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雪藍
「一個女人,要有很多很多的愛,沒有愛,要有很多很多的錢,以上兩者都沒有,有著健康,也是好的。」
「一開頭就持悲觀態度,往後便不會失望。」
「相遇只是一個轉身的距離,若轉過身,可是天堂?」看,這就是亦舒……
亦舒
01
亦舒,現代知名作家,曾與倪匡、金庸被稱為香港文壇三大奇蹟。
三人之中,最神秘的要數亦舒,因為亦舒的情感小說中總帶有自身的影子,加上是女作家,很多人對她的婚戀和家庭充滿了好奇。
亦舒,本名倪亦舒,在她的著作中,隱姓,直接用名字亦舒二字。1946年出生於上海,祖籍寧波鎮海區,1951年離開上海隨著父母定居香港,有兄弟姐妹共7人,她排行老六,有一個鼎鼎有名的哥哥叫倪匡,就是那個專寫武俠科幻小說的倪匡,筆名衛斯理。
亦舒作品《喜寶》
亦舒的書無悲喜可分,筆下寫的很多人在墮落,但是,墮落時又保持清醒,眼睜睜的看著自己墮落卻無能為力,因為愛這個世界,對其寄予了太多的嚮往,因為對世界有太多的希望,當世界離棄她時,就分外的失望乃至絕望起來。所以在亦舒作品中總能看到大片大片的灰色。
這大片大片的灰色,或許是年少的亦舒跟母親關係並不是太好的緣故。亦舒有個侄子叫倪震,就是她哥哥倪匡的兒子,他曾說,亦舒出身貧寒,少年叛逆,不愛她的母親。
亦舒在書中寫道,女子最好的歲月就那麼幾年,童年時光和少年時光,到成年便要經歷諸多痛苦,所以童年少年應該應有盡有,沒有挫折,沒有遺憾。
年少時的亦舒和哥哥
正是童年沒有母親的寵愛,才特別想擁有。以至於她後來生下女兒後對女兒總是有求必應,極為寵愛。
她與母親關係不好,在她的心中漸漸成了芥蒂,她不想女兒也經歷她曾經特別不想經歷的,便一個勁地滿足她,對她好,甚至為了女兒,一家都搬去加拿大生活。
02
亦舒一共有三段感情。
第一段愛情經歷在她中學畢業不久,當時香港時局動蕩,年輕的亦舒認識了畫家蔡浩泉,還倒過來追求對方,甚至以自殺威脅反對他們在一起的父母。
兩人最終結婚,還生下兒子蔡邊村,當時亦舒只有19歲。但這段倒追到手的婚姻並沒有持續多久,幾年後,因兩人經常為錢爭執,使得亦舒憤然離婚。
離婚後,兒子跟隨蔡浩泉生活,自此亦舒便消失在蔡浩泉父子的世界裡,以至於很多年,蔡邊村都不知道亦舒就是他的母親。
亦舒與嶽華
亦舒的第二段感情是與嶽華,一個炙手可熱、帥氣逼人的大明星。這段感情應該是亦舒的真愛,她曾親筆寫下愛的鑑定,她說嶽華有一張好人的臉,好人的性格。那時的他們恩愛有加,曾一起出現在1971年5月《明報》的封面上。
那時的嶽華身穿武打戲服,一臉清純模樣的亦舒則蹲坐在他的身後。一個是大明星,一個是文壇奇葩大作家,兩人走在一起,羨煞世人,讓人深感他們是天生的一對。
儘管這般般配,兩人的愛情之路也只走了兩年就斷了。這次分手原因之一是亦舒的脾氣,嶽華說亦舒不發脾氣時,很令人喜愛,但是一發脾氣便不可收拾,據說有一回亦舒跟他吵架,直接把他的西裝全剪爛了。
兩人分手後,嶽華與一名演員結了婚,兩人感情如漆似膠。嶽華人很好,對老婆也不錯,所以,看得出來亦舒在選人的時候選的不錯,但是兩人鬧掰應該是沒有在對的時間碰到對的人。
亦舒和嶽華的感情破裂之後,亦舒便收了心,將滿腔的愛情傾注到她的小說裡,有人在她的小說裡看到她的悲哀,那個藏在骨子裡的悲哀,那些看似活潑幽默的語言,簡潔的故事情節,處處透著悲涼,讓人心生疼惜。
沒了風花雪月的亦舒,把更多心思傾注在工作上,先在富麗華酒店做公關,後又去電視臺做了編劇,之後又轉到香港政府新聞處做了8年的新聞官,她就這麼一直忙碌著。
40歲的時候,她想明白了。
結婚與戀愛毫無關係,人們老以為戀愛成熟後便自然而然的結婚,卻不知道結婚只是一種生活方式,人人都可以結婚,簡單的很,愛情卻是另外一回事。
正是因為想清楚了這些,在她40歲的年紀,她嫁人了。
亦舒的老公是一位頗有文字功底的人,姓梁是港大的教授,同時他又是個懂得欣賞文藝,更懂得欣賞她的男子,他第一次見到亦舒就說她氣質出眾。
找一個懂她的人,她便放下了那些暴躁性子,漸趨沉穩低調,跟梁先生過了數十年的婚姻生活。
據相關媒體報導,她跟梁先生相處的5年時間,關係一直維繫的相當和睦,兩個人都屬於不拘小節的詼諧人,關係處理的非常好,可以說亦舒到現在的婚姻生活也是相當快樂,她也十分重視這段婚姻。
為了這段婚姻能有一個圓滿的結局,亦舒在四十多歲的時候,人工受孕,用命博了個女兒回來。老蚌生珠,對女兒疼惜得不得了。這時的亦舒大概已經看透世相的清冷,也更深知,愛情有但風月無。
像她這樣不給人留餘地的女子,應該比任何男人,或者會讓任何男人都心生怯意吧,什麼都了無於心,對著你不說話,都能感覺出,她也早已看穿了你,估計沒有人可以消受得起,即便她八面玲瓏,俏麗可愛,才華滿滿。
幸運的是,她最終想明白了,也遇到了對的人,她願意為他而改變。
03
亦舒成名很早,不到20歲已在文壇嶄露頭角,在讀中學時就開始向《明報》投稿了,那時的《明報》,是寫過多部經典武俠小說的金庸開的。
據說當年的亦舒,是報刊編輯都不敢得罪的小姐,整日裡還經常被編輯們催著要稿,她在初涉文壇之後便迅速成名,與寫下《六指琴魔》的哥哥倪匡,成了香港文壇的兩朵奇葩。
那時的亦舒極為敏感,而且脾氣暴躁,有這樣一種說法,因為家裡條件一般,亦舒在花錢方面很不痛快,另外就是因為相貌平平,倪震曾說亦舒相貌如其母,單眼皮厚嘴唇。
也許就是因為家貧貌平,她整個人就有了一些自卑感,脾氣,敏感暴躁的性子,也在她體內滋生瘋。
這樣的性情,使得亦舒的三段感情中,前兩段千瘡百孔,到了後來她變得柔和了,才成就了一段完美的愛情。
亦舒一生育有兩個孩子,一兒一女。
關於亦舒的第一段婚姻和她兒子的故事,一直是亦舒小說之外最引人樂道的談資。在某年的母親節,亦舒拒絕認親生兒子的消息再度被提及,並吸引了大量亦舒迷的視線。
離婚後的頭幾年,亦舒會間歇探望由蔡浩泉撫養的兒子蔡邊村,但隨著蔡浩泉另娶,亦舒不願再與前夫再有任何瓜葛,乾脆連親生兒子也斷絕來往,徹底將一段不願記起的人生歷史刪除。
亦舒後來的作品中也很少提及她的兒子,因此,很多人都以為亦舒只有一個獨生女兒。
亦舒的兒子蔡邊村在中年後曾以拍攝紀錄片的方式尋母,其中《母親節》在香港、柏林和溫哥華取景,片中的人物涉及有其繼母、朋友、女兒、女友和已經去世的父親蔡浩泉,還有父親和亦舒的共同好友----著名作家西西。
曾參演蔡邊村其他作品的陳思宏看了該片後,曾張貼一篇文章,提到蔡邊村在片中尋找的正是他的母親亦舒。文中還提到蔡邊村只在年幼時見過亦舒一次,且印象模糊。
蔡邊村尋母的紀錄片曾引起熱議,有人認為亦舒就是個浪子,一直過自己想過的生活,但也有人不滿她不認自己兒子。
拒絕認兒子的真正的原因,也許只有亦舒本人知道,作為兒子的蔡邊村他也不知道。亦舒30多年都不待見他,他哪裡還有機會見到母親,弄清楚亦舒為何不認他呢?
雖然我們不知道亦舒不認兒子的真實想法,但亦舒在短篇小說《媽》和《偶遇》中都有暗示不認兒子的原因,《媽》一說中寫道「你父親已經浪費了她的前半生,現在你又要去浪費她的後半生?「短篇《偶遇》中寫過「人說曾經滄海難為水,頭一任妻子如此出色,他那麼快又能再婚再生子,多麼齷齪相」!
文中這兩處用意很明顯,亦舒是把對前夫的憎恨牽連到了無辜的兒子身上。小說中,亦舒還說過「現在我明白孩子總歸要長大,過他自己的生活,他會在伴侶身上找到快樂,我認為他是個負責的人,你不會蹈我不幸的覆轍。」也許,亦舒是不想打擾屬於兒子的另一種生活。
但是無論是兒子的繼母還是愛人,誰又能無法替代蔡邊村生命裡唯一來過的母親?對於兒子來說,亦舒作為母親,無疑是殘忍的。
04
有人說亦舒是個浪子,這顯然並不合適。亦舒對兒子漠視,卻把女兒當成至寶。
高齡產下女兒露易絲後,為了女兒,移民加拿大生活。
此時的她,已不再是那個脾氣大,骨子裡滿是火的女人,而是一個生活始終保持恆溫,七十度就好,吃著普通的食物,穿著普通衣服,寫寫稿,做做家務,督促女兒做功課的賢妻良母。
《明報周刊》這樣寫道:」硬朗如亦舒,也自有人磨。就像所有家庭中備受寵愛的小人兒,功課全A的露易絲經常把在外威風八面的亦舒指揮得團團轉。氣急了,奴隸也要反抗。亦舒在風雨飄搖間,可憐地亮出未必管用的定海神針:媽媽可是著名作家來著!」
可見其對女兒有多寵愛。
此時的亦舒已經不再是那個少年時桀驁不馴反叛暴烈的女子,而是一個求人的人,終是放下的普通人,她說她希望她死的時候,有丈夫子女陪在身邊,有人爭她的遺產,希望她留下的那些芝麻綠豆大的寶石戒指,都是孫兒,孫女兒愛不釋手的,希望在孫兒結婚的時候可以與她商量,她希望能夠和丈夫吵吵嘴,做一個幸福的女人。
有人問她,你還追尋愛情嗎?
她說,罐頭也有期限,高跟鞋,迷你裙,假睫毛,不是我們的。什麼年紀就該做什麼事。
今日的亦舒,已然了悟,一如她筆下的女主那般求仁得仁,終是放下了。
正是有著豐富的人生和不一樣的感情生活,使得亦舒的作品在數十年時間裡,暢銷不衰。就像名記黃佟佟寫的那樣,但凡喜歡亦舒的人,是連她的不好都是喜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