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是傳統文化的瑰寶,深得老百姓的喜愛。特別是一些歷史名人的光輝事跡,呈現在小小一副對聯中時,對聯與古人互相輝映,讓人回味悠長。關注小編,一起來品鑑這些歌頌歷史名人的經典對聯。
第1首,歌頌子路的對聯:允矣聖人之徒,聞善則行,聞過則喜;大哉夫子之勇,見危必拯,見義必為。
仲由,字子路,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也是孔門七十二賢人之一。上聯歌頌了子路的美好德行。
「聞善則行」化用自《論語》:「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翻譯一下,這句話意思是子路聽了做人處事的道理,就馬上會去實踐,所以子路就挺怕之前的事情沒做完就又聽到了新的道理,因為他是「聞善則行」,只要有道理就會去實踐,而不會去考慮自己有沒有能力做到。)
「聞過則喜」則出自《孟子》:「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這句話的意思是子路不怕別人提意見,反而很喜歡從別人口中知道自己的缺點,然後改正過來。
下聯則是歌頌了子路見義勇為,嫉惡如仇,恪守道義的熱心腸。子路曾經為衛大夫孔悝家宰,在內訌中被殺。死之前,子路帽子上的帶子被敵人碰斷了,在生死關頭,子路恪守古禮,沒有保護自己的性命,反而去系帽子的帶子,所以被敵人抓住時機殺死。這就是史書上說的「結纓而死」。雖然有些人認為子路有些迂腐,但也可以看出子路內心對於儒家禮儀的認同。
第2首,歌頌介之推的對聯:主辱臣憂,當在外從亡,一飯巳經肝膽碎;功成身退,問諸君食祿,千秋留得姓名無。
介之推,又名介子推,是春秋時期晉文公的忠臣,又是高風亮節之士。當年晉文公重耳流浪在外,有一次沒有糧食,餓的頭昏眼花快要餓死。這時候介之推為了救下主公的性命,毅然割下自己大腿的肉,和野菜一起煮成湯給重耳喝。這就是上聯的「一飯」典故。
後來,晉文公繼位,大賞忠臣,介之推卻拒絕接受封賞,反而和母親一起逃到綿山去。晉文公為了逼迫介之推出山接受封賞,就放火燒山,沒想到介之推堅持不出來,活活被大火燒死。後來人們為了紀念介之推,吃飯不燒火,這就是寒食節的來歷了。
下聯的意思是說,介之推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後就功成身退,不眷戀富貴榮華,留下千古美名。而那些接受封賞的臣子,雖然生前榮耀,但死後卻不可能像介之推那樣被世人銘記。
第3首,歌頌泰伯的對聯:誌異徵誅,三讓兩家天下; 功同開闢,一培萬古江南。
泰伯,是春秋時期吳國的開國君主,出身於周部落首領家族。當年古公亶父有兒子三人,泰伯排行老大,兩個弟弟分別是仲雍和季歷。古公亶父想要傳位於三兒子季歷,於是泰伯和仲雍為了順應父親的想法,主動逃跑,躲到江東荊蠻之地,建立了吳國。上聯說的就是這件事情。
下聯則是說泰伯建立吳國,對於開發江南功勞很大,把蠻荒之地變為禮儀之邦,有開天闢地一樣的功勞。
第4首,歌頌屈原的對聯:何處招魂,香草還生三戶地;當年呵壁,湘流應識九歌心。
屈原是偉大的愛國主義浪漫詩人,代表作有《離騷》、《招魂》、《九歌》等。上聯說的香草,《離騷》中有大量香草美人出現,代表著屈原的美政追求。三戶地,指楚國,「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下聯的「呵壁」,出自東漢王逸《天問序》:「屈原放逐,仿徨山澤。見楚有先王之廟及公卿祠堂,圖畫天地山川神靈,琦瑋僪佹,及古賢聖怪物行事,因書其壁,呵而問之,以洩憤懣。」後來就用「呵壁」表示失意者發洩胸中憤懣。
朋友們,你們還知道哪些歌頌古人的經典對聯呢?歡迎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