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明星靳東可能有點煩躁。
媒體報導了一個江西 61 歲阿姨,在抖音上跟他談戀愛,已經相思到手了 10 斤,還說他要花 60 萬給阿姨買套房。
靳東竟然自己不知道有這種事。
阿姨參加這個電視節目,可不是為了被勸說。要知道家裡人一直反對她的戀情,她可是已經跟家裡人翻牌了,要離婚的。
參加這個節目,是為了讓靳東看到她的愛,希望靳東能找到她。
小東,你不會騙我的。我還會等你的,我不會放棄你的!
阿姨這一痴情舉動,直接引爆全網話題。
有心人在視頻平臺上搜了一下,發現了 2000 多個高仿號。都是叫做各種東弟弟,還有搞直播的。
隨便點開一個帳號,底下就有各種各樣的評論,很多評論一看就是真人。
看著這些評論,讓人感覺到無比的心酸。
一眼就能看明白的騙局,卻有這麼多痴情的她,寄託於此。苦苦等著靳東來跟她相會。
原本這種情節,在我們的印象裡只會發生在小姑娘身上。
可當發生在 61 歲大媽身上的時候,就產生了強烈的衝突感。
記者問阿姨,你談過幾段愛情?
阿姨心酸的回答:
沒有,一生沒有經歷過愛情,這是第一次愛情。
這第一次愛情來得也是轟轟烈烈,竟然還是網戀,更重要的竟然是最不可能的明星。
每個人或多或少的都經歷過,或者是看到過一種情況,你知道可能大概率是假的,但是你依然在心裡底層去否認這一點,讓自己相信是真的。
這個是患病者身上特別常見。
在電視劇中,我們常常會看到,醫生給患者一個報告,說這是癌症晚期,抱歉,我這邊也無能為力了。
患者會流露出不可置信的表情,然後問,真的沒救了嗎?醫生再想想其他辦法吧。
醫生慢慢的搖搖頭,然後走掉了。
患者真的會坦然接受這個結果嗎?
不會。
瑞士裔心理學家伊莉莎白·庫布勒-羅斯,在在1969年出版的《論死亡與臨終On Death and Dying》中講述了人們走向死亡時需要經歷的五個階段:
否認
憤怒
討價還價
沮喪
接受
大部分人在得知這一結果的時候,會不相信,否認這個結果。然後就是憤怒,咒罵老天為什麼會對自己不公平,甚至會遷怒到自己身邊的人。
慢慢的會進入到「討價還價」的階段。
這個階段,就是上面提到的,你明知道可能無藥可救,但是你依然堅信這個世界存在奇蹟,不管是哪裡的巫醫,還是某種神秘的神藥,一定存在於某個未知的角落。
你要做的就是去尋找,然後相信。
所有說不的人,都是在阻擋你實現這個目的。
這種預期下,會讓我們的心理和身體狀態處於一個對抗和緊繃的狀態。讓病情進一步惡化。
而在醫療上也發現了有一種方法可以大幅緩解病情,甚至有一定程度可以治癒,就是「欺騙性安慰劑效應」。
簡單來說,醫生會告訴這類患者,目前有種國外進口的藥正在做臨床,效果非常好,願不願意嘗試一下。
然後把澱粉做的藥片,給到患者吃。對照組就是那些沒吃這些藥片的類似患者。
結果,神奇的事情發生了,吃了澱粉藥片的人,病情真的會有好轉。大幅度緩解了心理和生理的焦慮。
在醫療上,澱粉藥片理論上應該是沒用的。但是安慰劑效應的強大之處也在於可以通過人的心理影響到生理。
回到 61 歲的阿姨被視頻平臺的假明星欺騙事件上。
我們會發現那些上當受騙的人,往往都是在現實生活中過的非常不如意的人。就像評論中提到的,可能過了一輩子的老公,天天在家就只知道喝酒打牌,甚至回家就打老婆。
沒有一點點情感上的交流。
是一種極度壓抑和極度痛苦的環境狀態。
年輕的時候,可以哄自己是為了孩子,可以等到孩子們也成家立業的時候,這種痛苦和孤獨就變得難以忍受。
當在這些短視頻平臺上,突然遇到了對自己噓寒問暖的人,頓時心裡就有了光。
整個人的狀態就會從原來的沒辦法只能接受,回到「討價還價」,還是有辦法能逃避這一切的狀態裡。
回到那種,自己知道可能會被騙,但是內心裡依然無比的相信。
因為只有相信,才能讓自己從當下的痛苦中解脫出來。有個念想總比絕望要好。
所以,即使大家拿出一堆她被騙的證據來,阿姨也會選擇視而不見,不想自己心底的光被熄滅。
這有點像魯迅筆下的祥林嫂,自己唯一的娃被狼叼走了,整個處境過的悽慘無比。
更難受的其實是心理上。
祥林嫂最終是怎麼放下這個心結的?把自己畢生的錢都捐到廟裡去,換了一個門檻,讓千人騎萬人跨,用這種方式來贖罪。
但是,祥林嫂又何罪之有呢?
在電視劇《都挺好》中,有這麼個情節,就是蘇大強被保姆騙。
蘇大強不知道保姆圖他的錢嘛?
他真的以為自己有那麼大的魅力,可能讓保姆圍著他天天轉?
他內心深處知道啊,但是他卻不願意承認這一點。
所以,所有人都在勸他,保姆就是為了你的錢啊,但是,蘇大強不管,他一定要跟保姆結婚。大家越是反對,越是提出很多的證據,蘇大強越是義無反顧。
這種狀態是不是跟61 歲的阿姨,沉迷於跟明星靳東戀愛的狀態一模一樣?
明知道可能被騙,但是拒絕相信。甚至安慰自己,哪怕是被騙錢,但是不是起碼現在有陪伴、有體貼、有照顧嘛。
如果這個騙子不在,自己連個貼心的人都沒有。
不只是老人會這樣,實際上不管是多大年齡的人,都會進入到這種心理狀態中,只要他內心有所缺。
日本有個非常出名的職業,叫做「牛郎」。
一晚上就可以狂賺 200 萬人民幣。生日的時候,富婆們送的禮物更是不計其數,都是幾百幾千萬送錢。
為什麼呢?
有個新上任的牛郎,羅蘭給他培訓,問的第一個問題就是:
你覺得,作為男公關最不能忘記的是什麼?
新人沒有回答出來。
羅蘭直接給出了答案:
洞察力
雖然接待客人,引導客戶消費酒水獲利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洞察,洞察客戶的喜好,感受她們的情緒。
讓她們感受到猶如帝王一般。
而這就是頂級牛郎的核心心法。
通過不斷的創造各種場景,各種話術,各種行為,給別人提供最頂級的「欺騙性安慰劑效應」,進行心理按摩。讓這些人感覺爽,願意乖乖掏錢。有的女生甚至願意傾家蕩產去捧自己所中意的牛郎。
我們很難簡單的去質疑這種行為,當然涉及到違法行為的,要嚴厲斥責和打擊。
但是這些現象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是缺愛。
在現實中無法得到的,必然要到虛幻中獲取。
他們是既可憐又可悲的人啊。
在有一部非常喪的英劇《去他們的世界》中,就講述了2 個缺愛的年輕人的故事。
裡面很多臺詞,都是對於世界的無助,覺得世界暗淡無光。因為生活中沒有愛來照亮他們,他們彼此之間只能依偎著取暖。
用其中一句最一針見血的臺詞來結尾:
缺愛的人問題在於,他們不知道愛是什麼樣的,所以他們很容易被騙,容易看到並不存在的東西。
我是李撒歡,如果文章對你有幫助,歡迎點讚、轉發、評論。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