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來勢洶洶的疫情牽掛著國人的心。這場疫情中,最值得敬佩的是那些逆行著的醫務人員。為了向抗疫前線的白衣天使們致敬,中國嘉德薈聚156件佳作,或為藝術家傾情創作,或為收藏機構與收藏家愛心捐贈,特別推出網絡工藝拍賣專場,拍賣0佣金,所得善款悉數捐贈「東潤公益基金會抗擊疫情突出貢獻醫護人員保障和子女教育專項基金」,以愛之名,致敬最美逆行者。
「家具古琴及紫砂「專場中共推出四件(組)精美當代家具、三床古琴、兩件地毯,以及音像出版物、琴軫,全部1000起拍。在這特殊的日子裡,我們情真意至誠,靜待不久春來花如海。
家具古琴及紫砂專場
15010006220 15910807786
Lot 10001
當代
白酸枝有束腰羅鍋棖馬蹄足長方凳一對
49×43×48cm×2
來源:魯作家具博物館捐贈
起拍價:無底價
長方凳一對,白酸枝制,標準明式家具杌凳類形制,凳面攢框裝軟藤面,邊抹素混面,渾圓可愛,藤面下有穿帶支撐。束腰與牙條一木連做,以抱肩榫與腿足結合。四腿間施一木連做的羅鍋棖。四腿方材,內翻明練的扁馬蹄。整體簡潔大方,線條明快流暢。白酸枝,產於緬甸,學名為「奧氏黃檀」,亦被稱為「緬甸紅酸枝」。其木材穩定性高且材質細膩,古樸的色澤及豐富的鬼臉花,非常貼合明式家具簡潔的風格。Lot 10002
當代
鬥拱三色茶桌
194×90×74.5cm
來源:平仄家居捐贈
起拍價:無底價
茶桌一腿三牙,將傳統建築中的造型文化融入現代設計,讓鬥拱作為文化符號,創造出符合時代審美的語言。家具一腿三牙的設計靈感,實際來自建築的鬥拱造型,這也是本桌的點睛之處。設計師對線條和比例的推敲,對結構的領悟,反映於桌子整體和局部的每個細節,橫平曲直,以直線為主宰,表達簡潔、細膩。且此桌寬達90cm,亦可作畫案使用。本桌編號為:PZ-Z-30-09(註:「PZ」為平仄首字母縮寫,「Z」為桌首字母,「30」為此款桌子全球限量數,「09」為此件作品編號。)Lot 10003
當代
花梨木圈椅
66×55.6×85.5cm
(座面:58.5×48×46.5cm)
來源:宣明典居捐贈
起拍價:無底價
椅圈以楔釘榫三接而成,扶手不出頭而與鵝脖相接。靠背板上端作如意雲紋透光。後腿上截出榫納入圈形彎弧扶手,下穿過椅盤成為腿足,鵝脖與前腿足亦構造相同。四腿八挓的椅足與上窄下寬的靠背板產生了呼應,增加了椅子的視覺穩定感。扶手左右支以三彎形上細下大的圓材聯幫棍。椅盤裝藤編軟屜。椅盤以下正面與兩側面裝券口牙板,背面裝素刀牙板。腿間施步步高趕棖,前方踏腳棖下安光素刀牙板。圈椅採用「大果紫檀」製作,俗稱緬甸花梨、花梨木,其木紋清晰,結構細勻,有些部位有明顯的虎皮紋,非常美觀。而且顏色偏紅,木紋呈淡紅色,散發檀香味的又稱香花梨。其香悠遠醇厚,材質硬重,密度高,所以很早就被用於傳統家具的製作。Lot 10004
當代
櫸木三層帶屜書架一對
97.5×42.5×176cm×2
來源:梓慶山房捐贈
起拍價:無底價
書架一對,櫸木製,圓材。頂部有帽簷噴出,四足劈料做,四混面造型,工藝考究。棖子之間打槽裝板,下以穿帶承託,增加牢固性。共分三層,每一層隔板皆設圍欄,上部兩根方材直棖間施海棠形卡子花,下部直棖間裝絛環板,每個絛環板透雕一大兩小三個海棠形開光。每層隔板下飾角牙,增加裝飾性。第二層隔板下裝抽屜兩具,抽屜臉上安菱形面頁並圓形吊環。正面及側面櫃腿間施羅鍋棖加矮老,背面安光素刀牙條。
Lot 10020
當代
春深似海茶花毯
300x200cm
來源:匠心紡 周小寒捐贈
起拍價:無底價
材料:棉經緯線,羊毛,柞蠶絲
工藝:栽絨,手工紡線,純植物染色,手工編織,8字扣。
道數及扣數:100道,約648,000個扣。
耗時:僅編織即需用工93日。
此毯取材於唐中期敦煌莫高窟第158窟,由著名畫家、藝術設計家常沙娜臨摹整理。在黃色的大地上展現紅似火焰的重瓣大茶花。特殊之處是大邊與素窄邊對換了位臵,讓人感到大邊上雲頭狀的花朵無邊無際地在向外延伸。中國最有名的茶花產地在雲南。昆明西山的華庭寺內有一株樹齡超過500年的茶花,每當花季,綻放1000多朵花,真可謂「春深似海」,即取此名。"
Lot 10021
當代
鎖子紋毯
300x200cm
來源:匠心紡 周小寒捐贈
起拍價:無底價
材料:棉經緯線
工藝:栽絨,手工紡線,純植物染色,手工編織,8字扣。
道數及扣數:100道,約648,000個扣。
耗時:僅編織即需用工93日。
此毯圖案取材於盛唐時期敦煌莫高窟第320窟,以其中西方淨土中的舞人毯為原型,由敦煌莫高窟研究學者孫曉麗臨摹整理。鎖子紋是中華民族傳統紋飾,由交錯連續的「人」字形相連構成的一種幾何紋飾,形如鎖鏈。它由鎖子甲衍生而來,與鎧甲一樣環環相扣,寓意連綿不斷,天長地久。由於其視覺效果規整大氣,且寓意吉祥,因而深受古人喜愛。"Lot 10005
國鵬編著《絕響—國鵬輯·近世琴人音像遺珍》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山西春秋電子音像出版社
出版年: 2017年7月1日
裝幀: 精裝
67.5×22.5×21cm
起拍價:無底價
《絕響—國鵬輯近世琴人音像遺珍》是迄今為止最大的古琴音像合集,國家出版基金項目,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山西春秋電子音像出版社聯合出版,中國崑劇古琴研究會監製,正麟殿發起、發行,國鵬編著。該作品收錄了78位已故琴人的珍貴作品共86張光碟。其中74張CD收錄了645首琴曲,12張DVD中含有61段錄像,配以39萬餘字書籍一本,目錄別冊一件。《絕響》的採集時間跨越整個 20 世紀,它記錄了上個世紀琴界興衰變化。它的存在填補了東方音樂史的巨大空白,具有挽救和傳承古琴這一傳統音樂形式的價值。其中很多作品為琴人目前已知的唯一遺作。《絕響》可以說是近一百年來,一部頗具規模的近現代古琴歷史音像集成作品。其中包含已知最早古琴錄音( HsühLü-yüan 錄製於1913年的《四大景》)、最早出版發行的古琴唱片(衛仲樂《醉漁唱晚》1934年)、最早琴歌唱片(張友鶴\潘奇《陽關三疊》1935年)、海外最早出版發行的古琴唱片(衛仲樂《醉漁唱晚》《陽關三疊》1939年)、新中國後最早出版發行的古琴唱片(衛仲樂《醉漁唱晚》1953年)、文革期間老一輩琴人罕見錄音(樂瑛《韋編三絕》等四首1972年)以及中國內地最早的琴人影像(梁在平《良宵引》1946年)、海外最早的琴人影像等珍貴資料,以上均為第一次集中出版,故有「迄今為止最大的古琴歷史音像集合型出版物」之說。作品以中國內地的琴人作品為主,包括香港和臺灣琴人的錄音錄像作品,散佚在海外的錄音遺存,可以說是目前世界範圍內收錄地域相對全面的古琴歷史音像作品集合。對琴人之前出版的音像作品作大幅增補,比如詹澂秋之前公開出版的作品只有1 首,而本次增補出版 19 首錄音;作品收錄了很多琴人目前已知的唯一遺作;收錄了很多琴人相同曲目的不同版本,比如衛仲樂先生在 1934 年、1939 年、1953 年、1955 年、1956 年、1962 年、1981 年和1985 年都留下了錄音,在本次收錄的 645 首作品中,《平沙落雁》一曲留下了60個不同的版本;錄音作品最多的琴人為管平湖,有43首錄音;錄像曲目收錄最多的琴人為吳兆基,達16首。《絕響》收錄的琴人出生時間從 1869 年至 1924 年,其中出生於清代的琴人有53位,佔到本次出版的78位琴人總數的70%,他們的古琴教育基本完成於1949 年以前。1、從未有古琴曲目出版發行的琴人共計33位(截止2017年1月)馬壽洛、夏蓮居、郭同甫、章志蓀、根如、黃漁仙、汪孟舒、陳維斌、向笙階、胡瑩堂、金致淇、周吉蓀、胥桐華、莊劍丞、吳振平、朱龍庵、胡鬥東、許光毅、胡蘭、莫尚德、王鳳襄、楊清如、張育瑾、李傳愛、汪振華、陳蕾士、陳天樂、陳重、劉毅志、邵元復、鄧文權、王紹舜和毓鄰初。2、錄音作品首版時間超過50年或只在很小範圍內零星出版作品的琴人共12位Hsüh Lü-yüan、鄭穎孫、程獨清、張友鶴、王生香、吳宗漢、梁在平、李璠、翁瘦蒼、孫培章、高仲均、吳兆奇。黃漁仙、黃雪輝、高松如、樂瑛、蔡德允、胥桐華、胡蘭、王鳳襄、楊清如和李傳愛。三、外觀設計及編號
《絕響》不僅收錄內容珍貴,包裝也是設計獨特。外觀上半部分頂蓋為高山之境,山體造型取自中國古代神話典故「一池三山」,分別象神話中東海三座仙山「蓬萊、方丈、瀛洲」。下半部分以船代水,寶船行駛海上應流水之意。整體採用古琴製作的大漆工藝,其中山形頂蓋為複合材料,擦天然大漆所制,寶船主盒採用古琴製作大漆工藝 全手工製作。大漆盒內還有合金全包內盒及其內植絨軟包,力求對其所載寶貴光碟書籍做到最佳保護。《絕響》共發行3000套,每套皆有中英編號,每套皆珍稀唯一。《絕響》中收錄了許健先生、陳長林先生、林友仁先生、成公亮先生、鄭珉中先生和丁承運先生的鑑定書。於2017年7月1日在北京舉行發布會,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國家出版基金、出版單位山西人民出版社和山西春秋電子音像出版社、監製單位中國崑劇古琴研究會、支持單位中國琴會等5大支持機構代表出席。時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研究員、1956年古琴普查親歷者許健先生,北京古琴研究會副會長鄭珉中先生,臺灣琴會會長陳雯女士以VCR 的方式向《絕響》發布表達祝賀。中國琴會榮譽會長李祥霆先生、龔一先生,中國琴會副會長楊青先生、李鳳雲女士、朱晞先生以賀詞的方式表達了對《絕響》發布的支持。
國鵬先生盡全力搜集了建國以來所有關於古琴的音像資料,這是一份有重大歷史價值的文獻。他能竭盡全力把它基本搜集完備,這是令人佩服的,而且能付諸出版,這是很不容易的一件歷史性功績。
—— 李祥霆
……跨度百年葳集數百首琴曲,繁卷巨帖,工程浩大,然主體工程卻為國鵬先生一人所為,實史無前例,令人驚嘆!常言古琴藝術「博大精深,浩如煙海」需以實為證,而《絕響》則為一例。願《絕響》發行為古琴藝術承傳弘揚做出他人所無的貢獻!
—— 龔一
國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著名節目主持人,古琴歷史錄音研究專家。他多年來不遺餘力的推廣傳統古琴文化,他搜集古琴歷史音像的故事經常見諸於各大媒體: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北京電視臺和北京人民廣播電臺都為其製作過專題節目;《環球時報》《新京報》《TIMEOUT》等雜誌都對其進行過報導,《音樂愛好者》雜誌也刊登過他的古琴評論文章。同時他還應邀主持各種重量級古琴演出活動,包括《紀念閩派琴宗李禹賢先生古琴名家音樂會》《琴匯-中國古琴大師雅集》《傳承-趙家珍古琴教學三十周年師生音樂會》《海上琴匯-中國琴會當代作品音樂會》,《今虞琴社建設八十周年紀念演出》《第三屆中華雅樂音樂會》等。他也經常到各大高校宣傳和推廣古琴文化,包括中國傳媒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建築大學和北京林業大學。2015年底受邀作為主講嘉賓,在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術季》做琴學報告,2015年底受邀出席中國崑劇古琴研究會對其學術成果發表報告。2011年為學苑出版社出版的國內首張古琴比較美學唱片《名家薈萃憶故人》擔任藝術指導和音樂編輯。由國家出版基金贊助出版的鴻篇巨製《絕響-國鵬輯近世琴人音像遺珍》於2017年底出版,內含十餘萬字的學術專著以及近代百年世界各地收藏的78位已故琴人645首歷史錄音和18位琴人61段錄像。他在喜馬拉雅FM擔任主講,開設了熱播節目《給所有人聽的古琴藝術課》,播放量近六十萬。他為央視大型古琴紀錄片《琴人口述史》擔任總策劃,已為四十餘位平均年齡接近八十歲的兩岸三地琴人拍攝紀錄片,口述文字超過百萬,琴曲數量250餘首,視頻素材九千多分鐘。他增補修改的文章《民國古琴唱片考》一文收錄在2019年西泠印社出版社和止觀書局聯合出版的《中國書房》(第五輯-古琴專輯)中,文章《一代傳奇女琴人樂瑛》一文也發表在雜誌《讀天下古美術》2019年第7期專輯《七弦松風古琴》專輯中。Lot 10006
當代
張建華 監斫 仲尼式古琴
通長:121.8cm;肩寬:20cm;尾長:14.5cm
起拍價:無底價
琴仲尼式,桐木斫,純鹿角灰胎,黑漆,蚌徽,紅木嶽尾,琴背長方形龍池、鳳沼。音色堅實平正,盡顯儒家中和之氣。1952年生於北京。現任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古琴專業委員會(中國琴會)理事、中國崑曲古琴研究會理事。1988年進入北京民族樂器廠,跟隨孫慶堂先生學習古琴及傳統樂器製作。1992年有幸與管平湖先生弟子王迪先生結識,經過王迪先生的點撥和指導,在古琴形制、鑑定鑑賞、維修等多方面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與研究。1998年結識管平湖先生弟子,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古琴斷代鑑定、修複製作專家鄭珉中先生,並正式師從鄭先生,開始研習古琴修繕與製作。2002年,在鄭珉中先生指導下,成功修復元朱致遠制「山高水長」斷琴,此次修復在中國琴界引起巨大反響和轟動。鄭先生特別撰文給予高度評價:「這個使古琴起死回生的首例是古琴修復史上的奇蹟,是自北宋修復古琴以來的創舉」。在多年追隨鄭先生學習古琴修繕製作的過程中,亦對管平湖先生的古琴修繕技藝與製作經驗進行了系統的學習與傳承。在鄭先生悉心指導下,對梅稍月、南風、潞王琴等數十張傳世名琴進行了保護性修繕。在三十餘年的古琴修繕製作過程中,無論是選材、黏合、內部結構、上漆等方面的秘訣,還是古琴發聲原理、斫制工藝技法,皆以古法為根本,完整繼承了管派傳統古琴修斫技法的精髓。此外,在傳統修斫技法傳承的過程中,對其進行科學的改良與創新,嘗試性的對諸多傳世名琴進行仿製,取得巨大的成功,作品得到琴友及琴界專業人士的認可與好評。如今修斫古琴三十餘載,仍不斷提醒自己對每一張琴充滿虔誠感懷之心。自以為修復老琴,應不負古人心血、藏者心願;斫制新琴,應不負今人願望、後人期待。Lot 10007
當代
張建華 監斫 伏羲式古琴
通長:125cm;肩寬:21.2cm;尾長:15.6cm
起拍價:無底價
琴伏羲式,桐木斫,純鹿角灰胎,慄色漆,蚌徽,紅木嶽尾,長圓池沼。琴體自然莊重,琴面豐滿圓厚,琴音雄渾恣肆。Lot 10008
當代
雙正堂 仲尼式素琴 及 天然水晶砂琴墊
通長:121.8cm;肩寬:17.8cm;尾長:13.6cm
起拍價:無底價
琴為仲尼式,杉木斫,熟慄色漆,鹿角霜灰胎,琴背長方形龍池、鳳沼。整體形制規範,比例協調,線條舒展,按彈音色堅實清越。另有天然水晶砂琴墊一對,此種琴墊更有利於琴音的擴散。雙正堂是王正紅、王正道兄弟二人共同成立的古琴工作室。其前身是王正紅先生2005年建立的「止一齋」古琴工作室。王正紅先生是一位資深的音響發燒友,1994年成為北京音樂FM俱樂部的早期成員,曾經製做和摩改過多款著名音箱。至今還在大學裡開設《我的音箱我做主》的音箱設計製做課程。帶著發燒精神進入古琴製作領域後,王先生遍訪名家和參觀博物館古琴展覽,後隨著名琴家吳釗先生學習操縵、斫琴。2010年曾鑑定修復了宋代「南風」琴、元代無名琴和明「中和」琴。
2008年王正紅先生專程赴巴黎「PIERRE CARADOT」提琴工作室考察交流提琴製做工藝並學習了當今最先進的霍金斯〈Carleen M.Hatchins)的琴板弦樂器振動模式的基本原理。同年當選為中央美術學院古琴社社長。
2015年王正道先生辭去公職,以所學自動化專業背景加入工作室,使從此使斫琴、修琴更加科學和合理化。工作室遂更名為「雙正堂」。
雙正堂所斫新琴遵循因材施技、型不隘聲、簡約致美、追求聲音的高古、雄渾、傳遠等特點。作品受到琴家的好評。
除日常的斫琴、修復老琴外,雙正堂還研發設計無殘響琴桌和水晶砂琴墊。
天然水晶砂琴墊, 是在古人沙墊的基礎上,採用天然水晶砂填充製成。天然水晶砂,是最好的振動傳導介質,飛機上的儀表、軸承都用它。琴墊外包裝選用原生黃麻混紡薄布。此種琴墊克服了橡膠、皮革等雖防滑但阻音的缺點,使用能得到更乾淨的琴音。此種琴墊也可用於CD機、功放、音箱腳架等音響器材,均能得到正面效果。
Lot 10009
當代
吳躍華 「玉瓶 滴翠」和田青玉璇璣琴軫(含千絲琴穗)
起拍價:無底價
材質:軫體:和田青玉
機芯:H59黃銅、304不鏽鋼、工程塑料
絨扣: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纖維
規格:軫體總長:50mm, 有效絨扣及其調節範圍:3、4、5弦處為51-80mm,1、2、6、7處為45-74mm
配珠:同質和田青玉
高檔千絲琴穗:總長50cm
吳躍華,字非我,江蘇南京人。著名IT企業前高管,古琴研究者,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古琴專業委員會理事、北京樂器學會古琴學術委員會理事。吳先生近年來致力於古琴琴軫的起源、演變與改良的研究,在北京、上海、天津、杭州、南京、宜興、舊金山、紐約、成都、鄭州、張家港等地進行過多場相關學術講座,並在《樂器》雜誌、《中國音樂學》雜誌發表《古琴琴軫的改良》、《上古琴軫的形制和原理考略》等文,是中國首位對琴軫這一領域進行系統研究的學者。吳先生發明了能保持古琴傳統外觀的機械琴軫「璇璣琴軫」,於2011年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該發明先後獲中國民族器樂學會及北京樂器學會頒發「特殊貢獻獎」,北京發明協會及北京樂器學會頒發「發明創新優秀獎」,以及第十屆北京發明創新大賽銀獎。古琴的傳統琴軫存在容易跑弦、調音範圍小、擰動困難,三個主要缺陷。特別對於剛入門的琴友來說,每次的調音效弦都很辛苦。「璇璣」在不改變、拆卸或損傷傳統古琴琴體、不改變傳統古琴的外觀和調音習慣的前提下,提供了一種操作方便更不易打滑跑弦的琴軫。「玉瓶 滴翠」是以和田青玉為軫體的璇璣琴軫,「玉瓶」的形制設計從傳統瓶式和傳統琴軫上汲取豐富的經驗,通過旋轉體母線的精心設計,三維模擬、實物手版和實體加工四個階段得以完成。由軫體(包括預埋螺母、滑動墊圈和木軫三部分)、六角螺杆、止動墊圈和扣四個部件組成。調音時,只需擰動軫體,六角螺杆就能往復運動,從而帶動絨扣調節琴弦的張力。由於止動墊圈的粗齒面緊貼在軫池板上並被壓緊,與軫體接觸的另一面是十分光滑的滑動墊圈,因此止動墊圈在軫體擰動過程中不會隨軫體轉動。徹底杜絕了傳統琴軫打滑跑弦的現象,而且也很少受溫溼度條件變化的影響。安裝後幾乎與傳統琴軫無異,其調音的位置和方式亦保持不變,外觀上很好地保持了傳統古琴的風貌。同時還配有與軫體取自同一原料的和田青玉佩珠,如同一滴翠露,與「玉瓶」遙相呼應。「金徽玉軫」歷來是高檔古琴的必備配置。清代徐祺《五知齋琴譜》記載:琴多用金徽玉軫,原所以莊重而飾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