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網友看完視頻,都在罵姐姐「綠茶」、「biao」。
(圖片來源:網絡)
而「受害者」妹妹也被人指責家教有問題,「才3歲上來就薅頭髮,這家教,嘖嘖~」
說實話,網友這次戲太多了!
孩子父母說,兩姐妹平時關係很好,只是當天妹妹收到了很多禮物和祝福,姐姐一時心裡失衡(畢竟才6歲),才故意搗亂,至於聳肩和笑也是故意氣妹妹的。
在家長的引導下,姐姐已經道歉並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而且家人又重新為妹妹點上了蠟燭,兩個小姐妹已經和好如初啦!
其實只要當過父母,家裡養過2個或多個孩子,就不難理解這場「鬧劇」。
孩子打起架來,是真的刺激
小孩子吵架、打架扯頭髮並不難理解,畢竟小胳膊小腿,力量有限,也就抓頭髮,能以最小的力氣獲取最大的戰場優勢。
網上就有一位媽媽分享到,家裡姐姐弟弟經常吵架互相薅頭髮,於是把兩個孩子全部剃成了光頭~
(圖片來源:網絡)
沒想到光頭是這樣來的,不知道在等待頭髮長出來的期間,姐弟倆是否會挖掘出其他打架絕招!
比起日常薅頭髮,還有些寶寶在肚子裡就開始了爭鬥。
曾經銀川一位孕婦懷了雙胞胎(特殊類型的單絨單羊雙胞胎,兩個胎兒擠在一起),去做檢查時剛好兩個小傢伙在打架,左邊的寶寶先打了右邊的寶寶一拳,右邊的立馬還擊,兩人有來有回打了幾個回合。
看得讓人忍俊不禁,以後拿給倆孩子看,也算是一段獨特的回憶啦~
沒出生時在肚子裡爭地盤,出生後要爭的就更多了,爭玩具、爭飯菜、爭電視、爭衣服、爭零食……
可能會有家長說,東西準備雙份不就解決了?
太天真了!
就拿吃飯說吧,一鍋大米飯時誰也不搶著吃,但只要剩下一口,倆娃就開始爭著吃,甚至為了最後一口大打出手!
再比如玩具,你買兩個時誰也不稀罕玩,但只有其中一個丟失或損壞,兩個孩子就開始爭奪這唯一的玩具。
(圖片來源:網絡)
家長:我就靜靜地看著你們作!
(圖片來源:網絡)
更令人無語的是那個打贏的孩子哭得更大聲!!!
(圖片來源:見水印)
左邊的孩子明明已經將iPad搶到了手,但論起哭聲,還是他的大!光聽哭聲,還以為他被虐打了~
倆娃每天大亂鬥,做父母的也不好過!
被迫做「法官」的父母
每位父母,都有被迫做「法官」的經歷。
朋友曾和小康君吐槽,今年疫情待在家,最怕的不是兩孩子打架,而是被孩子期待的眼神盯著,要求自己做「法官」。
孩子認為父母會為自己討回公道,可對於父母來講,手心手背都是肉,哪個孩子都不想傷害。不想傷害就得想一個兩全其美的解決辦法,腦細胞又要死一片啊~
所以說給孩子做「法官」,真的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更何況有時候,做了「法官」還不落好!
哥哥:你媽是個大胖子。
弟弟:你媽是大胖子。
哥哥(提高音量):你媽~是個~大胖子!!!
弟弟(推了哥哥一下):你媽才是大胖子!!!
接著弟弟眼巴巴的望著我,仿佛在求我站出來承認自己是個大胖子。
你說你倆吵架,為什麼要傷害我?
那個做了法官還被當惡人的就是我。
好幾次倆人打架,我把其中一個比較過分的拎出來教訓,後面就會有一個憤怒的聲音響起:「不許欺負我姐姐(妹妹)!」
我還成壞人了?好吧,老娘不管了,你們使勁打吧,我就靜靜地看著……
做個「法官」可真酸爽呀!
其實孩子之間發生衝突和矛盾都是很常見的事情,家長做法官,有時的確可以更快的解決爭執,但也抑制了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不管是在家,還是在幼兒園,以及以後上學、走向社會,解決人際關係中的衝突和矛盾的能力,能幫助孩子取得更大的成就。
所以,家裡兩孩子出現衝突,小康君並不建議大家充當「法官」的角色。
如果不做法官,又如何讓兩孩子停止爭鬥呢?
順其自然,適當引導
小孩子之間的矛盾,家長不要過早插手處理,應留下倆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時間。
比如小康君家倆娃搶搖椅,大寶待在上面不下來,小寶又擠不上去,急的哇哇直哭。大寶聽著小寶哇哇叫,也很煩躁,於是就哄小寶,「你只能坐這10秒,我也只坐10秒」。
小寶點點頭,於是大寶躺在搖椅上,開始慢慢數「1~~~~~2~~~~~3~~~~~4~~~~~……」
小康君從沒發現10秒有那麼久!
不過大寶良心尚存,在小寶快等不及時終於數到了10。等到小寶坐上去, 「1~2~3~4~5~……」
10秒也可以如此之快!
在外人看來這是一場及其不公平的交易,但倆孩子都很滿意,這就夠了!
或許隨著小寶長大,這種把戲再也不起效。但沒關係,兩個孩子在朝夕相處中,總能找到適合他們的解決問題的規則,我們大人就由他們去吧!
雖說由他們去學習解決,但一旦衝突升級,涉及身體傷害或其他底線問題時,家長就應該介入孩子間的爭吵了。
比如倆孩子開始大打出手,這時請把倆孩子分開,讓他們分別到房間或牆角玩耍,等到他們冷靜下來,再給孩子講道理,告訴孩子不可動手。
或者兩孩子在公共場合爭吵打架,也需要家長及時介入。
對於底線問題,家長可以提前和孩子約法三章,比如「不可咬人」「不可在外大聲爭吵」等等。
一碗水端平,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很難。很多家長在遇到倆孩子打架時,會不容自主的偏向小寶或女寶,其實這樣對兩個孩子都不好,一個可能會養成驕縱的性格,而另一個可能會心中有怨氣。
這也是小康君不建議家長介入的另一個原因,如果家長不能一碗水端平,介入就會有偏向,家長的心偏了,比孩子之間的小打小鬧影響更大。
所以在必須介入處理衝突時,請家長平等看待每一個孩子的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