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秋天這個落葉飄零的季節,相信大家都很期待[追楓之旅],早已準備與滿山紅楓相遇,此時的您是否已經摩拳擦掌,迫不及待等著追楓去了呢,為了更好的拍攝心中那火紅的楓葉,我們就先來學習學習拍攝楓葉的技巧,在拍攝的過程更應該注意哪些問題,下面隨著小編一起來看一下吧!
秋天的山野林間都披上了五彩斑斕的大地盛裝,山上的秋風總是幫天空抹上清澈的湛藍,偶爾飄來幾朵白雲捎來風的消息。每年這個時候便是滿山紅葉的時節。令人陶醉的滿山紅楓,是攝影人追尋的美景,山野間將換上秋裝,布滿大地的黃綠開始添加紅橘,而追著這繽紛秋景的攝影人要把美景凝結在瞬間,永駐在大家的記憶裡。希望這幾篇介紹的秋楓紅葉攝影小技法,可以讓對攝影愛好的朋友們有幫助。
對攝影大師們來說,光線是上帝賜給我們的雕刻刀,透過光的輔助,可以增加楓葉的立體感,突顯現場獨特的氛圍,尤其是楓葉這個攝影題材,是在於變現色彩鮮明的效果、光線的運用與捕捉,都影像最後畫面的呈現,也關聯變現出攝影者的性格,因此,光線的運用是影像作品成敗的關鍵所在。
拍攝中仔細觀擦光線在楓葉間所產生的微妙變化,即使在同一個地點,隨著時間逐漸的改變光線的角度,可以讓楓葉展現出完全不同的色彩、層次、甚至是立體感。當光線照射的角度逐步改變,楓葉開始出現不同表情變化,特別是在順光、斜射光和逆光的差異,能夠使楓葉的飽和度,有著強烈的變化,甚至運用光與影的重疊,創造獨一無二的影像。
加上偏光鏡,畫面更加分
拍攝楓葉時,適時的加上偏光鏡加以運用,不論是晴天還是雨天,偏光鏡能有效抑制葉子表面的反光,還原葉子原先的色彩,減少葉面的反光,使得葉面的紋理更顯清楚。尤其是在雨天、順光和側光時效果明顯,而在逆光的情況下,偏光鏡存在的效果,無法在葉片上表現出來,但是這個時候,適度旋轉偏光鏡,就可以增加藍天或者湖面的效果。
不能改變光的方向,輕輕移動您的腳步吧
在逆光和透射光的條件下,葉子透過光的照射或投射,可以看見葉子被打亮而變得立體,逆光下葉子與葉脈更為清晰可見,這也是光線穿過葉子的透射光效果,比順光時候看到的反射光效果更透澈、更鮮豔。而且順光時陰影部位都有極大的反差,亮暗部差異過大時,常會超過曝光的容許範圍;順光時看起來很平凡的紅楓,當我們改變角度,把光線變成逆光或是透射光時,適度的角度可以看到有透明感而且鮮豔分明的紅葉。
多雲天氣更適合拍攝秋天的紅楓
晴天有利於獲得反差大的作品,但是這時候葉子的影調比較硬。經過雨水淋過的楓葉會適度獲得滋潤,可以展現楓葉柔美的一面。如果想表現楓葉那透光的唯柔,那麼多雲的天氣可能更適合。基本上只要熟悉與運用光線的掌控,不同的天氣總會有不同「楓」情。誰都無法掌握變動的天氣,但是你對環境的感受,與當下判斷,這些都會反映在你拍出的作品上,所以,事前功課做足後,利用當時的環境特點,好好的享受一定有所收穫。
紅楓固然是楓葉攝影中的主角,但是構圖時若失去畫面安排、背景的選擇,與前後景搭配,從觀景窗探出的隻眼睛,只為追尋豔麗的紅楓,那拍回來的照片也僅是一堆豔紅,且孤單的楓葉。即使是拍攝楓葉特寫,背景的因素也不容小覷,以下就以拍攝楓葉時,應注意的背景選擇和與畫面的安排作解說嘍。
首先背景的選擇應該以突出楓葉為主,襯託楓葉為輔,千萬不能喧賓奪主。觀察所在的環境,巧妙安排紅葉的入鏡位置,或在楓葉所處的環境找尋適當光影與構圖。如此,不但有利於襯託楓葉與當下的拍攝背景,更能藉此表現楓葉與周圍環境的關聯性。按照類似的方式,來安排楓葉,再利用背景的色彩和明暗、或是光圈虛化,也可以創作出戲劇性的楓葉作品。
使用增減曝光補償,或是包圍曝光
好的楓葉構圖,除了根據選定的背景,以及畫面中的關聯性做安排之外,適當增減曝光值是非常重要的。注意背景亮度、主體楓葉光線角度,與亮度差異,於其中適當的增減曝光補償,而增減補償的量。取決於紅葉與背景的明暗對比,和畫面的比例分配,如果寬容度裡無法達到你想要的畫面的曝光值,那使用較大幅度的包圍曝光或是使用黑卡控制曝光,也是獲得成功作品的有效方法。
在上文中,與大家介紹了光線的運用與顏色的搭配,以及鏡頭焦段的差異。下面則是以攝影器材為切入角度,並以傳統與數位的差異,來分析拍攝楓葉時所需注意的重點,除此之外,筆者也特別加強測光與曝光的使用重點,請跟著筆者繼續看下去,就知道該如何善用你手上的器材拍攝楓葉了。
傳統與數位器材的注意事項
雖然數位相機非常方便,能在拍攝後進行調整,但正因如此,也養成拍攝者在拍攝過程中,對於曝光控制顯得比較隨意。但是事實上,不管數位,還是底片,只有獲得正確曝光的影像,在後期進行處理(後制時)才能獲得較理想的效果。如果拍攝當下的曝光控制過於草率,尤其是嚴重曝光過度的作品,易喪失該有的色階與細節,不管後制技巧如何出色,也很難補救。最後,這些過曝照片頂多轉為單色作為處理,再豔麗的紅楓也失去了特色。相對的,欠曝(過暗)的作品一樣喪失暗部細節。
該如何避免這些情況發生?拍攝前事先開啟相機的「高光優先」以及「過曝警告」,拍攝完立即放大檢視,並由直方圖來察覺畫面的亮暗情形,而非僅由LCD簡單看看照片是否過暗/亮等問題。為了讓照片完整曝光,適時使用漸層鏡,或是黑卡控制畫面曝光也是必要的。
▲如果相機未開啟高光警告,照片拍完LCD上檢視會如上圖。如果開啟高光警告與暗部警告,檢視照片時請參考此連結內的示範照片。將會顯示過曝與欠曝的範圍。
RGB 色階直方圖
曝光度(亮度)直方圖
▲ 當直方圖呈現如上圖左右兩側均有突然高起的峰值,就代表照片如圖一,會有高光溢出與按不出現全黑無細節的部份。
值得一提的是,使用底片相機時,底片的調性是影響畫面色彩的關鍵,除了顏色外,不同底片的對比反差也有差異。事前可先做足功課,根據不同品牌型號的特性,選擇適合、能達到預期效果的底片,也是此趟拍攝紅楓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比如說,有些品牌的底片容易突顯紅色調性,而有些容易捕捉鮮明綠色,事前對底片有徹底的了解,在創作當下的色彩掌握也比較能得心應手。而數位相機拍攝的RAW檔,透過軟體執行圖像處理,可以很方便地按照屬性與創作在電腦裡進行調整,修改白平衡可以改變影像調性、色階和色彩飽和度的調整,也能得到比較滿意的作品。RAW檔的調控是數位攝影創作裡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了解影像特性,而後面對RAW檔影像的處理,就像選擇底片後如何拍攝與衝洗一樣重要。
測光系統並非萬靈丹
拍攝楓葉的時候,如果曝光過度,會出現飽和度降低、楓葉本身階調層次欠缺。在一般順光或側光情況下,並不需要特別的曝光補償,只需要專注於畫面的構圖,是否有達到腦中欲呈現的意境,以及景深控制與畫面顏色搭配即可。但是逆光的時候,因為動態範圍過大,就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對暗部與亮部進行必要的曝光補償。
有一點請朋友們特別注意,如果您是從紅葉的樹幹,由下往上仰拍楓葉,大部分相機的權衡測光都以畫面中間作為加權,畫面中心部位的亮度,直接影響測光進而影響曝光,需要特別注意。建議可以改用手動曝光模式,先決定光圈後,測得主體楓葉的曝光值,而不依靠相機的自動模式。如此一來還可以在構圖時做些調整,不受相機的誤判影響曝光值。
APS-C vs 全片幅,景深效果大不同
使用廣角鏡拍攝帶有楓葉的遠景時,一般需要縮小光圈來換取較大的景深,但是切記光圈收縮得過小時,伴隨而來的是繞射現象,進而降低畫質。由於APS-C相機的CMOS尺寸較小,這也使得APS-C的景深比35mm全幅大;因此,如果您是使用APS-C片幅的相機與APS-C鏡頭,其景深大約會比35mm全幅相機大一格。舉例來說:如果Canon 7D+10-22mm的10mm,在光圈縮到F16時的景深,大約就是Canon EOS 5D2+16-35mm的16mm時約F22的景深。
換句話來說,APS-C片幅的相機,較容易拍攝泛焦的照片,而全幅景深相對較淺。因此,必須注意景深控制。(可以利用相機的景深預覽按鈕,事先檢視再行拍攝。請注意一點:觀景窗在快門尚未按下,或是未按下景深預覽按鈕時,都是用最大光圈來讓你檢視構圖。)換言之,如果使用長焦段鏡頭拍攝主體,清楚前後景虛焦時,使用相同一顆鏡頭在全幅相機較容易創作出淺景深的照片。如果APS-C片幅的相機想要拍出立體感的景深照片,建議使用景深較小的長焦鏡頭,或是微距鏡頭也是不錯的選擇。如果你對於鏡頭焦段差異不了解,下面有幾個相機官網的小教學遊戲,讓你體驗一下各焦段的視覺效果的不同。
廣角拍泛焦,中長焦段拍景深
鏡頭的差異也會影響景深差異,小於24mm的鏡頭焦段屬於廣角鏡,如果想要拍出超焦距的泛焦風景照片建議使用廣角鏡。想拍特寫或是散景優美的照片,請改用50mm以上的中長焦段鏡頭。或許讀者會問:「我的鏡頭只有一顆24-70mm或是17-70mm,那70mm算是中焦段嗎?」變焦鏡的基礎原理,是使用該鏡頭的廣角端,並利用鏡頭裡浮動鏡片來進行放大影像改變焦段。若是24-70mm或是17-70mm的70mm,「zoom in – zoom out」可以改變構圖但是無法改變景深,但是筆者提供您一個不用花錢的方法來拍出淺景深照片,就是移動你的腳步,使鏡頭接近被攝物體,焦點物體的物距、相機的像距及背景比例,產生了差異就可以拍出有景深感覺的照片。
▲廣角優於寫景
▲長焦利於特寫
Canon佳能 EOS 5D MarkIII機身
全畫幅 專業單眼相機
景明出品更放心 品質之選
景明價:¥14690元
部分圖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您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