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是因為著名的部落融合風舞者瑞秋布萊茲(Rachel Brice)身上有著美麗的刺青,讓很多人有著"部落風舞者就是要刺青"的刻板印象,我也問過身上有刺青的舞者刺青的目的以及圖案的代表意義,常常得到的答案是:不知道,反正喜歡就刺了。
我有一個刺青,這個刺青還是在我尚未接觸肚皮舞就刺上的我喜愛音樂,也曾經在充滿音樂的環境中工作了許多年,將一個代表音樂的高音符記號刺在身上,是想提醒自己不要忘記音樂帶來的平靜與歡愉。
其實,不見得所有的部落風格舞者身上都有刺青,有刺青的舞者都可以很清楚的告訴妳身上刺青圖案對她所代表的意義,而刺青的起源也是其來有自。
在北非,紐西蘭,南非以及印度的部落民族都有著相當盛行的刺青文化,甚至連臺灣的原住民泰雅族也有黥面(臉部刺青)的傳統。早期的社會是母系社會為主,部落刺青僅存在於女性社群中,主要還是源於生命的尊敬以及天神的景仰,透過刺青與天神溝通,這些部落民族相信女性若能忍受刺青所帶來苦痛,她就可以忍受生產的痛苦,孕育生命,大多數的女性在八歲或者九歲時就開始刺青,這些刺青伴隨著她們一輩子,透過這些刺青可以知道該女性在部落中的地位以及身分。在北非柏柏族(BerBer)以及摩洛哥的文化中,刺青也是生命延續的記號,若沒有在身上或者臉上刺上這些特有的記號以及圖騰,先祖就無法辨別自己的後人,柏柏族更認為刺青可以保護自己免受邪靈的傷害。
在紐西蘭的毛利族(Maori)的女孩們在很小時就開始刺青,主要刺青的部位是以嘴唇以及下巴為主,在毛利族的文化中,刺上藍色的嘴唇是美麗的象徵,更可以從刺青看出女性是否已經結婚,擁有的專業技能等等,相當實用且有趣。
有些部落的刺青是對於大自然生物力量的景仰:
美洲的馬丘祖納(Majoruna)印地安部落女性就會在臉上動物的鬍鬚,想藉起呼喚美洲豹的保護以及力量;南美洲的波洛洛(Bororo)部落女性會刺上孔雀,表示自己對於美麗以及終身伴侶的渴望。
部落模仿孔雀,有些部落則是透過刺青來抵抗邪惡的入侵,在日本北部的Ainu(艾努)部落的女性就會在身上刺上神明的圖騰,也會在臉上將嘴形以誇張的線條表現以嚇走惡靈以及疾病;而在亞洲的Burma(緬甸的舊稱)民族則認為刺上黑色三角圖騰可以為單身女性帶來愛情;臺灣眾多原住民中,泰雅族是唯一擁有黥面文化的部落民族,黥面則事對於生命的尊重,在泰雅族的傳統中,男性狩獵成功,女性學會織布之後才有資格黥面,結婚之後亦有忠貞不二的意義。
而七零年代美國舊金山文藝復興運動帶動許多嬰兒潮世代的反思,更帶來了許多藝術上的巨大變動,讓許多舞者開始思考,並在身上刺上中東象徵的圖騰,而臉上的刺青則用化妝品來代替,所要傳達的是面對起源於部落舞蹈文化的一種了解以及景仰,更是部落團體中人與人之間相互連結的一種象徵。
不見得所有跳部落風格的舞者都要刺青,不刺青也不代表你並非部落風格的舞者,我們應該要知道刺青的起源以及代表意義,而非盲目的跟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