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眾生萬象,拆解人性薄涼。
前兩天一位藝人也遇到了類似的事情,不幸的是,他沒有再站起來。
16號那天,藝人黃鴻升(小鬼)在自己的住處去世,享年36歲。
據媒體報導稱,小鬼是因為在浴室滑倒撞到頭,可沒人及時發現送醫,才不幸去世。
人生如戲,一次偶然事件,令無數人感慨。
獨居二字引發了網友們的共鳴。
孤獨,是憂愁的伴侶,是精神活動的密友。
可我知道,我們沒辦法選擇,愛和友誼並不能根除孤獨感,只能撫慰。
在我看來,獨居者可以沒有同進同出的愛人或者朋友,但要有一位感情動力強的友人。
一個收不到你回復會來探望的朋友。
一個不怕一萬就怕萬一的傻朋友。
01
我是一個很宅的人,除了工作,大多待在家裡。
但我以此為樂,並常說,猛獸總是獨行。
但事實上,我也因為宅遇到過很多問題,比如感冒拖著不去看,演變為高燒,大半夜可憐兮兮,倒杯熱水喝的力氣都沒有。
我記得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我吃了很多芒果,結果腸胃不適,引發了過敏反應。
因為渾身發癢得厲害,我想洗個冷水澡緩解一下,可冷水一激,我整個人就倒在地上。
意識還在,可完全沒有力氣起來,冷水還沒關,就那麼衝了得有十分鐘。
我記得我恢復行動能力的時候,嘴唇都白了。
真的後怕。
看到這個報導的我,就回想到我上述的經歷。
時常在想,如果當時我沒有站起來,當時和我聊著天,聽到我說要去洗澡的朋友,會因為我沒有回覆而衝過來找我嗎?
我沒有底氣,因為如果是我,我也只會覺得他去忙了。
我們總怕自己感情太過洋溢,做出一些毫無必要的事情。
但我想說,如果可以的話,以後我想做我朋友眼裡那個誇張的傻朋友。
不只是因為我怕他們出任何狀況,而是因為我相信將心比心,一個傻子的朋友,大多也是傻子。
02
經常聽到一句話:21世紀,誰不孤獨?
二十一世紀,很多人選擇隻身離家,工作,租房,過著一個人兩點一線三餐四季的生活。
獨居生活給了我們放鬆的空間和更多的工作機會,但也帶來了無助感和孤獨感。
不戀愛,不結婚,不生孩子,逃避社交。
城市化造就了一大批獨居者,也造就了21世紀無邊的孤獨。
2020年,我國的城鎮租房人口,已經超過1.6億。
對於年輕人來說,在城市裡能有一個窩,放下一張床,就是一片美好的天地了。
正常來講,剛畢業的年輕人大多租不起多好的房子。
一般來說,一個三居的房子,房東會把他分成四個五個六個的隔套單間。
六個的單間就有六個獨居的人。
可哪怕是這樣,過道相遇也只是冷漠地擦肩而過,甚至不帶點頭打招呼。
還是那句話,我們太害怕熱情了,怕自己太熱情被潑冷水,怕對方太熱情打擾了我們的清淨。
我們推開門,回到自己的單間。
一進門。
向前走四步是牆,向左走一步是床。
床靠著桌子,桌子挨著椅子,椅子又挨著柜子。
可大多數人下班回家,都只在床上待著,因為那1.2*2米的床,已經是房間裡最寬敞的地方了。
就在這樣一張床上,大部分人都選擇和朋友聊天來保持不多的社交 。
我們聊天,開著語言打遊戲。
我們很需要朋友。
但不需要鄰居。
因為我們只需要有個人陪我們聊天打發寂寞,但不需要有個人打擾我們的僅剩的個人空間。
幾百塊一千塊一個月的個人空間。
但現在我需要了,遠親不如近鄰,多交個朋友多條路。
我洗澡的時候,朋友不一定來看我,但我需要一個沒事就來翻我冰箱看我買水果零食沒有的,鄰居。
因為近可以省時間,時間,就是生命。
03
日本有一部記錄片,叫「無緣社會」,裡面記載了日本很多人一個人獨居,孤獨到老的故事。
他們沒有工作,沒有伴侶,無兒無女,漂泊他鄉,也沒有人和他們聯繫。
有一天他們死了,他們的屍體往往很久才被發現,但沒有人知道他們是誰,從哪來,有沒有親戚朋友,更談不上叫來認屍。
於是,他們的人生被簡單地定義為:遺骨認領公告。
他們被稱為:無緣死者。
我常常在想,或許在中國,很多人正在邁向這樣的人生。
可能我們沒那麼悲慘,最起碼大多數人都還在工作。
要上班,要打卡,我們沒去上班,還會有憤怒的經理、老闆打電話來想罵人。
想到這裡,不由得覺得,我那咄咄逼人的老闆有點可愛。
可是說真的,我們真的活得太孤獨了,這很安靜,但並不好。
我們也活得太小心了,怕陌生,怕尷尬,怕猜忌,這不會出錯,但並不好 。
打開朋友圈,還是那些同學。
換了工作,和同事的感情也到了頭。
獨居者和「無緣死者」的距離 ,其實只有這麼一步之遙:我不願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