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是枝裕和的電影,是枝裕和的電影是大音希聲。電影既呈現隱匿在世間角落的骯髒、醜惡,也讓人突然看到美好的瞬間,感受到生活中的真與善,這就足以讓人熱愛這庸常的人間。
他的電影節奏緩慢以如平穩的呼吸,又充滿著一種力量;
影像的情感表達克制內斂,深藏于波瀾不驚之下,卻足以在人心底掀起波瀾。
與院線主流的充斥著煽情套路的商業劇情片相比,是枝裕和電影中所體現的普適性情感、人文關懷,讓人感到真實親切,會讓人覺得「這裡面說的就是我家的事啊,他是懂我的。」
《幻之光》是導演是枝裕和的處女作,一登上國際影壇,便入圍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拿下當年的金奧塞拉最佳攝影獎,此後也頗受坎城、威尼斯、柏林等各大國際電影節青睞。
影片《幻之光》改編自同名小說,靈感來自於其早期紀錄片《但是……在這個扔棄福祉的時代》,真實事件中官員遺孀的孤獨無助、無所適從與原著中由美子對於過往傷痛無法釋懷有著交集,為創作提供了現實的素材。
影片聚焦底層普通家庭的境況,講述了一個平凡女性走出前夫自殺陰影的故事。
由美子在12歲那年,因放手讓奶奶離去,導致奶奶失蹤,這讓她一直都感到內疚。
不幸的是,看似過著平凡幸福生活的她,生下兒子才三個月,丈夫就毫無預兆地自殺了。
六年後,她帶著兒子遠嫁給海邊小鎮的民雄,一家人過著簡單平凡的生活。
但前夫為何自殺的疑問一直困擾著由美子,在她被折磨得即將精神崩潰時,丈夫民雄向她講述了父親出海遇到幻之光的故事,人心的孤獨,會讓死亡幻化成幻之光,人會不自覺地會跟隨而去。
最後,由美子打開心結,面對前夫自殺的傷痛,最終釋懷,開始重新面對生活。
在鏡頭語言上,影片最大的特點就是固定長鏡頭的使用,是枝裕和曾說:「我想嘗試限制情感的表現,從而呈現出一種與眾不同的,不依賴特寫哭泣的面部去傳達角色感受的情感表現方式。」
是枝裕和以一種疏離、不接近的態度,鏡頭與人物始終保持一定的距離,使觀眾與人物之間保持直接的情感交流,從客觀上,使人物的內心情感和生活狀態如同地底噴湧的泉水一般,從幾近凝滯的固定長鏡頭中自然流淌出來。
在警局得知前夫自殺的消息後,由美子回到家中雙手抱膝靜靜地蜷縮在床邊,目光低垂凝滯,一動不動,過了許久,才慢慢將臉微微扭向一邊。
此刻萬籟俱寂,在這段沉默裡,悲傷、孤獨,一點點地滲進觀眾的內心;在這一刻靜謐、沉思的氛圍,似乎讓人可以感受到彌散在空氣裡悲傷的重量。
在如此充滿情感的場景中,攝影機始終與她保持適當的距離,安靜而客觀呈現,從未靠近。這種被悲痛壓垮而無法採取行動的感覺在是枝裕和克製冷靜鏡頭下進一步強化。
在固定的長鏡頭背後,隱忍而平淡的生活背後,蘊含著生命的波瀾與人性的躁動與不安,在這一固定鏡頭中,時間幾乎停止,一種沉重的凝滯感和距離感將觀眾帶進不可自拔的壓抑和憂傷之中。
雖然這種固定長鏡頭給觀眾帶來認同角色的阻隔感,但正是這種阻隔,讓觀眾積極地調動自身所有的感知力,從感受出發漸漸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
這也正是在這裡運用長鏡頭比特寫更有力量的原因。正唐納德·裡奇所言:「《幻之光》讓我們退後一步,保持距離,讓自己處於一個美學和智力『感受』能夠被調動的位置,從而獲得美感。」
此外,影片中人物服飾的選擇和空間的呈現也頗具深意。影片中由美子大部分時候都是身著黑色或深色的衣服,除了在結婚時穿的白色上衣。而黑色常常用來渲染死亡、恐怖的氣氛,而另一方面,黑色也反映出人物內心的壓抑和焦慮。由美子經歷了祖母、前夫的相繼離世,黑色衣服下內心世界的絕望與壓抑一覽無遺。這也與影片壓抑憂傷的基調相契合。最後一幕,她穿著讓觀眾眼前一亮的白色連衣裙,這也寓意著她看到了生活的希望開始從過往的創傷中逐漸走出來,同時又推動著影片情節的發展。影片場景空間的選擇和光線運用上也做足了考量,片中一開始的場景便是陰影下的隧道,微弱光線下的狹窄空間頓時給人造成了壓抑之感,隧道外的明亮又與幽暗的隧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光線的變化與對比既反映出壓抑環境下個人內心的異化,又反映出人對於光的追尋。
正如影片一開始走出隧道的祖母與騎著自行車的鬱夫,他們都奔向了隧道外的「光」,他們都是被一束光吸引,而來不及說再見罷了,在光與影的邊界之間捕捉存在與死亡的意義,感知對生與死抽象化的哲學思考。
是枝裕和的個人美學風格在影片《幻之光》中發揮到了極致,物哀的傳統美學意境在疏璃的影像中表現得如夢似幻,承載了導演對生與死的哲學化思考。
影片中祖母在由美子年幼時離開,讓成年後的由美子一直放不下,而後丈夫無緣無故的自殺也成了她心中一直解不開的迷。
她的困惑也許就是「人生就是不斷地放下,但遺憾的是,我們沒有好好的告別」由美子覺得自己欠一個告別。
真正的重生,是在由美子目睹了一場「繁盛」的葬禮後,感知人們對死亡的敬畏與尊重使由美子內心的追尋終於有了答案。
莊重的葬禮儀式是生者與死者的告別,也是由美子與過去傷痛的告別,此時的告別不再意味著逃離與迴避,而意味著接納與開始,是在真正明白了生死的意義之後,對死亡的接納,在經歷了一次灰燼後,重新開始的人生。
灰燼中的重生是在經歷傷痛後接納人都將走向死亡的歷程,由美子最終選擇了一種積極向生的「存在」的方式,這是一種超越了鬱夫自由選擇的面向死亡追尋「存在」的方式,超越了生死對立的關係,是對「生」與「死」積極地認識,詮釋了對存在主義更深刻的認識和對生命的正視與尊重,以及對生命的責任意識。
請留下你指尖的溫度
讓太陽擁抱你
這是一個有溫度的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