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晗不會想到,會有人誇他演技炸裂。
最近某網自製劇《在劫難逃》開播,作為繼《十日遊戲》《隱秘的角落》後迷霧劇場又一力作、五百導演繼《白夜追兇》後又一標杆。
此外再加上王千源、齊溪、吳越等實力演員加盟,以及曾坐在流量王位上的鹿晗擔當反派,該自製劇上線前便引發不少期盼。
而《在劫難逃》剛上線也沒辜負「粉絲努力」。
《在劫難逃》播出五分鐘,豆瓣便被五星刷屏,其中關於該劇製作精良、電影質感讚譽紛至沓來,關於鹿晗演技炸裂評價更不勝枚舉。
但《在劫難逃》跟鹿晗演技真如評論所言嗎?
對不起,我看不一定。
奮進的鹿晗
開頭我說了,該劇剛播五分鐘便被五星刷屏。
這句話就已說明了此劇水分。
畢竟評價一部劇要從多維度衡量,其中攝影藝術、電影語言是一方面、畫面質感、場景調度是一方面,可除此外情節鋪陳、劇作邏輯、設定編排、演員演技穩定性更是重中之重。
這些最少需數集檢驗,怎會五分鐘得到答案?
除非....粉絲們都在用百倍速觀看。
其實我能理解鹿晗粉絲們的「護犢」,去年《上海堡壘》「坍塌」後,鹿晗遭受流量腐蝕的代價,於是痛定思痛,今年接片更注重質量。
從《穿越火線》到這,鹿晗都想證明自己。
於是死粉們也表現出了對偶像的忠貞,用刷屏告訴我們、用電影術語、表演細節告訴我們,「這個劇很好,鹿晗這麼努力,是位好演員。」
對不起,目前在我看來還並不是!
當好演員是個磨礪的過程,我們不能說去演好劇就是個好演員,更不能說認真演就是個好演員,畢竟作為演員,相比努力更主要的會對角色的感受力、對表演的領悟力。
就這方面,鹿晗在《在劫難逃》中還差得遠。
況且關於鹿晗演了個好劇都是個「偽命題」!
偽裝的精品劇
《在劫難逃》確實收穫了不少讚譽。
豆瓣、朋友圈都在稱讚其為精良國產劇,更會成為繼《隱秘的角落》又一爆款,但事實證明,《在劫難逃》還差得遠。
讓大眾造成《在劫難逃》很好幻覺主要來源多個方面,首先迷霧劇場製作、五百導演扛鼎、王千源齊溪等人主演,製作表演均有保障。
但這種保障,恰恰令其陷入了當下國產劇的「痼疾」。要知當下國產影視劇的痼疾,已不再是影視劇的粗製濫造,而是存在大量的偽精劇。
所謂偽精劇,大都披著電影質感外衣,濫用攝影藝術跟鏡頭語言,具體便是推鏡搖鏡一擁而上,慢鏡頭蒙太奇更如法炮製。
看上去製作考究、氣質氤氳,情節設計亦獨創新意、演員表現也無短板。實則徒有空洞的裝幀,卻喪失內在整體邏輯。
《在劫難逃》就是這樣一部偽精劇!
縱然開頭試圖為我們營造一種電影質感、肅殺氛圍,如開篇炒菜的剪輯、如刀這個暗示死亡的道具呈現、再如遠近慢鏡頭無縫銜接。
以及王千源表演控場,情節未明氛圍已氤氳。
確實很考究、看上去很有電影質感,但這種質感卻是最無聊的裝幀,一種欺凌大眾的電影語言濫用。實際上這只是導演俯瞰觀眾的行徑。
導演自詡懂電影藝術、懂攝影表達,於是利用這種電影技術上炫技、觀眾對電影藝術的認知盲區。先給觀眾「預支」了一個答案。
這是個好片,你看不爽只能說明你不懂。
對電影藝術而言,這種一種很可怕的呈現。
真正的作品,應該是「知行合一」的表達,也就是攝影藝術、電影語言、構圖跟場景應該為劇情主旨服務,而非割裂式的技法呈現。
如義大利電影大師費裡尼以晦澀著稱。但他的晦澀是內外兼併的,《甜蜜的生活》開頭飛機吊著基督像飛過、中間男主縱慾在奇特的奢靡世界裡、結局他在海邊窺得擱淺的怪物,整個表達都是魔幻的、不可分割的。
但卻擁有其內在的合理性、邏輯性、整體性。
但五百在《在劫難逃》裡卻暗藏禍心、一方面他利用這種無意義鏡頭裝腔作勢、利用這種炫技欺凌觀眾,試圖「綁架」觀眾的真實觀感。
一方面之後表達他又回歸犯罪片常態、形成跟開頭的割裂、無序性,這種闡述很明顯就是欺凌大眾、故作高深。
讓人失望的何止鹿晗
《在劫難逃》心口不一,也暴露了導演膽怯。
開頭運用了如此花哨的電影技巧、鏡頭語言,倘若導演後面給予我們如前面氣質等同情緒也就罷了。但實際作為商業片,《在劫難逃》在炫技後便開始強行扭轉風格,回歸到一部犯罪片最常規、最無趣的敘述方式。
而隨情節推進,我們也會看到邏輯多麼可笑。
比如在這個時空循環案件中,存在太多表演痕跡跟邏輯漏洞,別的不說先說最簡單的,比如齊溪飾演的刑警,開篇便是咬牙切齒的表演。
在劇情還未鋪開,殺人事件還未確定情況下。
一位資深刑警為何如此憤憤不平?
其次劇作最基本邏輯性也出了問題。
比如鹿晗假裝昏倒被刑警送進醫院,可到了搶救室護士卻直接把刑警攔在了外面,這種橋段在現實中殊不知多麼荒誕!
再譬如鹿晗在護士看護下醒來,但他醒來後護士卻未第一時間通知刑警,而是在看著鹿晗撓頭十多秒恢復後還被其打暈。
關鍵兩三位護士同時被打暈還無一喊叫!
這種漏洞看起來很小,但對於一部標榜高智商的懸疑片卻是致命,因為藉此戲碼就窺得劇本本身的無邏輯、導演的「想當然」!
當內在邏輯破碎,也造成鹿晗表演「失衡」。
我相信鹿晗真的想演好這部劇,尤其是在製作卡司都沒問題的情況下,他也相信自己有能力表演好、也拼盡力氣去詮釋角色。
但鹿晗沒想到的是,所謂精品劇將重點放在了營造氛圍把戲上、而忽略了劇作內在的邏輯,於是鹿晗表演也呈現出了自我感動的刻奇!
《在劫難逃》中,鹿晗表演看的我難受又心酸。
難受在於他真的不懂表演,正如剛啼哭的嬰兒不懂說話,只能咿咿呀呀的模仿大人說話,而在劇中鹿晗也一樣,他的表演多來於借鑑。
在審訊一場戲中,導演運用多機位為鹿晗提供表演空間,但越是給他空間,他只會將表演當做「表演」,但他表演的不是角色、而是為了給我們看他的表演。
幾分鐘的特寫鏡頭,一個高智商罪犯。
一會哭一會笑、一會擺弄頭髮一會擺弄眼鏡、他費盡心思的將自己的小心思全部放在這種細枝末節上,通過這些細節讓角色更豐滿。
可實際上,細節越多越詮釋了他的刻奇表演!
幾分鐘表演中,我們看不到角色身影,因為角色剛出場未有細節敘述,但鹿晗卻已拼盡了全力,甚至用遍了《一級恐懼》中愛德華諾頓、《新警察故事》中吳彥祖、《黑暗騎士》希斯萊傑的表演方式證明自己。
詭譎而可怕,看得我格外的揪心。
鹿晗照抄著經典反派的模板、形體跟狀態分裂且扭曲,他拼了命、用了力,使得我們看他每一幀細節都很豐富、都很有味道。
但是這種細節根本沒有可支撐的根基!
人物為何如此?他這些細節想讓觀眾知道什麼?沒有!都沒有!看完這段我們不知道人物想幹嘛,只知道鹿晗可能「演技炸裂了」!
但當你回味過來就知,鹿晗只是在諂媚觀眾。
他的表演只是模仿秀,他的表演只是感動自己。所以我會說我看鹿晗的表演會心酸,因為我看得出他想努力地演好、可惜走錯了路。
當下有太多演員妄圖以這種反差式角色為自己平反,比如《大人物》中包貝爾飾演陰鷲富二代、《一齣好戲》張藝興飾演內心陰暗小興。
這種方式看似能挖掘演員潛力,實則拔苗助長、空洞無物!
尤其對鹿晗、張藝興這等流量明星而言。
他們所經歷的、所學習的表演並不來源專業表演理論,而是來源於對事物的認知模仿。這種情況下,他們很難在表演中跳脫出表演本身。
理性看待劇中角色所處狀態跟心理變化。
他們只會表演某個瞬間、表演某個狀態、表演某個技巧,而且越表演越刻奇、越表演越沉浸,誤以為自己進入了角色狀態、越演越嗨。
當然鹿晗這種表演問題不能全怪他。
畢竟《在劫難逃》劇作本身就出了問題,當五百想氤氳氣質奈何莫名其妙、製造懸念卻留下太多BUG。更何況所有演員都不在一個頻道!
拋開鹿晗,不難看出其他演員也在划水。
比如齊溪,就表演痕跡過重,小動作太多,經常用皺眉、發怒、擺弄東西來強行給自己加戲。可表演的東西卻全是情緒。
再比如老戲骨王千源越發「出油」。
當然不是油膩的油,而是油條的油。作為實力派,王千源可能覺得自己對這類角色信手拈來,於是也就沒苛責自己對角色進行打磨。
聽到女兒名字就開始大喊、刻意而虛假,出門後一轉馬上變臉,更是割裂的莫名其妙,對比《解救吾先生》中的王千源,真的很水。
所以這部劇爛不能怪鹿晗,因為自上而下爛。
雖然《在劫難逃》頂著電影質感高帽、講述「螺旋形時光回溯」,但要知道,電影質感不代表作品好。「螺旋時光回溯」更在幾十年前被玩爛。
所以當你看不下去時,不要懷疑自己。不是你的問題,是這部劇真的有問題。
最後真的可憐鹿晗,沒經歷過系統學習,本想藉助整部作品陣容卡司的「勢」,為自己正名,卻不料所謂精品劇卻是偽精品。
所謂實力派演員也只是划水陪玩。
當然這個事情除了令鹿晗知道「人心險惡」,也再一次給他提了醒。
那就是找勢不如造勢。
要想當好演員,與其蹭好片不如打磨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