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9月的綜藝市場,「團綜」是一個逃不開的話題,先是《德雲鬥笑社》於騰訊視頻上線,在節目裡實現了德雲社高人氣成員的「全員集結」,國民「相聲天團」捉對廝殺分組表演,「笑」果不凡。隨後THE9的團綜《非日常派對》也強勢來襲,九個姑娘憑藉著自己毫無偶像包袱的綜藝感,收穫了不少路人的好評。
作為綜藝市場的新生類型,近年來隨著偶像文化與粉絲經濟的蓬勃發展,團綜也迎來了全新的階段,精品化和專業化的內容開始不斷出現,那麼,團綜在國內經歷了怎樣的發展過程,優秀的團綜又能為市場帶來哪些啟示,今天我們就來一一盤點。
打破「圈地自嗨」
引入頭部製作力量
「團綜」的概念最早起源於偶像產業發達的韓國,是以團隊全體成員為主體,記錄他們生活、工作、遊戲的真人秀。它存在的意義,就是讓粉絲有窗口去了解舞臺下的偶像,發現他們獨特的人格魅力、反差萌,從而進一步增強對偶像的好感度和忠誠度,是idol文化最重要的衍生品。
來到國內,國民團體TFBOYS是團綜節目的「開路者」,2013年,時代峰峻首次為TF家族推出了《TF少年GO》,剛剛成團不久的「三小隻」全員出演,2014年,借著紅遍大江南北的《青春修煉手冊》,時代峰峻推出了真正意義上的團綜《TFBOYS偶像手記》,記錄TFBOYS前往臺灣旅行中的趣事,其後又推出了以記錄日常為主打的《TFBOYS觀察日記》。
雖然在TFBOYS不斷圈粉的路上,這兩部團綜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也有一定的熱度,但在這一階段,由於國內偶像市場並不成熟,大部分團綜的製作還是比較粗糙的,流程也相對固定,缺乏精心的規劃,與隨手拍攝的VLOG沒有太大差別,這也導致了團綜的垂直屬性明顯,主要是為了服務粉絲,能夠輻射到的大眾範圍有限。
直到2018年,《偶像練習生》《創造101》兩檔「101系」選秀節目的爆紅開啟了「偶像元年」,一時之間,除了由經紀公司自己製作的粉絲屬性明顯的「日常小團綜」猶如雨後春筍一般遍地開花,網際網路資本介入的「頭部大團綜」也開始出現。
一方面,視頻平臺在推出偶像團體後,為了不讓他們陷入「出道即巔峰」的窘境,自然要量身打造綜藝給男團、女團們展示自己的機會,構建偶像全產業鏈閉環。另一方面,近年來視頻平臺飛速崛起,網綜市場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垂直細分內容成為了當下市場的大趨勢,粉絲粘性極強的偶像團綜無疑是一個非常值得開發的藍海領域。
2019年,團綜正式進入了「專業化」作戰,跟普通綜藝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騰訊視頻推出的火箭少女101的團綜《橫衝直撞20歲》由曾經製作了《爸爸去哪兒》的謝滌葵團隊操刀,斬獲了不俗口碑;樂華七子NEXT的團綜《少年可期》則由芒果TV出品,並以「少年拜師」的模式請到了蔡國慶、張曼玉等一眾大咖的參與。
來到2020年,這種趨勢愈演愈烈,剛剛成團的THE9團綜《非日常派對》就請到了郭敬明、何炅、金星、王耀慶等人做飛行嘉賓,話題不斷。《德雲鬥笑社》更是騰訊視頻今年的重點綜藝項目,由一手打造出中國最強口碑綜藝《極限挑戰》的前導演嚴敏操刀。
可以說,引入了國內頭部綜藝製作力量的頭部團綜,已經開始擺脫以往的「圈地自嗨」模式,從服務垂直用戶的衍生品向獨立作品發展。這也是因為國內的偶像產業和粉絲經濟已經來到了更加成熟、發達的新階段,甚至連深耕傳統技藝的「德雲社」都在盡力去擁抱偶像化,視頻平臺和經紀公司已經不滿足於僅僅在存量市場裡遊走,開始謀求打破圈層的閉塞,拓寬邊界吸引更多新鮮的受眾群體。從這一點來看,高配置的專業化團綜,在未來必將成為常態。
國民度嘉賓幫助拉新
笑點和共鳴必不可少
下圖中,我們盤點了2019年以來討論度相對較高的團綜,這些節目的豆瓣評分全部超過了7分,甚至不乏9.0、9.3的高分,評分人數卻相對不多,可見團綜的影響力雖然正在向大眾範圍擴散,但其目前最主要的受眾仍然是垂直的粉絲群體。從播放指數和豆瓣評分人數則可以直觀的看出這些節目的流量與熱度,播放指數方面,《少年可期》獨佔鰲頭,《非常日派隊》《限定的記憶》《德雲鬥笑社》也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豆瓣評分人數方面,獲得TOP3的是兩個女團的三檔綜藝,THE9的《非日常派對》還有火箭少女101的《橫衝直撞20歲第一季》《橫衝直撞20歲第二季》。
那麼,縱觀這些在數據表現上比較優異的團綜,它們為什麼能夠突出重圍?又有哪些可供借鑑的創作經驗與方法論?
一、內容為王,團綜更需要綜藝感
對於觀眾來說,「內容為王」的金科玉律永遠不會變,想要抓住更多人的眼球,團綜就不能單純記錄偶像的日常生活,拍攝流水帳,而是要主動做好各個環節的策劃,製造戲劇化衝突,拉滿笑點和綜藝感。
例如以「爭搶德雲一哥」為主題的《德雲鬥笑社》,雖然有不少關於相聲藝術科普的部分,但更多的還是迎合大眾的遊戲環節,反轉不斷、高能爆笑的節目效果讓很多網友感慨「有極挑那味了」,毫無門檻,可看性非常高。
二、加入「國民度」嘉賓,碰撞出更豐富可能
大多數人選擇觀看一檔綜藝,最在意的除了內容就是嘉賓了,偶像團體自帶的圈層屬性對粉絲之外的路人來說不夠「友好」,如果能邀請一些國民度更高的明星參與,對觀眾的吸引力必然會增加,同時這種不同領域之間的碰撞,也有可能會激發意想不到的火花與更豐富的可能性。
《少年可期》中,NEXT的幾位成員接連拜訪了騰格爾、鄭秀文、蔡國慶、張曼玉等大家耳熟能詳的大咖前輩,讓節目有了出圈的基礎。《非日常派對》則不但請來了何炅、金星這種能控場的主持人,還邀請了團員虞書欣劇中的「男朋友」張雨劍,劇中的「舅舅」王耀慶,團員喻言的偶像明道,他們之間的互動給節目帶去了不少話題。
三、挖掘大眾向的情感共鳴
大部分團綜的立意都是偶像與粉絲之間的情感連結,但想要出圈面對更廣泛受眾的檢閱,就必須涉及更多維度的社會議題,挖掘具備普世共情價值的情感內核。
以《橫衝直撞20歲》為例,第一季中,火箭少女101在無水無電無信號的條件下徒步行走撒哈拉沙漠,完成了一場困難重重的探險;第二季十一位成員又帶著姐妹們前往自己最重要的成長環境中,去完成與成長相關的三件小事。從不斷突破的自我成長,到原生家庭與少女友情,都跨出了粉絲傳播的範疇,普通觀眾也能在這些故事中找到廣泛的情感共鳴,積極參與話題互動,助推節目的熱度。
結語:
目前來看,國內的團綜市場仍然處於剛剛起步的狀態,僅有不多的頭部團綜具備出圈的可能性,但這也意味著,團綜已經有了專業化升級的趨勢,正在向常規綜藝的打法靠攏。另外,在團綜受眾依舊相對垂直的情況下,如何平衡粉絲和路人的訴求,做到既能服務粉絲讓其滿意,又能讓路人感興趣駐足觀望,也非常值得思考。
隨著偶像產業的持續發展,未來中國勢必誕生更多能輻射到不同階層的偶像團體,到時作為配套產品的團綜就有了充分的生長土壤,或許大規模的「破圈」離我們並不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