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絲綢之路一直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是經濟共贏、文明互鑑的合作範本。媽祖文化融合儒釋道文化與海洋文化的精華,具有世界文化共性,代表著人類共同的價值取向,是東方海洋文化的一面光輝旗幟。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要善於發揮媽祖文化的引領作用,推動海上絲綢之路沿線深度融合、共同發展。
媽祖與「海絲」淵源深
唐代安史之亂後,我國陸上絲綢之路中斷,與外國的商貿受阻,南方海路開始承擔起中外交流主幹道的歷史重任。古代交通工具簡陋,對海外航線和海上氣候掌控有限,海難事故頻發,熟悉水性、洞曉天文氣象、熱心救助海難的媽祖因此被當成海上保護神建廟供奉。在民間需求基礎上,歷代王朝通過褒封媽祖的方式,給媽祖文化注入護國佑民、慈愛濟世的社會價值,賦予媽祖海上漕運護航的官方認證。
據史書記載,明永樂至宣德年間,在我國航海史上出現了舉世聞名的鄭和下西洋事件,成為人類史上最早的航海壯舉,也是明代最大規模的海上外交活動。鄭和在20餘年間七下西洋,開闢了海上絲綢之路,促進了媽祖文化在海外的廣泛傳播。
鄭和船隊從江蘇出發,經福建、廣東沿海及南海諸島後出國訪問。每當船到碼頭、必先祭拜媽祖,如果碰到沒有媽祖廟的碼頭,便帶頭捐建天后宮。鄭和還規定,凡出使或出海官船,必祭媽祖。他數次親臨莆田湄洲祖廟進行朝拜,邀請興化船工和商人一道出海,多次奏請朝廷加封媽祖,積極推動媽祖文化在海內外的傳播。
與西方傳說中海神徵服掠奪、尚武排他的特徵不同,媽祖文化體現了中華海洋文化的「和平」精神,是人類永恆追求的精神家園,為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經貿活動頻繁往來提供了穩固的文化條件,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她隨著華人經略海洋,開拓海疆,在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城市港口落地,並與當地文化融合,成為這些港口和城市的重要信仰,也促進了當地海上經貿發展、港口城市繁榮。
《夷堅續集?崇福無極夫人神兵》記載:「廣州城南五裡,有崇福無極夫人廟,碧瓦朱甍,廟貌雄壯。商船往來,無不乞靈於此。」建於宋末的深圳赤灣天后宮,是明清兩朝沿海最重要的一座天后廟宇,凡朝廷使臣出使東南亞各國,經過這裡必定停船進香。「香港」之名據說來源於海上飄來香爐,漁民認為是媽祖顯靈,於是建廟奉祀,從而產生香港地名。澳門的命名也源於媽祖閣。《澳門紀略》載:「相傳明萬曆時,閩賈巨舶,被颶殆甚,俄見神女立於山側,一舟遂安,立廟祠天妃,名其地曰娘媽角。」娘媽角即今媽閣廟,西方據「媽閣」一名音譯澳門為「馬交」,人們也稱澳門為媽港。
清代是媽祖信仰發展史上最為鼎盛時期。清代以降,在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印尼、越南、菲律賓等地,都建有媽祖廟宇,包括會館天后宮。據不完全統計,馬來西亞有天后宮35座,新加坡有50多座,印度尼西亞有40多座,泰國中式寺廟多主祀或附祀媽祖,緬甸有著名媽祖宮廟丹老天后宮、勃生三聖宮及東籲福元宮等,越南、柬埔寨、汶萊也有媽祖宮廟分布。另外,美國檀香山、舊金山、大華府地區,加拿大維多利亞市等有清末所建奉祀媽祖的館廟。如今,在巴西聖保羅、阿根廷、法國巴黎、挪威、丹麥、墨西哥、紐西蘭、澳大利亞、南非、模里西斯等地,都有天后宮等媽祖祀奉場所,並呈不斷擴展態勢。
千百年來,媽祖一直在默默踐行著自由、文明、包容、和諧、正義、合作共贏的絲路精神。她是廣大航海者的精神依託,給了遠渡重洋的信眾戰勝災難的希望、信心和勇氣,激勵華人開拓進取,不僅發展海上交通與貿易,而且紮根他鄉開展新生活。媽祖信仰與當地民族文化共存交融,充分體現了媽祖文化的包容性和開放性。1954年在菲律賓舉辦的全世界天主教祈禱大會上,媽祖被教皇封為天主教七聖母之一。媽祖文化能被海上絲綢之路沿線民眾廣泛認同和接受,與其所蘊含的包容、開放、大愛等精神緊密相連。這種價值取向與海上絲綢之路精神高度契合,與和平發展的時代潮流相一致。
媽祖文化的莆田傳承
改革開放後,莆田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隨著沿海經濟的快速發展,加上尋根謁祖熱潮的掀起,推動了媽祖信仰迅速興起。
1994年,莆田恢復完善了《湄洲祖廟祭典儀注》和《祭典儀程明細表》,後來又對祭典樂舞不斷進行藝術加工。2006年5月,「湄洲媽祖祭典」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07年9月,莆田賢良港祖祠「媽祖回娘家」祭祀民俗、延寧宮媽祖蔗塔傳統製作工藝等,被列入福建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媽祖信俗」列入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首個信俗類世界遺產、莆田第一個世界級遺產。
各種媽祖信俗逐漸恢復,如文峰天后宮的媽祖尾暝總元宵、點燭山、化龍、請火母等。2006年起湄洲祖廟開始舉辦祈年典禮活動,2008年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與湄洲媽祖董事會發起 「天下媽祖回娘家」活動,2009年舉行「媽祖巡安興化」活動……各種媽祖信俗活動也迅速開展並不斷擴大規模,
莆田精心組織以媽祖為題材的文學藝術創作,用人們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宣傳媽祖信俗。編排京劇《媽祖》、莆仙戲《林默娘》;創作《媽祖》、《相聚在媽祖故鄉》以及「五個一工程」獎《兩岸一家親》等群眾喜愛的歌曲;與臺灣方面合作拍攝《湄洲島奇緣》、《媽祖在臺灣》、《阿匹婆探親記》、《媽祖》等多部電視專題片和電視劇,特別是兩岸合作拍攝的38集神話電視劇《媽祖》,播出後在海峽兩岸引起強烈反響。
莆田還開展對臺媽祖文化交流,促進媽祖文化成為海峽兩岸交流中的橋梁和紐帶。1987年在湄洲島舉辦「媽祖千年祭」活動,吸引近10萬名臺胞參加,促使臺灣當局於當年11月部分開放臺胞赴大陸探親。2002年5月8日,湄洲媽祖金身首次直航金門開展巡安活動,突破臺灣當局所謂「小三通」的局限,實現兩岸多點「互航」。2008年11月,海峽兩岸實現了「三通」。2009年5月15日,湄洲島與臺灣臺中港實現雙向旅遊直航,揭開了海峽兩岸海上客運直航新裡程。
在湄洲島舉行的各種重大雙向交流活動,每次都吸引了大量臺胞參加,其中尤以1987年媽祖千年祭、1993年媽祖文物巡臺展、1997年媽祖金身出巡臺灣、2006年9月大甲鎮瀾宮7000名信眾謁祖進香等幾大活動為最。據有關資料統計,改革開放以來,從湄洲媽祖祖廟分靈臺灣的媽祖神像就有10600多尊,前來湄洲島朝拜媽祖的臺胞超過300萬人次,進行經貿文化交流的有近百項2萬多人次。同期,莆田市也先後組織200多個團組3000多人次赴臺交流。與此同時,兩岸媽祖文藝活動不斷興起。2006年、2010年央視「心連心」藝術團兩次到湄洲島舉辦「兩岸情緣」主題演出活動,2008年、2009年央視兩次與福建省委宣傳部聯合在湄洲島舉辦「中秋音樂會」或中秋晚會,吸引臺灣媽祖信眾及在莆臺商觀看。2006年以來,央視聯合福建省廣電影視集團等海峽兩岸文化機構及媒體8次進島,舉辦12場《媽祖之光》大型電視綜藝晚會,積極開展入島宣傳,增進臺灣同胞對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的認同感。
在文化學術交流領域,媽祖研究逐漸成為海內外民間信仰研究的顯學。2004年,莆田成立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2008年協會加掛「中華媽祖文化研究院」牌子。1986年以來,莆田先後精心組織舉辦媽祖大型學術交流活動多達數十次。2014年, 「海洋視野中的媽祖文化與華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莆田學院舉行,來自海峽兩岸及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的近百名媽祖文化研究專家與會,圍繞「媽祖文化與海絲文化」進行了深入討論。
「新海絲」的文化使者
媽祖來自民眾,在民間紮根,是民眾心目中的保護神,擁有廣泛的民眾基礎。媽祖信眾是媽祖文化虔誠的傳播者,對宣揚中華文化取得了「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分布在全球30個國家的近千座媽祖廟,千百年來一直默默地傳播中華文化,講述中國故事,宣揚中國精神,是永久性的民間外交舞臺。我們要凝聚媽祖信眾,用好媽祖廟這個平臺,開展媽祖廟會、祭典等民間交流活動,加強沿線不同文化信仰的國家、民族之間互通互融,推動媽祖文化成為海上絲綢之路人文交流的文化品牌。
要圍繞建設「世界媽祖文化中心」,充分發揮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和湄洲媽祖祖廟的橋梁作用,爭取設立湄洲島「世界和平論壇永久性會址」,定期承辦海上絲綢之路和平論壇、海峽兩岸媽祖文化高峰論壇、世界媽祖文化學術研討會,積極爭取以「海上絲綢之路庇護神媽祖文化發祥地」、「天下媽祖、祖在湄洲」等名義參與海上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產申報,開展「湄洲媽祖巡安東南亞」、「天下媽祖祖在湄洲巡遊」等活動,完善海峽論壇?媽祖文化活動周、媽祖春秋大祭、中國湄洲媽祖文化旅遊節,借鑑孔子學院近些年在海外傳播中華文化的有益經驗,並依託孔子學院設立媽祖課程,擴大和提升媽祖文化在沿線地區的影響力。
經濟合作可從以下三方面充分發揮媽祖文化的推動作用:
——以媽祖文化為引領,樹立合作共贏理念。媽祖文化作為中國海洋文化的象徵,要傳承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優良傳統,以媽祖文化所提倡的開放包容的胸懷去開發海洋、建設海洋,開展經貿交流,促進與沿線國家地區交流合作,互利共贏,再造輝煌。
——以媽祖文化為載體,發展文化旅遊產業。抓住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打造海上絲綢之路旅遊線路的契機,聯合沿線城市開展區域旅遊合作,打造媽祖文化旅遊品牌。以各地媽祖宮廟為依託、以媽祖文化為載體,大力發展影視演藝、體育競賽、節慶會展、休閒娛樂等新興文化業態,開發媽祖文化創意產業,打造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產業合作開發示範基地。
——以媽祖文化為紐帶,促進區域經貿合作。莆田有100多萬海外華人華僑、60多萬僑商,主要分布在新絲路走廊周邊,他們產業豐厚、資本充足,又是媽祖虔誠的信眾,對家鄉有特殊情結。要加強與華人華僑的溝通聯繫,通過召開多層次多形式的交易會、懇親會、聯誼會等,積極組織、引導海外華僑華商和僑資企業回家鄉交流合作;發揮華僑華人橋梁紐帶作用和文化認同優勢,為莆田企業走出去牽線搭橋。另一方面,本地莆商也要積極主動融入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努力拓展海外市場,為莆田在「一路一帶」戰略中爭取到更加廣闊的經濟交流空間與合作領域。■
(作者系中共莆田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教工委書記)
(《海峽通訊》雜誌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