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一個事實,那就是現在的國產劇種類越來越少了,大體上可以分為古裝劇、現代劇與懸疑劇,而古裝劇要麼講述宮廷爭鬥,要麼談論幾生幾世的虐戀,現代劇則對準霸道總裁愛上我與中年女性的婚姻問題,唯獨懸疑劇不以戀愛為中心。
說來,曾經的國產劇題材豐富,有當下流行的大女主戲,也有很多觀眾心心念念的雙男主或雙女主戲,更有讓人躲進被窩都不敢看的刑偵劇,那叫一個「種類繁多,數不勝數」呀。
比如內地最早的神話劇《西遊記》,楊潔是戲劇導演出身,因此整部劇參考了不少戲劇元素,無論是造型還是舞美皆顯露出古典韻味;另外,作為名著系列的87版《紅樓夢》與後來的《三國演義》也毫不遜色,前者尊重原著,後者用心打磨。
與此同時,蒲松齡先生的《聊齋》也被搬上銀幕,劇方請來了曹禺、馮至兩大文學大家,全劇一共75集,基本上兩集一個故事,臺詞考究、無廢話;片頭的燈籠與配樂,更是奇情色彩濃鬱,非現在的古裝劇能比。
其次,這一版的《聊齋》才是真正的「聊齋」,譬如「西湖主」那一集,既有人物分身,又有平行世界,亦有多重時間線,完全超乎普通人的想像。
而且,陳紅飾演的連城還驚豔了不少人的年少時光,她的一個抬眸或回首,皆顯示出古典美人所獨有的氣質。
當內地導演執迷於翻拍名著時,港臺製作方則將目光投向武俠小說,而翁美玲版的《射鵰英雄傳》徹底打響了武俠劇的名頭,接下來的《圓月彎刀》、《武林啟示錄》、《天龍八部》更成為無數人的心頭好。
進入90年代以後,國產劇迎來高速發展期,武俠劇不再佔據大片江山,歷史劇、言情劇相繼出現,比如戲說歷史的《康熙微服私訪記》、正劇向的《唐明皇》,還有青春偶像劇《將愛情進行到底》。
這個時候,古裝界被TVB、周易影視、唐人三家影視公司佔領。純原創的電視劇《人龍傳說》以「曇花一現,只為韋陀」八字為主題,講述了龍女小魚與凡人葉希之間生死不渝的愛情。
話說,小魚應是早期的「聖母」代表,但不知為何,編劇的設置,讓她的所作所為看上去極為合理。
最擅長創新的周易影視在2000年左右交出了科幻劇《少年王》、明穿劇《穿越時空的愛戀》,雖然兩部劇跟原小說有差別,但是編劇善於圓梗,邏輯漏洞不多。
準確說,《少年王》這一類冒險題材的電視劇,在如今的市場上已經找不到了,劇裡面談及的「宇宙浪人」、「外太空」、「半獸人」等元素既超前又新穎。
隔壁的《絕代計劃》走軟科幻風,不僅有穿越的元素,而且將武俠的概念嵌入了現代劇中,腦洞大開,人物眾多且個性複雜,像胡兵扮演的藍野明,又深情又腹黑。
唐人投拍的《楊門女將》則是大女主題材,颯爽的楊八妹、勇敢追求愛情的穆桂英、嚮往自由的金陵公主,在這部劇裡,女性角色不依附男人,當其他人因世事無常紛紛退場時,唯有這群女人守護疆土。
除此之外,當年的「三生三世」題材立意更加高級,譬如袁立主演的《法門寺猜想》,全劇以小和尚與公主三世的糾葛為核心,最終二人有緣無分,各自散場。
所謂深情,終是重擔,就算他們相約千年,但這一切何嘗不是夢幻泡影,編劇加入的宿命與輪迴概念,讓整部劇充盈著一種哀傷、綺麗的美感。
無數粉絲期待的《掌中之物》十幾年前就有了,那便是緝毒劇《永不瞑目》,袁立化身女版傅慎行,而陸毅則是不屈不撓、勇敢堅韌的肖童,一個為愛獻出所有的男人。
此外,架空劇《大明王朝》與正劇《雍正王朝》從人性層面著手,將帝王、朝臣、百姓三者的關係鋪展而開;喜劇類的《武林外傳》與情景劇《家有兒女》更被90後奉為經典。
為什麼那些年的國產劇種類多且質量高?而現在卻只能看到「戀愛劇」呢?在筆者看來,應有以下幾點原因。
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電視尚屬新興事物,更別提電視劇了。所以,那時候廣電對題材的管控力度不嚴,像《重案紀實錄》就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而來的,但由於涉及的案件細節太多,最後劇方不得不進行刪減。
而《法門寺猜想》因為談及佛家文化,中間一度被下架,為此廣電對這一類題材加強了管理,像楊紫主演的《天乩之白蛇傳說》沒有上星成功,就是因為涉及了道教文化;吸取教訓的歡瑞就改掉了柏麟的臺詞,其實在拍攝過程中,劉學義飾演的角色名為白帝,是為五方上帝之一。
《大明王朝》裡面的劇情也因過於敏感而被「腰斬」,種種情況下,製作方決定主攻言情劇,一因好寫,二因好過審,長此以往,言情劇也就越來越多。
回看小時候追過的電視劇,你會發現幕後編劇的文學素養頗高,像劉和平是歷史學者,海巖在做編劇前已是著名作家,陳曼玲是編導專業出身;還有一些編劇的人生經歷豐富,如王倦、高滿堂。
當這些人漸漸封筆時,編劇圈呈現出青黃不接的狀況,新人編劇既無社會經驗,又無足夠的素材積累,繼而會創作出「懸浮"的職場劇或家庭劇。
另外,國內的編劇體系尚未完善,沒有一套完整的編劇培養制度,也無合法的利益保證,編劇的門檻降低,收入差距增大,無名氣的編劇甚至連署名權都保護不了。
2010年以後,視頻網站迅猛發展,一線明星的片酬水漲船高,影視行業進入快節奏的市場環境,電視劇投拍的數量也呈直線狀增長。
而編劇寫劇本最需要時間,可市場等不了,因此IP劇誕生,它們或依附流量明星,或藉助原著的影響力,劇方希望在最快的時間內實現利益最大化。
譬如《招搖》的原小說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仙俠文,但劇方急著改編,作者九鷺非香只有3個月的時間改編,而且還要加長成50集的電視劇,所以最後的注水問題嚴重,言情戲碼過多,原作的內核也丟了不少。
港臺的影視行業早在零幾年時就開始衰落了,主要是因為它們已經陷入了工業化模式,以致於創作力後退。
港臺導演選擇北上後,也將固有思維代入,他們將電視劇視為流水線作品,而非反映社會、人生的工藝品。
像《醉玲瓏》的造型與《笑傲江湖2:東方不敗》的相似度極高,無唐風,滿目和風,導演林玉芬習慣拍攝小言劇,但《醉玲瓏》的格局沒有那麼小,要知道原作是以權力的博弈為敘事主題的。
說到這裡,不知道你有沒有懷念小時候,因為那時的電視劇真的看得人眼花繚亂,現在國產劇的種類變少,或許也是一種好事,這樣大家就有更多的時間學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