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今天這個話題有些沉重,很多人想說:「譚松韻,其實你不必把賠償款全部捐獻。」
先來看一組數字:21個月煎熬,持續9個半小時庭審直播,超1000萬人次觀看,92萬賠償。
一切都聚焦在30歲的譚松韻身上,一位女星,也是一起車禍被害人的女兒。
2018年末,譚松韻媽媽被撞身亡。譚松韻在圈內小有名氣,因《甄嬛傳》淳兒一角被觀眾所知。
譚松韻代理律師張起淮說:「譚松韻已經明確說了,不管賠多賠少,全部捐給慈善基金,一分不要!」
這句簡單的「不要」背後,應有飽含血淚的千言萬語。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明星發起訴訟,總會先表態「賠償會全部捐獻」,仿佛只有「為理不為錢」才能挺直腰杆把官司打下去。
2015年,章澤天起訴華漢名譽侵權,華漢「道歉求饒」,稱自己(小門小戶)賠不起,言外之意章澤天(家財萬貫)不差這點錢,試圖引導輿論道德綁架。
還真有人附和:「幹嘛逼一個可憐人傾家蕩產?」 章澤天並沒有心軟,但勝訴後她將獲賠25萬全部捐獻。
2018年,楊洋名譽糾紛案勝訴,獲賠50000元,公開表示捐出,甚至出示了證書和收據。
2019年,楊穎訴蘇州嗨克傳媒有限公司網絡侵權責任糾紛(名譽權)案一審勝訴,獲賠6.5萬元,全部捐獻。
這種「慣例」似乎造成了一種認知偏差——有錢人獲得賠償,不捐獻非正義。
檢索「賠償款捐獻」,僅一個視頻平臺就可以得到1.5萬條結果。
那麼賠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賠償是指行為人(或行為方)因過失過錯而對相對方造成的損失、損害或傷害的補償或彌補行為。
拿章澤天訴訟案來說,索賠的原因不在於章澤天差不差錢,而是華漢的行為造成了章澤天的損失。
最初,譚松韻方面提出的賠償款數額是500餘萬,這個「天價」數字引起網友質疑。
其中涉及到譚松韻的「誤工費」三百餘萬,更是引發很多網友攻擊:獅子大開口,想錢想瘋了?
網傳賠償明細
在大部分人眼裡,這筆錢被完全「物化」。賠償款是錢,但它絕對不僅僅是一筆錢。
譚家人面對死亡是真實的,失去親人是真實的,精神傷害是真實的,誤工也是真實的,為什麼獨獨賠償不能被擺到桌面上?
決定把這筆錢捐出,考慮一定是多方面的,我們無法割裂來看,這其中是否有一個明星團隊對形象的顧慮?
如果有,那是輿論的悲哀。
輿論是個人觀點、態度和信念的集合體,反過來可以影響人們的思想,行動。
太多人只看到要求500萬賠償款,卻不關心被害人經歷了什麼。
肇事者始終未表示歉意,甚至有消息稱肇事者家屬對於「兒子要在監獄裡過年」憤憤不平。
同時被撞的另外一位受害者發言:「父親眼神呆滯一直痛苦呻吟......聲嘶力竭的慘叫。」這些損失,到底該如何彌補?
主張賠償是被害人最無奈的選擇,如果這都要戰戰兢兢,要被輿論苛責,那麼輿論的手已經伸的太長。
而這一切會影響到當事人的選擇。
公開聲明的捐獻,總是有幾分堵住天下悠悠之口的意味在其中。
試問,如果譚松韻不是明星,她會因為不缺錢就捐出這筆錢嗎?而且這筆賠償款不只給譚松韻一個人,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主角是黃女士的丈夫。
這筆錢,他們可以不捐,這與缺不缺錢,起訴是不是為給母親討公道都沒有關係。
楊瀾在《一問一世界》裡提到她採訪華裔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崔琦先生的故事。
崔琦出生在河南,10歲前沒出過村子,12歲上,姐姐介紹他去香港教會讀書。當時父親希望兒子留下幫著幹活,母親卻極力支持兒子去讀書。
崔琦不捨得離開家,母親說:「去吧,麥收你就能回來了。」
就這樣崔琦離開家鄉,卻再也沒機會回家,而他的父母在困難時期因為食物的短缺死去了。
楊瀾問崔琦:「如果當年母親沒有堅持送你讀書,如今的崔琦會怎樣?」
楊瀾以為崔琦會告訴他是知識改變了命運,沒想到這位物理學家思考良久告訴她:「我寧願當初留在父母身邊,多了個兒子,也許他們不至於死。」
這樣的心情就是親情,譚松韻失去母親的悲傷大抵如此,沒有人會用世界上最愛自己的人去換取錢財或者熱度,這筆錢不捐,也絕不該受到任何質疑。
譚松韻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她是能被童年治癒一輩子的那種人。
她曾在節目中介紹,自己之所以15歲就能走上演藝道路,主要是因為父母支持。
她也十分努力,希望能成為父母的驕傲,如今這個家庭破碎不堪。
在綜藝節目中,譚松韻曾說:「陽光是什麼味道?大概是辣的吧。」
當時或許只戲謔,而如今她可能正體會著陽光的「辣」味。
人為什麼要活在群體中?
縱然有那麼多勾心鬥角,你搶我奪,但是我相信,人之所以是群體動物,更多的是為了互相保護,彼此支持。
輿論就是群體力量的一種表現,如果真的是因為輿論裹挾,讓這個「一分不要」中有一絲一毫的「不敢要、不能要」,那都是令人悲哀的。
有時候我們看到輿論變成一個流氓,對所有人都可以上下其手,每個人都可以在輿論的洪流中趁機放縱,那麼每個人也都是潛在的受害者。
如果這個世界上有這樣一種氛圍,被盯著的地方,該拿的不敢拿,看不見的地方,額外的也敢伸手,那才是真的毫無正義可言。
寫到這裡,筆者感到十分悲傷。
如果您能讀到這裡,請寫下你的感受,盼望有一天,我們在網絡上打下每一句話的時候,記得,你面對的是一個人,和自己一樣有血有肉。
他們會聽到你的話,而且他們也在自己的生活中艱難前行。
不要再跟風而動,不要再人云亦云。
關注,一個寫字為讀者服務的創作者
圖片來源網絡,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