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九十年代,是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
用一句話來說那就是。
點石成金,拍什麼都賺錢。
而如今,眼見它起高樓,眼見它樓塌了。
若要說香港電影的興衰成敗,有一個人很了解。
圓桌派第四季
這是一檔談話類節目。
竇文濤帶著三個人圍著一張圓桌,點柱香,沏壺茶。
就可以開始「胡說八道」了。
第三期請來的,也是我們公認最能「胡說」的導演——王晶。
都說香港導演分為兩種極端。
一種是五年拍一部電影的王家衛,另一種就是王晶了。
從導演、編劇到製片人,他參與的電影將近200部,最快18天完成一部。
早上拍成龍,晚上拍周星馳,拍完兩部還都能夠票房大賣。
香港電影起起伏伏几十年,他都參與其中,直到現在都保持活躍。
王晶不止一次在公開場合表明自己的觀點,即能賺錢的就是好電影。
對於近些年「爛片之王」的稱號,他直接反駁:嫉妒而已咯。
這種言論擱以前只會一笑而過,到了這一期《圓桌派》我才發現。
對於香港電影這一塊,他一直都看得很通透。
01 從「飛紙仔」到「拍兩年」
我們都知道,連載小說可以根據讀者的反饋及時調整情節。
金庸當年就這麼幹過。
《神鵰俠侶》小龍女楊過約定16年後重會,其實是小龍女的謊言。
老爺子本來都打算把小龍女寫死了,因為讀者太喜歡,他又重新改寫讓兩人相會。
那要是正在拍電影呢?
香港有一個詞叫飛紙仔,指的是邊拍邊寫劇本的導演們。
很多時候電影開拍,演員還不確定自己下一句臺詞要講什麼。
碰到心裡素質差一點的可能就慫了,但這種事王晶幹過不少。
或者說,當時很多香港導演都是這麼做的。
在《英雄本色》裡,周潤髮飾演的mark哥原本只是一個客串。
結果吳宇森導演太喜歡了,戲越加越多,最後發哥憑個「客串」的角色拿下了金像獎。
發哥:發生咩事啊。
我們總說趕出來的就是圈錢電影,而舊時的港片卻打破了這種慣性思維。
十幾天拍出來的《東成西就》,和一年拍出來的《東邪西毒》,一樣是經典。
這種臨時補救的劇本,反而把香港電影推向巔峰。
當年抱著「大不了過個肥年」的圈錢心態,沒有劇本就敢開機的王晶。
如今一部《追龍》,也耗了他整整兩年。
從「飛紙仔」到「拍兩年」。
花的時間、成本越多,反而越拍越爛?
02 從「黃金搭檔」到「王晶和周星馳」
說起王晶導演的經典電影。
像《九品芝麻官》、《鹿鼎記》,都是與周星馳合作的。
90年代開始,兩人幾乎每年都要合作一部,撐起了喜劇電影半邊天。
周星馳對電影的追求幾近瘋魔,一般人理解不了。
幾秒內做幾個表情,一個鏡頭重拍一百多次。
王晶誇他是最好的喜劇演員,無人能夠超越他。
但王晶卻做出了另一個選擇,面向大眾。
他對好的定義,是最多人喜歡,是票房高。
賺錢,就是好。
周星馳和王晶,一個藝術家,一個生意人,註定是合不來的。
當年王晶在某部作品中,想讓周星馳客串一個角色都不肯,兩人關係惡化。
結果在竇文濤的追問下,王晶也只不過是輕飄飄的說一句:他想當導演而已。
是的,周星馳有才華,不演戲也可以當導演。
但王晶寧願追龍2、3一直追下去,也不願再嘗試喜劇。
因為,他再也找不出第二個像周星馳一樣,把表演做到極致的演員了。
03 從「海外」到「內地」
王晶說,香港電影的崩潰,是市場的崩潰。
當年的港片在日韓等地都有極大的影響力。
如今很多導演選擇在內地重生,成績卻大不如前,為啥?
一個是視角的轉變。
舊港片偏愛「壞人」,新港片宣揚「好人」。
黑幫毒梟古惑仔,明明幹著不入流的勾當,卻能生出人性之光。
現在你再來拍這些,有一個能落得好下場的算我輸。
隨之取代的是這些警察完爆賊人、弱智黑幫被捕的合拍片。
二是共情的差異。
香港導演到內地拍合拍片,竇文濤給出了一個詞。
擰巴。
生活環境的不同,導致人群的笑點、淚點等情緒點都有差異。
《狄仁傑之通天帝國》在港屢屢獲獎,在內地的口碑也僅是踩在了及格線上。
內地口碑票房雙贏的《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在港也沒有掀起多大水花。
不要小看群眾的共情能力,《戰狼2》就是最好的例子。
倒向某一方,必然要放棄另一方。
至少現在來看,很多香港電影在慢慢的犧牲個性,尋求共性。
04 從「執生」到「執笠」
劇本、演員、市場,表面上看三部分各不相同,好像聊著聊著就跑題了。
其實都在解釋一個問題,那就是一開始提到的,香港電影的興衰成敗。
王晶用一個詞來解釋。
狀態。
靈光一閃的劇本+極致的表演+合適的市場,那就是香港電影的最佳狀態。
從前的香港電影懂得「執生」,即臨時解決問題。
狀態好的時候能解決一次、兩次,但這種狀態不是持久的。
就好比傳統武術對上拳擊手,戳你眼睛踢你襠,也能把對方放倒。
但在絕對的力量面前,總歸是處於劣勢。
而電影不僅僅是一門藝術,也是一種工業。
在專業能力面前,「執生」也已經走到了一種極限。
香港電影,正在慢慢的走向「執笠」。
王晶視角下的香港電影,雖不能說完全準確,但也有一定分量。
在這一期《圓桌派》中,我注意到一個細節。
四人一開始談話的時候,王晶的身子微微後仰,給人一種距離感。
待到話題深入的時候,他的身體開始前傾,甚至一隻手搭在桌子上,表現出強烈的參與感。
一個在大家心中把電影當鈔票的導演,依然對香港電影保持熱情。
或許,還是有很多人跟王晶一樣。
就算對香港電影再失望,也依然對它充滿期待。
港片沒落已成事實。
但只要還有一個人在看。
港片就不會「死」。
▼
點擊查看往期精彩文章
喜歡香港電影的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