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讓子彈飛》讓世人記知曉了開平碉樓,一部《殺生》讓大家記住了桃坪羌寨。桃坪羌寨位於理縣雜谷腦河畔桃坪鎮,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尚有人居住的碉樓與民居融為一體建築群,享有"天然空調"美名。其完善的地下水網、四通八達的通道和碉樓合一的迷宮式建築藝術,被中外學者譽為"羌族建築藝術活化石"、"神性的東方古堡"。
很是慚愧並沒有專門去觀賞寨子,是之前到畢棚溝途徑理縣,去寨子裡遊逛了一圈。桃坪羌寨坐落於岷江上遊的支流——雜谷腦河畔,依山傍水而建。羌族建築,就近取材,利用附近山上的土、石等資源,先在選擇好的地面上掘成方形的深一米至兩米左右的溝,在溝內選用大塊的石片砌成基腳。寬約三尺,再用調好的黃泥作漿,膠合片石。石牆自下而上逐漸見薄,逐層收小,石牆重心略偏向室內,形成向心力,相互擠壓而得以牢固、安定。屋頂結構層次由下至上分別是主梁、掾子、劈柴層、竹竿、黃刺、棕耙,集數學、幾何、力學為一體,頗具民族特色,顯示了羌族這個古老的民族在歷史上曾經的輝煌。
碉樓是整個寨子的標誌性建築,僅存兩座,一座是陳仕明家的住宅,另一座雄踞在寨子對面的河岸上。碉樓分為9層,高30米左右,各層四方開有射擊窗口,頂樓的鐘孔是作為傳遞消息用的。有的碉樓外牆四周還用木料挑出一個環形的平臺,用於戰時瞭望,上面還用木板加蓋屋頂,遮避雨雪。
堡內的地下供水系統也是獨一無二的,從高山上引來的泉水,經暗溝流至每家每戶的地底,上蓋石板和土,一定距離間留有活動石板,揭開即可取水,還是「天然空調」。這些水渠方便、保密,不僅可以調節室內溫度,還為戰時提供了巨大的生存空間,是避免敵人斷水和逃生的暗道。
寨屋並連相通,外牆用卵石、片石相混建構,斑駁有致。寨中巷道縱橫,有的寨房建有低矮的圍牆,保留了遠古羌人居「穹廬」的習慣。民居內房間寬闊、梁柱縱橫,一般二至三層,上面作為住房,下面設牛羊圈舍或堆放農具,屋內房頂常壘有一「小塔」,供奉羌人的白石神(一塊卵狀白色石頭)。
羌族歌舞是桃坪羌寨的主要特色。到桃坪羌寨不看羌族歌舞,實屬一大遺憾之事。羌族人民能歌善舞已有兩千多年歷史,他們以歌聲伴隨自己的勞動,用舞蹈表現自己的生活,逐漸形成了熱情奔放的藝術風格。其中羌族沙朗舞(即類似藏族鍋莊,而比其更靈動美觀的羌族舞蹈)是最為活躍、奔放的藝術形式,男女老幼均可參與。幾十個人、上百個人高歌勁舞,氣氛非常熱烈。夜幕降臨,篝火熊熊,羌家人圍著咂酒、載歌載舞,往往是「一夜羌歌舞婆娑,不知紅日已瞳瞳」。
羌繡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中的瑰寶,同樣也是桃坪姑娘的拿手絕活。由於羌族姑娘從小就喜歡學習刺繡,從而學成了精於手工的傳統技藝。到了出嫁的時候,姑娘們一定要盡其所能繡出幾件最好的嫁衣,最好的云云鞋和最好的鞋墊。羌繡能歷經一千多年歷史而傳承至今,而且精美絕倫,成為許多專家學者的研究對象和收藏品,所以倒不妨購置一兩件加以收藏。
新寨就是類似於一條小吃街,不用門票,但老宅子是要收取門票的。電影《殺生》所拍攝的那間屋子仍在,很多人到裡面參觀,感覺還不錯。有一座九層高的屋子,爬上去最高的那間,站在最高處,可以環視寨子全景,好不愜意。
羌族好客,如果有幸到羌家作客,熱情好客的主人會給你端來香味樸鼻的羌家臘豬肉、香鍺腿和柳溝肉,還有山龍鬚、蕨菜、刺隆包等山野菜,羌家姑娘也會為你敬上醇香的青稞酒,絕對會是一次難忘的做客記憶,悄咪咪告訴你們,那種自家釀的青稞酒真的是太好喝了吧,神仙味道。
遠處的大寶雪山高聳入雲,寨前的雜谷腦河奔騰流淌。濃縮了羌族千年歷史的桃坪羌寨,至今還保留著傳統的羌民生活習慣,從院內、小路上戲耍的兒童,到門前穿著民族服飾,觀看遊客的老者;從正在繡花的羌女,到幾個聚集在一起喝著青稞酒的羌漢。如果你恰好喜歡,也恰好有時間,就去寨子裡走走吧,去體會體會那種古樸,那種深邃,那種古老感與現代感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