題圖:好萊塢金牌製片人傑瑞·布魯克海默(Jerry Bruckheimer),2003年成為好萊塢權力榜第一人。
本文系Eva Cao在壹娛觀察(微信ID:yiyuguancha)開設的專欄:
伊線好萊塢003期
(本文為「壹娛觀察」獨家首發,有需要開通白名單轉載的公號請後臺留言聯繫)
各種製片人的署名在好萊塢可是大有學問,
能署Producer這個credit可不是因為你在公司身居高位「理應」得到的;
Co-producer並不是個虛名,那也是實打實地需要做出貢獻才能享有的署名,是處於製片人領導下的實職;
Executive Producer絕不是其字面意思(執行製片人)表示的這麼簡單;
沒有署名但最值得中國金主去拜訪的是片廠裡分管制片、開發的VP。
我在美國念了兩個研究生,東岸一個,學習方向偏電影製作(film production);西岸一個,方向偏電影製片(film producing)。每次和朋友講起,很多人都會皺起眉頭問,這倆啥區別?電影製片又是做什麼的呢?
簡單來講,製作是指電影實際拍攝方面的事情,比如導演、攝影、剪輯;製片呢,就這個概念而言,中美之間的差異非常之大。國內的製片/製片人概念涵蓋範圍太廣,不同的製片人究竟有什麼不同,也沒有個統一章法;美國雖然也沒有法律來約束,但是什麼credit對應什麼權責,在行業內還是有基本規則和共識的,這也是好萊塢工業化體系中所講的製片人中心制最基本的內容。
國內很多公司都跑到好萊塢來找美國製片人做項目,現在也都學會了上imdb查信息,一看某個製片人名字下面那麼多大片,瞬間覺得自己被大餡餅砸了,趕緊籤約拍照發朋友圈。這種激動心情我特別理解,但是好萊塢各種製片人頭銜裡的學問可就大了,了解這事需要先做點功課;另外也有一大票在美國混不下去的各種producer跑到中國去忽悠斂財,這事我特別看不慣,但是也不好擋人家財路,所以還請各位金主參考此文,自行修煉內功,火眼金睛識別各路製片人。
先說說分類,大家經常看到的製片人credit有producer, executive producer, co-producer, line producer等,很多時候在電影字幕中還會出現produced by這個XXX(友情提示:以下請用螢光筆標註)——但凡在影片中出現produced by或者imdb上標有著producer這個credit的人,才是那個在找編劇、看劇本、找導演、選演員、定預算、談發行、定宣傳策略時做決策工作,且在藝術創作和商業上把握整體方向最核心的人。
按照美國製片人協會(PGA)的定義,要取得producer的署名,在電影項目發展的四個不同階段,他需要做到以下工作:
開發階段(DEVELOPMENT)
√ 最初構想出項目創意;
√ 如果涉及到版權,則獲取到版權權益;
√ 選擇編劇並督導劇本創作過程;
√ 尋找到項目的啟動資金,並成為片廠(studio)或投資人對於此項目委託的主要負責人。
前期籌備階段(PRE-PRODUCTION)
√ 選擇導演、執行製片(co-producer / line producer)和製片主任 (production manager / UPM);
√ 與導演一起選定演員、美術、攝影、剪輯和特效公司等;
√ 看景;
√ 輔助指導執行製片和製片主任一起制定預算;
√ 與導演和編劇一起對最終拍攝劇本進行修改並確認;
√ 與導演協商對最終拍攝計劃進行確認批准。
拍攝階段(PRODUCTION)
√ 基本就是在現場「on-set」,輔助導演,對拍攝的各個方面各個部門進行全方位的把控;
√ 每周審批cost report;
√ 每天看dailies等等。
後期製作階段/市場宣傳(POST-PRODUCTION / MARKETING)
√ 對電影後期製作的各個環節進行把控,輔助導演做決策性工作;
√ 對於影片宣傳方案、物料和發行方案做決策性工作。
一般情況下,只有把以上四個階段的工作都做到,才有資格稱為Producer(製片人)。
對於片廠的影片而言,一般由於規模較大,而且匹配的資源也比較充裕,再加上各種法律法規工會制度保障,所以對於可以進行流程化生產的拍攝階段和後期及市場宣傳階段,並不一定要求Producer每天在現場監督。而最能體現製片人水平、能力、資源和品味的第一和第二兩個階段,才是內幕最多、廝殺比拼最厲害的戰場。一個項目能否殺出重圍得到片廠綠燈委員會的批准,或者棋局碼好、融資到位開始進行拍攝,最關鍵的就是前面兩個階段。所謂的製片人中心制也是在這兩個階段表現最明顯(三六九等製片人的各種撕,留到下期講)。
華納影業前總裁羅賓諾夫(Jeff Robinov),組建了美國 Studio 8公司
對於在這兩個階段沒有做決策性工作的producer,是拿不到Producer/Produced by這個credit的。比如說,CO-PRODUCER和LINE PRODUCER,是介於製片人(producer)和製片主任(production supervisor/production manager)之間,是從第二階段開始介入項目,並直接向Producer匯報,工作內容以製作階段籌備拍攝為主。還有ASSOCIATE PRODUCER, 基本是完全由Producer來決定,一般都「賞」給跟了自己多年的助理,在項目籌劃拍攝階段做了很多製片工作的人(純私人助理不算)。
有一個比較讓人摸不著頭腦的,就是EXECUTIVE PRODUCER, 簡稱叫EP,這個credit,一般是給「對於項目作出重大貢獻的人」,尤指在第一第二階段。這個「重大貢獻」其實就很難界定了,貌似應該是工作量僅次於Producer但是地位次之。有的時候是片廠限制不能給太多Producer的credit,所以有些人屈尊拿個EP。但更多的時候,尤其是獨立製片界的項目,如果你給項目提供了版權,你幫助找到了導演,或者哪個大牌演員很難請,你拍胸脯他就來,再或者,你認識一堆金主,幫著給項目找了很多錢,你都可以談下來一個EP的署名。所以,很多大牌演員的經理人會拿EP,很多投資公司的老闆會拿EP,「八百年前」買了某本書版權賣給片廠結果拍成了系列大片的某些行外漢,一下名聲大震,因為可能根據合同,這個系列的每個片子他都可以拿個EP拿筆錢,雖然這些人可能和該電影實際開發製作一毛錢關係沒有。這些讓人眼花繚亂的EP署名,是最容易讓國內投資人暈頭轉向的。要想真搞清楚每個EP到底在項目中的作用和貢獻,的確需要下點功夫找知道內幕的人問問。因為你肯定不想找個這種EP幫你開發項目。
還有一類被國內投資人嚴重低估的人群,就是各大片廠研發部門的高管們(SVP,EVP及以上)。這些人在片廠各自負責幾個項目,與最牛製片人為伍,看最好的劇本,合作最好的編劇導演,享用著好萊塢最優質的資源,把控項目的創作方向和商業操作。他們有著極好的品味和最豐富的開發經驗,善於洞察觀眾喜好變化,遠瞻市場走向,為每個片廠儲備最有競爭力的項目。
但是由於製片廠的制度,這些人一般不能在操作過的項目中擁有署名權(這一點與國內簡直截然相反,片頭署名怎麼會少了VP們的監製、總策劃甚至製片人的credit呢)。所以如果碰到真正在片廠開發部門(不是製作部門)工作過的,在近五年內由於政治鬥爭被開掉的高管(不是因為品位差),還是可以高薪聘請過來做項目的。比如說前華納電影事業部總裁Jeff Robinov,前環球製片廠主席Adam Fogelson。至於那些離開片廠時間太長的就沒太大意義了,資源、關係、技能等各方面都會老化。
曬乾貨先曬到這,下期繼續跟大家聊好萊塢的製片人中心制。
2016年8月8日
Eva於洛杉磯
eva.evacao@gmail.com
歷任華誼兄弟北美首席代表及國際製作部總監、華獅北美製作公司副總裁、美國韋恩斯坦公司亞洲製作部顧問。畢業於美國南加州大學研究生院及美國天普大學研究生院,主攻電影製作及娛樂管理。
關注回復「藝術片」即可知曉《冬》的線上線下排片和發行方式是否值得借鑑;回復「3D」電影即可收到誰在逼我們看3D電影;回復「票房注水」即可獲得行業內揭秘;回復「封殺」即可收到哪些被誤讀的封殺。更有「電影節」、「導演」、「地網」、「另有影情」等關鍵詞背後的精彩內容!另有讀者群每日暢聊電影和泛娛樂產業一手諮詢
並招賢納士有償徵集優質書評。
具體請加yiyuguancha6人工拉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