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1 日,備受期待的「樂高超級馬力歐」系列玩具全球發售,產品線包含 1 份入門套裝和 9 套擴展模組。 其中入門套裝由 231 個模型、構件組成,定價 49.99 英鎊,約合 450 元人民幣。
今年 3 月 10 日,丹麥玩具公司樂高(LEGO)和日本任天堂株式會社通過 Twitter 宣布,雙方正在合作「樂高超級馬力歐」(LEGO SuperMario)項目。由於英文縮寫「 Mar10 」與 Mario 形似, 3 月 10 日自 2016 年起被任天堂官方認證為「馬力歐日」。
用「樂高超級馬力歐」擴展模組搭建的大型遊戲關卡
樂高是拼插式玩具的開創者和領頭羊,「馬力歐」則是遊戲史上最成功的 IP 之一。二者聯名出品,早已是粉絲預料中的必然結果。
「樂高超級馬力歐」系列玩具看起來同常規樂高積木並無二致,依託大量模型和構件搭建出具有故事感的情境。不同之處在於此系列沒有紙質說明書,取而代之的是一款輔助 App,以 3D 形式展現每個模型的拼裝過程。
App可旋轉視角展示拼裝過程,組件上的條碼可以被「馬力歐」識別
App 向玩家演示了玩具的基本玩法:先按說明將拼裝好的模型有序連接,擺放成一道關卡——以玩家熟悉的綠色水管作為開始,鋪設地形、擺放障礙、安插怪物,到獎勵旗標結束;然後手動控制「馬力歐」以熟悉的跳躍方式闖關。
接下來便是「馬力歐」的表演時間。這個 5 釐米高的小人暗藏玄機,眼睛、嘴巴、胸前皆為顯示屏,背後搭載藍牙裝置,體內隱藏運動傳感器和揚聲器,腳下配有圖像識別系統。
"樂高超級馬力歐"簡單場景交互演示
當「馬力歐」跳過綠色、藍色、紅色的地塊時,胸前屏幕上會出現草地、水面、巖漿與之對應;當「馬力歐」踩踏「問號磚塊」後,屏幕上會隨機出現金幣或者蘑菇獎勵;當玩家踩踏怪物時,屏幕上會顯示怪物的生命值……這些交互來自圖像識別系統對顏色和組件上印刷條碼的反饋。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馬力歐」遊戲中的經典元素被納入設計。比如揚聲器會隨著交互播放應景的音效;運動傳感器感應到「馬力歐」躺倒時,它會閉上眼睛,發出呼嚕聲,胸前屏幕上顯示「ZZZ」睡眠符號。玩家還可以通過藍牙將「馬力歐」和手機連接起來,前文提到的輔助 App 會提供遊戲記錄和分享功能。
「馬力歐」被晃暈,起關鍵作用的是內置運動傳感器
同大部分樂高玩具一樣,「樂高超級馬力歐」系列的最大樂趣在於玩家可以通過擁有的組件 DIY 出各式各樣的關卡,僅僅初始套裝就提供 10 種不同的架構方式。
EuroGamer 主編在評測文章中寫道,「樂高超級馬力歐不僅是品牌間的合作,同時開創了一種新的玩具設計思路,兼具樂高的創造力和任天堂的電子交互。」
「樂高超級馬力歐」系列的適應年齡範圍為 6 歲及以上,主要面向兒童用戶。考慮到和「馬力歐」一起長大的玩家大多年屆三十,樂高同時還推出一款 NES(任天堂初代遊戲機)積木。
這套積木還原了任天堂在歐洲發行的初代 NES 遊戲機,由 2646 塊顆粒組成,需要花費一到兩天時間來組裝。組裝後的成品包含一臺遊戲主機、一部上世紀80年代的彩色電視,一隻 1:1 的遊戲手柄和一盤 Game Pak 遊戲卡帶。
拼裝中的樂高任天堂 NES 積木
樂高的設計能力從未令人失望。NES 積木中的主機可以打開上蓋,將遊戲卡帶完美嵌入;搖動電視機側面的搖杆可以實現畫面滾屏,類似乘地鐵時窗外播放的滾動廣告,此時將「樂高超級馬力歐」中的馬力歐放在電視機上,就可以同步發出玩家熟悉的音效。
自 8月1日開售後,樂高任天堂聯名 NES 遊戲機套裝現已斷貨,最新到貨時間為 8 月下旬。
很少有公司像樂高和任天堂一樣,在過去數十年對兒童及青少年影響深遠,也很少有人意識到任天堂骨子裡同樣有不可忽視的玩具基因。
縱觀樂高公司的發展史,從1934 年品牌創立以來,一直專注於玩具製造。1947 年試產塑膠玩具、1964 年試產套裝玩具是決定性的大事件。摒棄木材選用塑膠奠定了樂高 DIY 玩法的標準化基礎,套裝玩具的誕生則是樂高品牌全球化的起始。
早期樂高積木均為木製,易開裂、易變形,不同木質差異明顯。
相比之下任天堂的發展歷程要紛雜許多。1889 年,內山房治郎創立「任天堂骨牌」,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這家任天堂的前身公司都專注於花札和撲克牌生產。
變革發生在 1965 年,彼時任天堂剛剛經歷過計程車、愛情旅館和其它一些新產業的投資失敗,第三任社長山內溥力求改革。恰在此時,山內溥在一次視察中發現新員工橫井軍平用廢棄材料製作的一套奇異裝置——按鈕控制、自由伸縮的機械彈簧臂。山內溥沒有因工作時間擺弄興趣愛好責罰橫井軍平,反而鼓勵他將個人發明設計成「偉大的商品」。
一周後,橫井軍平帶著改良後的發明走進社長辦公室,山內溥試用後當即下令旗下工廠火速投產。配合廣告宣傳,該款玩具半年銷量便超過 120 萬,成為當年任天堂最受歡迎的產品。
這款被命名為「超級怪手」的玩具,不但將任天堂從瀕臨破產的窘境中拯救出來,也將年輕人橫井軍平送上任天堂第一開發部部長坐席。
上世紀 60 年代任天堂「超級怪手」宣傳廣告,售價 1200 日元。
此後十年,在橫井軍平帶領下,任天堂陸續推出多款面向兒童和青少年的玩具:類似自動發球機的「超級機器」,幫助小朋友擴展視野的「超級潛望鏡」,通過導電性測試雙方手心是否出汗的「愛情測量儀」,以掛在牆上的卡片為靶子的「光線槍」等等。
其中「光線槍」是任天堂繼「超級怪手」後最受歡迎的玩具產品。到 80 年代橫井軍平負責任天堂電子遊戲產品部時,「光線槍」作為外設引入到 FC(任天堂本土第一代遊戲機) 遊戲中。早期玩家耳熟能詳的射擊遊戲《打鴨子》於 1984 年取得 3000 萬份銷量,黑科技「光線槍」功不可沒。最為顛覆認知的是,「光線槍」在遊戲中作為信號接收器存在,而非發射器——屏幕才是。
任天堂"光線槍"封面,八零後的童年玩具之一。
正是這一時期,任天堂的業務重心逐漸轉向家用遊戲硬體和遊戲研發。從 1985 年《超級馬力歐兄弟》登上 FC 遊戲機,截至目前,馬力歐系列共有 22 款正統作品,累計為任天堂帶來超過 360 億美元收入。
但任天堂玩具業務並未完全停步,2014 年發布的 Amiibo (內置 NFC 晶片的手辦 )一經推出就火爆全球,此次「樂高超級馬力歐」中的馬力歐身上很容易看到 Amiibo 的設計理念。2018 年發布的任天堂 Labo 紙模同樣是一款爆品,價格一度被黃牛炒至兩倍於發行價,以至有媒體感嘆「任天堂給紙盒子上印個 Logo 就能掙錢。」
任天堂 Labo,是任天堂 Switch 的擴展配件。
樂高和任天堂「馬力歐」,是少數能夠將兩三代人連結在一起的玩具紐帶。玩家們有時候將任天堂稱為「時光回收機」,開一次機,關一次機,日頭便已偏西;玩具迷也習慣將樂高稱作「工資回收計劃」,東買一套,西買一套,存款悄然離去。電子遊戲剛興起時,大量桌面遊戲被搬上屏幕,如今數字遊戲反哺實體玩具,正是科技的回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