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社會現象,了解它的人都可謂是頭疼不已。每次都讓對一個事件或者現象談看法,這類題能屢屢佔據公考的重點和難點,也並非巧合,而是考官有明確的出題意圖。因為對社會現象的看法中,體現著個人的綜合分析能力、社會感知能力和大局意識等能力和思維,這都是公務人員應具備的素養,具體來說,也就是高度、深度、厚度、力度和溫度,下面就讓中公教育專家來幫大家仔細分析一下。
一、高度
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在分析社會現象時,一定要做到政治思想上有高度,這體現在作答時要結合國家的大政方針,分析時要有政治素養和大局意識。比如在談及「慢就業」這個問題上,很多同學覺得應該尊重每個人的選擇,不應該過度幹預;但是有的同學認為慢就業已經成為一種趨勢,且是難就業的催生物之一,所以還是應該引導幹預。甚至還提到今年兩會報告中首次把就業提到宏觀層面的這一做法。從考官來看,哪個回答讓他更為鍾意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所以要學會從「頂層」看,而不能只是從「身邊」看。
二、深度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看社會現象絕對不能「只緣身在此山中」,只看到問題淺顯的表面,而是針砭時弊,分析意識、制度的問題。比如「中國式過馬路」現象,不能只分析到道德素養,也要追因溯果,分析出規則意識缺失的原因;或者「城市建設中部分城市只重視面子不重視裡子」這一現象,很多同學都能分析出來政績觀的問題,但到底是什麼政績觀缺失呢?其實是「以人民為中心」「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政績觀的缺失,但除此之外,其他引導和約束的層面就沒問題了嗎?其實不然,還有考核制度、決策機制和任職制度的問題,而只有將這些都分析到位,才算是將這一問題看透。
三、厚度
裴生信英邁,屈起多才華。想把社會現象看透,沒有充足的知識儲備是萬萬不能的。2019年國考試題中有這樣的一道題:一位老人到超市買東西,等到排隊交款時,被收銀員告知不收現金,只能用手機支付,老人表示自己不會用,之後與超市工作人員發生了爭執,此事引發了社會熱議。很多同學在分析的時候只談到行動支付和服務意識的缺失,但是對於損害人民幣的法定地位卻閉口不言,更不知道這種行為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幣管理條例》。當然,大家不是不想談,而是根本不知道這回事。所以,平時學習時,別再「咱也不敢說,咱也不敢問」了,多看新聞多思考才是王道。
四、力度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社會現象不僅要看透,也要解決透徹。很多同學在談對策的時候,覺得無非就是「宣傳、考核、監督」等等,非常容易。這種想法不算錯誤,但是不具有針對性,易形成套路化。曾有位學生,他每次提出對策都結合社會實際,絞盡腦汁提出有針對性、有力度、有效果的解決對策。比如,監督要談到人大、審計等內部監督;落實政策中涉及群眾參與決策、社會共建共治等;宣傳中也涉及社會輿論陣地建設,利用短視頻和專業人士引導風向等等。整改落實方有力度,才能推進落實。
五、溫度
但願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社會現象中不僅只有客觀公正和公事公辦,還有人情冷暖,一味激進地批判、否定並不是最理智的。就如第三條涉及的那道試題,不僅要批判和整改,更要去反思政府如何做工作,是否也應引以為戒,堅持以人民為主體,不可為了省事而損害整體利益;又如「慢就業」這種現象,不應該大批特批,而是學會尊重和理解。
總而言之,高度、深度、厚度、力度和溫度相互交織,想答好一道社會現象題目,這五項缺一不可,最後中公教育專家祝各位同學面試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