羋月、羋姝、孟嬴、孟昭氏……熱播劇《羋月傳》中,不少女性的名字,在今天的我們看起來有些奇怪,這些名字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先秦時期的女子起名方式是非常複雜的,在女子的姓名中可以看出她是否已婚、是否生育、母家是哪裡、嫁給了誰、家庭地位等等很多信息。
寶雞文理學院原歷史系主任何志虎說到,先秦時期,女子出生後,母家人會為她取一個名,也可算是閨名,在15歲行了笄禮後,便會取字。取字的方式,多以在母家的排行,即伯(孟)、仲、叔、季,再加上母家的姓來取。例如,取字為「孟姜」,就是說這個女子是姜姓人家的大閨女。但是,女子在出嫁以後,她的名字就會有變化,會在母家姓前再加上,母家國名、夫家國、夫家氏、夫諡、自諡等內容。
明白了這個,我們再來分析《羋月傳》中這幾個女子的名字。孟嬴,這是這位秦國的大公主的字,其實,她不是姓孟、名嬴,而是姓嬴,因為排行是老大,所以取字「孟嬴」。再看孟昭氏,電視劇中也說了,她是楚國令尹昭陽的侄女,所以她是姓「昭」的,「孟」表示她的排行是家中的老大,「孟昭」是她的字,作為媵妾出嫁後,稱為「孟昭氏」。
說完這兩個配角,我們再來說說主角羋月。「羋」是楚國王室的姓,「月」是她的名,電視劇中演到,這是她一出生時,父親為她起的,是閨名。
何志虎說到,先秦時期,女子的閨名大多不會連姓一起稱呼,只是單獨稱呼名;在出嫁以後,夫家的人是不會稱呼她閨名的,只有娘家人會在私下場合這麼稱呼。
由此看來,我們在看《羋月傳》時,她出嫁到秦國後,秦宮中不少人仍然稱呼她為「羋月」,這是不符合當時的稱呼習慣的。所以,在《史記》《漢書》等正史書籍中,我們並未見到有關「羋月」這個名字的記載,在記載她時,稱其為「秦宣太后」或者「羋八子」。
那麼,在羋月生活的時代,她周圍的人應該是如何稱呼她呢?在她出嫁前,母家人可以稱呼她的名,「月」或者「月兒」;出嫁後,獲封嬪妃等級中的「八子」,就稱「羋八子」;死後,她的諡號是「宣」,所以,後人和史書記載中多稱呼她為「秦宣太后」。
同樣,「羋姝」這個名字也是如此,「姝」為她的名。需要說明的是,歷史上的秦惠文王贏駟的王后不是楚國的公主——電視劇中所演的羋姝,而是魏國人。後世稱秦惠文王的王后為「惠文后」,就是以夫諡來稱呼、記載她的。
當然,電視劇是給今天的人看的,劇中,以今人名字的稱呼習慣來稱呼,這種藝術化的處理也是無可厚非的。
(寶雞日報記者 麻雪 供稿 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