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起
本報推出「2020 我們記得」
專題報導
回訪那些在2020年感動包頭的
正能量人物
讓他們的精神
再次鼓舞、溫暖每一位讀者
「女兒女婿的確是給老人奉獻了一份兒最有意義的生日禮物!」
「急人之所急,幫人解危困!平凡鹿城人,大愛獻真情!點讚,好女、好婿、好嶽父!」
這是兩段《包頭晚報》官方微信平臺新聞下的留言,網友的讚美送給一對熱心夫婦,緣自2020年9月20日,於子浩、常俊新夫婦在去給家中老人過六十大壽途中,撿到一個卡包後的暖心經歷。(這六十大壽過的,有意義!女婿雖然來晚了,嶽父卻一個勁誇獎. ◀點擊標題查看前期報導)
一次遲到的背後,隱藏著一次大愛的溫暖,這股暖流,影響著一名女大學生的行程,影響著見證了父母助人為樂過程的女兒,相信也感動了很多閱讀新聞的人。
常俊新病了,本周三準備在北京接受手術的她,在視頻裡看起來依然那樣的溫文爾雅。接受採訪時,她微笑著說:「這個病如果不是及時發現,後果非常嚴重,也許就如我們夫妻那次助人為樂之後,很多網友在你們的公眾號下面留言所說,好人一生平安!」
做好人,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是常俊新和丈夫於子浩對自己最基礎的要求。作為包鋼醫院的一名護士,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之後,第一批走上包鋼醫院疫情防控一線的常俊新,曾連續作戰21天沒有回家。好不容易從崗位上下來,又因為勞累過度病倒住院。
「她一點兒不後悔,卻很高興。也許是職業習慣,她寧願自己再苦再累,也看不得別人遭罪。」在北京,每天只能視頻陪護的於子浩特別了解妻子,他說:「偶爾提及那次尋找那名大學生的經歷,我倆都覺得很多不可能完成的事都可以完成,重要的是我們要有不放棄的決心。我們也很感謝那個孩子,那件事,讓我們堅信,善小常為終成大德。」
▲於子浩和妻子常俊新
2020年9月20日11時50分,於子浩和常俊新帶著女兒和於子浩的母親一同急匆匆地從昆區新興水岸小區走出。中午,他們要為嶽父過六十大壽,出門有些晚,還要趕緊去取生日蛋糕,他們的腳步越發匆忙。剛出小區大門,常俊新在門衛崗亭附近看到地上有一個鼓鼓的卡包,打開後,裡面有身份證、銀行卡、學生證,再翻,細心的常俊新看到了一張當日15時30分去往赤峰的火車票,票上的名字和學生證上的名字一致。
「太著急了!只有三個多小時車就要開了,加上路上和進站,有效時間只有不到兩個小時。如果不迅速找到這名學生,不僅耽誤她乘火車,這麼多證件在包裡,可能她還會有其他麻煩。」提起當時的尋人經歷,於子浩依然記憶猶新。他們找到保安詢問,也想過找物業幫忙,還將信息發到小區業主群中。再後來,他們還給學生的學校打了電話。時間很快到了12點半,兩人想到報警求助,於是電話報警。
13時左右,於子浩的電話響起,這是失主的媽媽打來的。13時15分左右,這位女士趕到於子浩夫婦所在的酒店取走了卡包。
▲張女士通過微信向於子浩表達感謝
2020年9月21日上午,丟失卡包的學生家長張女士找到記者,她說,孩子已經順利到達學校,由於當時太著急了,孩子沒來得及親自表達謝意,他們一家人很想藉助《包頭晚報》,感謝於子浩夫妻,弘揚包頭人的高尚品德。
除了收穫失主的謝意,收穫網友的讚揚,他們還收穫了來自長輩的肯定。「嶽父知道我們倆因為找失主耽誤了時間,不僅沒有怪我們,還一直惦記是否找到了失主。得知東西物歸原主,學生順利返校,嶽父說,我們給他過了一個特別有意義的六十大壽。」於子浩介紹。
於子浩是包鋼薄板廠吊運部的一名吊車司機,常俊新是包鋼醫院眼科的一名護士,兩個堅守在各自崗位上的平凡人,用力所能及的善舉,助力鹿城文明火炬熊熊燃燒。
為正能量人物點讚、留言
讓城市更美好
策劃:劉蔚君
(記者:趙永峰,郝楚瑤;編輯:賀怡欣)
版權聲明:本文為包頭晚報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點下方標題 看實用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