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部圖書館口述史紀錄片北京首映

2020-11-17 中國新聞網

  【解說】1月2日,由國家圖書館攝製的口述史紀錄片《口述國圖》在國家圖書館學津堂舉行北京首映儀式。

  據了解,《口述國圖》是國家圖書館在建館110周年之際,製作出品的第一部以親歷者視角回顧國圖發展歷史的紀錄片,也是中國首部記錄和展現圖書館事業發展的口述史紀錄片。

  【同期】國家圖書館社會教育部主任 湯更生

  口述採集工作是從2003年(開始),一共積累了16年,然後有數十個部門的同事,像接力一樣來去做這項工作,一共積累了有200多個小時的視頻,把它變成文字的話是105萬字,然後這裡面收入了是47位老館員的和他們家屬同事的口述。

  【解說】以影音文獻資料為基礎,紀錄片全片共分為「情系國圖」「緣起文津街」「善本保衛記」「館藏的故事」「為讀者服務」「艱難中的前行」「新館的誕生」等十一部分,全面記錄了幾代國圖人在面對不同歷史機遇與挑戰時擔負的使命和做出的選擇。

  【同期】國家圖書館原副館長 孫承鑑

  我最受感動的,是最老就是一九三幾年到一九四幾年的那批老館員,他們都是九十多歲、近百歲了,回憶起那段歷史,我是不清楚的。當時日偽時期,當時國民黨時期,那麼戰亂時期,他們保護國家的資源,我知道這件事,但是沒體會他們那麼深刻,所以我覺得這部片子,應該說是一個對今後年輕的圖書館的館員和一些年輕人一個很好的教育。

  【解說】該紀錄片在2019年國家圖書館讀書周期間,面向讀者進行了兩場點映。影片通過人物口述,生動講述國家圖書館的人與事,讓觀眾對圖書館的歷史沿革有深入了解。

  【同期】北京電影學院教授 鍾大豐

  我覺得《口述國圖》這個片子作為一個紀錄片,確實有它比較獨特的視點。比如說那個老館員們回到了圖書館,扶著那個樹,在那個大樹疙瘩上面,跟這個樹的對話。就是它通過許多非常生動的細節性的這種表現,來讓我們切切實實地感受到歷史的鮮活性。

  【解說】據悉,本次展映,也是以口述史的形式記載歷史,以紀錄片的形式傳播文化的一次新嘗試,向公眾展示了新時代圖書館的新變化與新發展。當天,國圖部分老館員、各領域專家學者、影片主創團隊,以及200餘位觀眾參加首映儀式。

  範思憶 北京報導

責任編輯:【李雨昕】

相關焦點

  • 國家圖書館因《口述國圖》榮獲2020年中國十大紀錄片推動者
    12月16日,國家圖書館因口述史紀錄片《口述國圖》,榮獲2020年中國十大紀錄片推動者。這一獎項由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組委會頒發,旨在表彰各行各業為紀錄片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獲「紀錄片推動者」稱號的機構或個人不是職業導演、製片人或投資商,卻在2020年以優質的紀錄片作品實踐文化傳播的社會責任,幫助優秀的紀實作品「出圈」傳播,為紀錄片行業進一步發展提供經驗和範例。
  • 一部《口述國圖》 講述幾代國圖人 第四屆北京紀實影像周「紀錄片...
    9月21日,由北京市廣播電視局主辦,首都紀錄片發展協會、北京紀實影像周組委會、國家圖書館影視中心、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中心承辦的「紀錄片與口述史的文獻價值——《口述國圖》研討會」在中華世紀壇舉辦。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副會長童剛,國家圖書館館長饒權,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宣傳司副司長劉梅茹,北京市廣播電視局黨組書記、局長楊爍,北京市廣播電視局副局長孔建華,首都紀錄片協會會長陳大立出席活動。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央電視臺、北京大學、北京電影學院、廣東電視臺、中山大學、廣州圖書館等單位機構的專家學者、以及國圖老專家代表朱巖和李仁年作為嘉賓出席活動。
  • 當紀錄片住進圖書館
    12月16日,在2020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上,國家圖書館、廣州圖書館、首都紀錄片發展協會聯合主辦了「『予紀錄片以殿堂』——公共圖書館紀錄片典藏體系建設研討會」,這是國內圖書館行業首次深入探討公共圖書館紀錄片典藏體系建設這一議題,以幫助公共圖書館為讀者提供更優質的紀錄片公共文化服務。
  • 當紀錄片住進圖書館--人民網娛樂頻道--人民網
    12月16日,在2020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上,國家圖書館、廣州圖書館、首都紀錄片發展協會聯合主辦了「『予紀錄片以殿堂』——公共圖書館紀錄片典藏體系建設研討會」,這是國內圖書館行業首次深入探討公共圖書館紀錄片典藏體系建設這一議題,以幫助公共圖書館為讀者提供更優質的紀錄片公共文化服務。
  • 「迷迭香」Rosemary在北京舉辦《小吃中國》系列美食紀錄片首映暨...
    11月29日,美食生活方式新媒體翹楚「迷迭香」Rosemary在北京舉辦《小吃中國》系列美食紀錄片首映暨融資發布會。本次發布會上,主辦方現場公映了第一部《小吃揚州》,從而正式啟動迷迭香《小吃中國》系列,這也是首部新媒體上比肩《舌尖上的中國》的紀錄片,嘗試以碎片化方式通過地方小吃來展現中國文化。
  • 哥大東亞圖書館館長程健:數位化再現塵封的歷史
    第三部分是1969年克萊蒙研究生院中國傳教士口述史項目,共有50名傳教士的口述傳記,其中包括由哥大口述史辦公室採訪整理的6名傳教士的口述傳記。第四部分是1958年到1975年由夏蓮蔭等人採訪的顧維鈞口述史。最後一部分是20世紀90年代的張學良口述史,共有兩份,分別是1990年唐德剛的採訪和1991-1995年間張之丙、張之宇的採訪。
  • 紀錄片《海上來客》國慶開播
    9月27日下午,由廣州市廣播電視臺出品,廣東省委宣傳部、廣州市委宣傳部、南沙區委宣傳部聯合出品,廣州市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李林導演團隊歷經三年打造的4K超高清紀錄片《海上來客》在廣州圖書館舉辦首映儀式。《海上來客》共三集,每集50分鐘,分別為《雙重使命》《商都探秘》和《風雲變幻》。
  • 4K紀錄片《海上來客》即將首映,走近三百年前的海上傳奇
    9月27日下午,由廣州市廣播電視臺出品,廣東省委宣傳部、廣州市委宣傳部、南沙區委宣傳部聯合出品,廣州市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李林導演團隊歷經三年匠心打造的4K超高清紀錄片《海上來客》,在廣州圖書館舉辦首映儀式。《海上來客》共三集,每集50分鐘,分別為《雙重使命》《商都探秘》和《風雲變幻》。
  • 作為活人歷史研究的口述史
    口述史是一個文本概念,它有別於閒聊的地方,就是成為錄音文本、文字文本。平時的聲音可以不保留,但系統講述人生歷史時必須保存。這是一種有意識歷史講述活動保存。錄音的出現,可以將生活世界人際說話凝固化,成為聲音文本。有了錄音錄像,生活世界的講述就可成為錄音文本,自動轉入文本世界。如果不要轉錄,那是十分方便的事;如果要轉錄成文,稍微費些勁。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組織的項目對象都是專家,經常採訪20次以上。
  • 家春秋口述史計劃︱第三季「家·春秋」徵案進行中
    沒關係,春秋君手把手教你,紀錄片大咖分享「乾貨」,研習營裡做改造!當然,不僅僅為了玩,冠冕堂皇的話也要講兩句:春秋君支持小夥伴們製作一部小型口述歷史紀錄片,是為了挖掘歷史記憶,記錄家人經歷,傳承家族情感!人得有點理想和責任感!否則和鹹魚有什麼區別?
  • 中美關係紀錄片《善良的天使》在北京首映
    中青在線北京11月25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陳小茹)曾經親歷中美建交的基辛格博士、來中國尋找「美國夢」的美國前海軍陸戰隊士兵、將「中美友誼屋」捐獻給愛荷華州政府的中國企業家、自稱已變成「中國婦女」的美國鋼管廠黑人女工……在11月24日紀錄片《善良的天使》的中國首映式中,他們成為中美關係變遷的親歷者與講述人
  • 百年中國紀錄片史|《熱愛紀錄片的人們》- 穿破硝煙的黎明
    豐泰照相館《定軍山》 1905年春夏之交,北京豐泰照相館在老闆任慶泰的主持下開始兼攝電影,從而揭開中國民族製片業的第一頁。首部影片為戲曲紀錄片《定軍山》(僅攝「請纓」、「舞刀」、「交鋒」等片斷),由京劇譚派藝術創始人譚鑫培主演。
  • 紐約人在北京!馬布裡紀錄片首映 杜蘭特任監製
    網易體育3月6日報導:由NBA球星杜蘭特擔任監製的紀錄片《來自康尼島的孩子》(A Kid From Coney Island)將於美國當地時間3月10日上映,該紀錄片講述了馬布裡從高中到CBA的整個籃球生涯。
  • 【百年中國紀錄片史】《熱愛紀錄片的人們》——穿破硝煙的黎明
    豐泰照相館《定軍山》1905年春夏之交,北京豐泰照相館在老闆任慶泰的主持下開始兼攝電影,從而揭開中國民族製片業的第一頁。首部影片為戲曲紀錄片《定軍山》(僅攝「請纓」、「舞刀」、「交鋒」等片斷),由京劇譚派藝術創始人譚鑫培主演。
  • 國內首部「漸凍人」題材公益電影《又見桃花》北京首映發布
    央廣網北京6月19日消息(記者左艾甫)6月19日,國內首部「漸凍人」題材公益電影《又見桃花》繼上海成功首映之後,再次在北京飯店萊佛士舉辦北京站首映發布儀式。作為「2016北京榜樣」大型主題活動之「學榜樣我行動」系列活動之一,該電影海報設計者、2012北京榜樣十大人物之一—「漸凍人」王甲應邀出席北京首映儀式,並現場舉辦慈善義拍和捐贈儀式。
  • 口述體紀錄片《江南往事》:大規模記錄平凡人物的人生
    全片沒有一句旁白,雖然和傳統的紀錄片有很大差別,但通過人物真實的講述,親歷者的角度和命運轉折中的細節似乎更能打動觀眾。《江南往事》以個體口述的方式,大規模地記錄平凡人物的人生,把一個個普通人的口述做成可供傳播的產品。
  • 廣州國際紀錄片節開票,《電影眼漫遊中國》修復版難得一見
    《電影眼漫遊中國》 不少影迷或許還對不久之前《書緣:紐約公共圖書館》的展映活動記憶猶新,而那次觀影的長隊幾乎蔓延到了樓層外。所以這一次,為了讓大家無門檻欣賞到大師們的其他作品,本次展映活動還特別策劃大師影集單元!《夜郵》、《中央公園》、《錫蘭之歌》……大師精粹在此匯集,精神盛宴拉開帷幕,讓人回歸到最開始對真實、對紀錄片的思考和探討。
  • 首部以「中國」命名的紀錄片《中國》7日首播
    光明日報長沙12月6日電(記者趙嘉偉)首部以「中國」命名的紀錄片《中國》7日將在湖南衛視首播。該紀錄片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宣傳管理司指導,湖南衛視等單位聯合出品,從當代人的眼光觀望歷史並指導目前中國的改革實踐,通過人像展覽式的戲劇結構,探尋中國民族復興的力量之源。
  • 《傅申》紀錄片首映
    這是一場感人故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傅申》紀錄片首映現場,帶你看看藝術饕餮盛宴。傅申先生個展《筆墨究心》也同時在舊金山亞洲藝術館盛大開幕。這所美國著名藝術博物館首次為在世藝術家舉辦個人畫展,嘉賓雲集場面空前。中國藝術史學者、專家文人、文化研究者、收藏家,從各地飛來舊金山參加《傅申》紀錄片首映和參加畫展開幕式並祝賀。
  • 首部抗疫紀錄電影《2020,中國戰疫》首映
    12月6日,大型紀錄電影《2020,中國戰疫》在第三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上舉行首映。該片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和海南省委宣傳部聯合攝製,通過援鄂醫療專家康焰、志願者「大象」和武漢90後女孩「髒辮熊」的視角,帶領觀眾重溫了全國人民團結一致眾志成城終於取得抗擊新冠疫情偉大勝利的一個個難忘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