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個世界,同一個不愛吃飯的娃?我有點擔心,如果我說只要食物放在我家孩子面前,他幾乎是沒有什麼不吃的,別人會覺得我在凡爾賽。
自從寫了一下如何為小朋友上幼兒園作準備,就有幾位媽媽私底下來問我關於寶寶吃飯的問題。她們的擔心還蠻相似的,「我家寶寶很挑食,怎麼辦?」 「我家寶寶不愛自己吃飯,不餵飯她就不吃,怎麼辦?」 「我家寶寶體重偏輕怎麼辦?」
但是,我們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什麼是挑食?怎麼定義?
你覺得你寶寶是挑食寶寶,但他們真的是挑食寶寶嗎?
我們成人難道就沒有一二三四五六樣東西不愛吃的嗎?還記得小時候,當你媽媽在逼你吃你不愛的紅蘿蔔,大白菜的時候,你的感受嗎?
有幾樣不愛吃的孩子並不算是挑食寶寶。比如,我快三歲的兒子樂樂,吃飯吃得非常地好,按我爸媽的話來說,只要是放在他餐桌前的東西,他是沒有不吃的。
但是,我能負責任地告訴你,樂樂是不會吃茄子的,同時他也不太愛吃芹菜和甜椒。但我會覺得他是個挑食的寶寶嗎?我並不會。因為,除了這三樣蔬菜以外,他什麼都塞嘴巴裡。
我們先來說一下嬰幼兒對食物認知心理發展:
第一,孩子通常要在嘗試一樣新的食物12-15次以後才會決定他愛或者不愛,所以,第一次不愛吃,並不代表他永遠不會去吃。我們作為家長,可以為孩子提供多幾次嘗試的機會,讓聰明自主的他們去決定,愛與不愛。
第二,家長對於食物觀念是不是需要更新,學習一些基本的營養知識。食物是為身體提供必需的營養,所以,只要相對的營養(維他命,微量元素等)吃下去就好,你管那些纖維是從茄子來的,還是西蘭花來的呢?需要維他命A,也不單單只有狂啃紅蘿蔔才可以實現,玉米、番薯、西紅柿和豬肝都可以。肉類固然有豐富蛋白質,但不代表豆製品就不能提供相應營養了。
順便提一句,金字塔的食物營養表早過時了,吃過多的碳水化合物對健康並不好。澳洲新的指南具體請看文章下面部分。
所以,如果孩子在五大食物類型中都有會吃的,eat a rainbow,那他們其實並不算很挑食。
第三,我覺得作為父母有時候有一種迷思,覺得孩子的做法不對,而自己有「教育」孩子的任務感。孩子越不吃某種食物,越去強迫孩子去吃 那種食物,但最後只會產生反效果。當吃飯變成了懲罰,孩子會感到了沉重de的壓力,全身繃緊,怎麼可能去享受美食呢?同時,高強度的壓力,會使人體產生皮質醇,而過度的皮質醇會改變我們的新陳代謝,更會影響食慾。
真正挑食寶寶是專指寶寶只吃某一種類型的食物,比如,只吃碳水化合物,一頓飯下來,就只吃了白米飯或者只吃甜食,其他什麼都不吃的。而挑食對身體成長智力的發展的危害,相信各位家長都清楚地很,我就不浪費大家時間去論述了。
但有一點要指出的是,偏食會影響我們和食物的關係,長久以往,挑食的寶寶有可能會產生飲食失調,類如厭食或貪戀某種特定食物,造成營養不良和肥胖問題。
(圖片來源:healthdirect.gov.au)
所以,如果你的寶寶是真的挑食寶寶,那我們作為家長就要從今天開始行動去解決這個問題了。
在澳洲當了9年的老師,現在又當了快三年的媽媽,我不敢說我對兒童營養方面造詣有多深,但我覺得我可以把我過去搜集到的資料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般來說,我們通常把我們日常的食物分為五大類,水果,蔬菜,穀物,蛋白質(通常是肉類)和奶製品。以下是澳洲政府建議的健康飲食指南。
(圖片來源:eatforhealth.gov.au)
可以看到的是蔬菜和健康穀物佔碟子的大部分,然後蛋白質,奶製品以及水果。裡面強調的是食物的最初形態,要吃到是水果本身,而不是喝果汁。穀類食物應該有一半都是全穀類。比如,白饅頭是不建議的,因為單一碳水化合物的營養成分低。
孩子一天應該吃多少呢?在澳洲政府網頁,healthdirect.gov.au 建議到:
2 to 3 years: 1 serve of fruit; 2½ serves of vegetables; 4 serves of grains; 1 serve of meat/poultry; 1½ serves of dairy
4 to 8 years: 1½ serves of fruit; 4½ serves of vegetables; 4 serves of grains; 1 ½ serves of meat/poultry; 1½ to 2 serves of dairy
2-3歲的孩子,一天吃1份的水果,2.5份的蔬菜,4份的穀物,1份的肉類,和1.5份的奶製品。而4-8歲的孩子,則需要,1.5份的水果,4.5份的蔬菜,4份的穀物,1.5份的肉類,和1.5份到兩份的奶製品。(文章最後會附上每一樣食物的分量表)
所以,如果孩子每天都有在這五大類裡面攝取到營養,那麼我們是可以放心的。但是,如果你的寶寶真的就只吃某一樣食物,比如,我以前做老師時就遇到過不吃飯,一天下來只喝牛奶和吃白麵包的孩子,我們可以怎麼做呢?
想孩子好好吃飯我們可以嘗試一下堅持三個P原則。3P是 Patient (耐心),Persistent (持續的)和Positive (正面的體驗)。
⭐耐心,很好理解,就是當小孩子不吃的時候,家長不生氣不氣餒,不要給孩子太大的壓力,免得影響食慾。
⭐持續,即上文提到過,孩子在接觸一樣新的食物時,大概需要12-15的嘗試才能決定自己是否喜歡或者討厭那一樣食物。所以當孩子一開始表現抗拒時,我們可以多讓孩子嘗試幾次,說不定他們就會愛起來了。
其次,可以改變一下煮的方式去看看孩子會不會變得愛吃。在孩子真正確定不愛某種食物前,在嘗試新的食物時,請給孩子多一點嘗試的機會。
我認識一位很愛孫子的奶奶,在孩子嘗了第一口食物並表示不想吃時,她就會大聲告訴煮飯的爺爺,以後也不要煮這個了,他不愛吃。小孩子是通過我們對世界闡釋去看世界的,當奶奶擲地有聲地告訴煮飯的爺爺孩子不愛吃時,小孩子就會覺得,「啊!原來我不愛吃這個!「 然後努力成為你眼中挑食的寶寶。
應該怎麼做呢?把我兒子樂樂作為例子,我給他生的西紅柿,他是不吃的,但如果我把西紅柿稍微加熱一下,或者做西紅柿炒蛋,他就變得很愛吃。但是,如果是茄子,無論是蒸的,煮的,燜的,他都不愛,那我就知道他真的不愛了。
人生在世有幾樣自己不愛的食物,就再正常不過了。
⭐正面的體驗,就是快樂的無壓力的用餐氛圍。讓吃飯變成一種享受,而不是讓吃飯變成一場戰爭,變成一種令人生厭的經驗。因為孩子自身能力局限,他們可能對世界的掌控感不強。而吃飯卻是他們可以控制的,吃不吃,吃多少,這些是他們可以去試驗他們能力的地方。所以,很多家長反映是,越強調好好吃飯這件事,孩子對好好吃飯越抗拒。 所以,在條件允許的條件下,讓孩子感到他對自己的食物是有自主權,讓他們選擇,今天的晚餐,你是想吃大白菜還是小黃瓜?
在嘗試新的食物時,可以採取「著重感受」的引導方式,而不是告訴孩子,「試一下這個,這個對你有益處。」孩子才不管你這個菜有多養生,才不管這個菜能否提供維他命ABCDE。但家長可以這樣說,「你喜歡吃南瓜,南瓜甜甜軟軟的,你試試這個番薯,它也是甜甜軟軟的,你看看它們有什麼不一樣。」 讓吃飯變成一種探索學習,變成一個有趣的,正面的體驗。
對於小小孩,那些幾個月大的,1、2歲的小朋友,那就讓他們「玩」食物吧!
他們需要用他們全身心去了解現在放在他們面前的是什麼。所以,他們可能會去抓食物,捏食物,嗅食物,然後,然後嘗一下一下。
想從小養成好好吃飯的寶寶,就從7,8 個月的時候,讓寶寶用自己的小手嘗試自己吃飯,可能他們會弄得很髒,可能每吃一餐你都需要幫他們換洗衣物,但是,我很認真的告訴你一切都是值得的,因為你會發現孩子不單單學會自己吃飯(這樣你也可以吃飯,不用追著餵)也可以鍛鍊孩子的眼手協調性,大肌肉的發展(如何使用手臂和核心肌肉去完成把食物送到嘴裡),小肌肉的練習(用手指去捏青豆),和最重要的,對世界的掌控感和自信心。
最後的最後,如果你認為孩子有嚴重的偏食,而且已經影響到小朋友的身體健康,那建議可以和GP相討一下,GP可以為孩子轉介到一些營養師處接受一些幫助。
寫在最後
好吧!看到這裡,相信聰明的你也清楚明白了,這篇文章並不是專治挑食寶寶的。這篇文章是希望家長能夠重新去審視他們眼裡的」挑食「寶寶是否真挑食,如何去巧妙地改變自己做法從而讓寶寶和家長雙贏的。
如果你覺得我講還有那麼一點道理,能不能請你用至少一個月時間去試試上面提供的策略。
希望你能收穫一位愛吃飯的寶寶。
附錄:
建議分量圖表:
這裡是3萬華人家庭的自留地,歡迎所有愛寫作、愛分享的朋友,如果你在某個領域有心得、有強烈的愛好、或者有專長,尤其是醫療、教育、親子育兒、家庭類、攝影、美食、健康等,這裡有你的一席之地!
如果你愛好生活,願意分享澳洲生活感悟,包括移民生活、退休生活,我們也喜歡聽你的碎碎念!
你若敢寫,我們敢愛!歡迎自薦!
想獲取維州中小學排名
1000+字權威擇校指南
掃碼後臺回復【擇校】
即可免費領取
覺得我們的文章實用,
就點個「贊」和「在看」吧!
每個點擊,都是對幫主最大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