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疫情下一個在韓中國人的所思所感

2021-02-19 睿媽在首爾

有朋友說讓我寫寫這次的疫情,我何嘗不想寫,但是總感覺內容千頭萬緒,事情瞬息萬變,關係錯綜複雜,我不敢妄言,所以只能靜觀其變。

 

這兩天韓國的感染人數蹭蹭往上漲,學院停課一周,宅在家裡,我想我可以從一個在韓國的中國人的角度來寫寫我的所見所聽所感。

1月20號新冠肺炎逐漸發酵的這一個多月以來,我的心情也是幾經起伏,就像坐上了過山車似的。江河入海口泥沙淤積,形成三角洲,聚積大量有機質,為魚的繁衍生長提供了條件,所以江海交匯處魚類資源更豐富。身為中國人,生活在異國多年,面對這場大概率要席捲全球的疫情的所見所聽所感更為複雜,更「南」。

本篇文章的目錄:

一、開始關注:心存僥倖

二、紙包不住火:正視病毒

三、武漢封城:從此時刻牽掛

四、口罩口罩:一罩難求

五、武漢封城後的前兩周:最黑暗的一段日子

六、復工與抗疫:管理者的兩難

七、韓國疫情爆發:從慰問人,到被慰問

八、當疫情遇上政治:韓國在野黨借題發揮,民眾覺得傷自尊了

九、在韓中國人:走與不走,不是那麼簡單

十、疫情全球蔓延:沒有人是座孤島

十一、反思:砥礪前行

一、開始關注:心存僥倖

大概是1月3號,我就在媒體上看到了「不明原因肺炎」的報導。可能很多人跟我一樣,很敏銳地捕捉到了這則消息。但人的本性又是迴避負面消息的,誰又能想到兩個月後的今天,因為這次新冠肺炎世界,成了現在的樣子呢?

(↑這是1月7號我和老公的對話,他說「中國出現了不明原因肺炎病毒」,我只是簡單答應,覺得他是後知後覺了。)

(1月9號,韓國《中央日報》第十版報導了「韓國國內出現了第一例『中國肺炎』疑似患者」——36歲中國女性)

但我們的信息來源除了人們私下的交頭接耳,就只能是官媒的報導了,那時候在媒體上看到的是「不會人傳人」「有限的人傳人」。

二、紙包不住火:正視病毒

 

1月19日,我武漢朋友一家來訪。說實話,朋友來前,我的心情還是很複雜的,畢竟「武漢不明原因肺炎」時不時在腦海中閃現。我用這樣的理由安慰自己:朋友一家從1月13日就離開武漢了,去了香港、釜山,滿打滿算過了7天了,不會有什麼問題吧。

 

我們的話題也是從「武漢不明原因肺炎」開始的。令我吃驚的是,武漢的情況比想像的要糟糕多了。朋友說,「我們的防範意識算比較強的,出門戴口罩,儘量不去人員密集的地方」「醫院更是病毒集中地」「現在醫院擠滿了人,非常容易發生交叉感染」「甚至頭髮上也可能會沾到病毒,回家一定要洗頭」「我們勸父母也要注意,出門戴口罩,但老人很固執」「所以我們13號趕緊『逃』出來了」。

 

老公回來,我跟他說,剛跟朋友聊,武漢情況很不妙啊。男人相對女人理性很多,朋友的老公說,這是坊間傳聞,到底多嚴重很難說啊。

(初入社會時認識的11個朋友組成的微信群算是能夠自由交流、毫無芥蒂的「樹洞」了。所以,我回顧這次疫情時,翻翻我們這個微信群的記錄,大概就可以理出一個時間脈絡了。1月20號,正是鍾南山發表公開講話的那一天,我們群的主要話題也轉向了這次疫情。)

21號,和武漢朋友一家又見了一次面,那天聊天時,朋友就很難集中在我們面對面的對話上了,她一直拿著手機在和武漢的親戚、朋友收發信息。她說現在有傳聞說武漢會封城,我們共同認識的一個住武漢的朋友每到過年會休個長假世界各地走走,這次她的出發日期是1月23日,現在她在祈禱,千萬要讓自己順利出去。

(↑1月21號我發了一個朋友圈,印象中在就在那兩天很多人都想起了17年前的SARS,但很多人都還沒意識到此次事態的嚴重性。)

三、武漢封城:從此時刻牽掛

 

23號早上一醒來,我就看到消息:武漢真的封城了。雖然在1月23號10:00前有500萬人逃離了武漢,但那個一直在祈禱讓自己可以順利實現旅行計劃的武漢朋友留了下來,退掉了所有機票、酒店……成為了留在城裡的九百萬分之一。

 

1月24號是農曆除夕,從這一天中國迎來了為期7天的春節假期,但很多人到現在還沒有復工。韓國迎來了為期4天的春節假期,但很多人開學又停學,開工又停工。

 

1月24號晚上的春晚看得很憋屈,後來乾脆看不下去了,不能理解:武漢的那麼多人在經受著痛苦,春晚節目上怎麼可以只是不痛不癢地朗誦幾句「武漢加油」。我從微信裡搜註冊地址為「武漢」的朋友,有四五個,給他們一一發了問候,我反而覺得他們比我更堅強更淡定。

直到武漢封城,人們才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在各個微信群裡,調侃與質疑同在。


四、口罩口罩:一罩難求

 

從武漢封城,人們開啟春節模式開始,「口罩」真的成了最最硬核的關鍵詞。在韓國,1月24號到1月27號放假的四天中,有能力有渠道的募集物資向國內捐助,比如睿媽所在的首爾大學中國學生聯合會;沒有物資和物流的籌集善款,通過大使館轉交中國疫區,比如睿媽所在的中韓子女教育協會、在韓中國教授聯誼會;還有就是幾乎所有的在韓中國人都在忙著為自己在國內的親朋好友購買、郵寄口罩。

(過完年才發現口罩有多緊俏。而因為幾乎所有在韓中國人都在奮力往國內寄口罩,使得當時普通人唯一可尋求的物流渠道「EMS」被擠爆了。由於物流爆倉,加上航班減航,EMS變成了一個大坑。我在2月3號寄出的口罩,到現在還有朋友沒有收到。)

(↑這個段子描述得很現實)

(↑這是2月3號的口罩大宗交易實況)

 

五、武漢封城後的前兩周:最黑暗的一段日子

我會偶爾聯繫那位在封城時毅然留在武漢的朋友。比如問她網上的有些內容是否屬實,給她發些搞笑的圖片、視頻來緩解緊張的情緒,從她那裡了解被封在城裡的武漢人的日常生活……

(這位朋友的親戚就有感染的,但和她的對話中,我一直覺得她很堅強。)

(她感嘆說「國家援助我們的時間太晚了」。)

那段時間白天有繁忙的工作,晚上總是看跟疫情有關的信息到很晚。我記得1月30號晚上,我本來打算早點睡覺,但一個好久沒聯繫的學生突然發信息給我。他說在油管上看到武漢的情況很慘烈,還發給了我連結,於是又是一個難眠之夜。

(「追責」會成為疫情得到控制後人們的關注焦點,而「甩鍋」的戲碼也在同時上演。)

災難並不是死了兩萬人這樣一件事,而是死了一個人這件事,發生了兩萬次。——北野武

每每想到那些被困於武漢而不得返家的外鄉人,那些因這次病毒支離破碎的家庭,那些患了新冠肺炎卻排不到病床的病人,那些有別的疾病卻不能正常就醫的人,那些戰鬥在最前線的醫護人員,就覺得特別心痛。

(2月2號我也轉發了武漢中心醫院醫護人員的微信。↑在前線的醫護人員,他們也是人,面對這樣看不見摸不著的病毒,面對「排山倒海」般湧入的病患,他們也有恐懼,他們也會失控。)

(↑這段文字說的很中肯,我轉給武漢的朋友,一向很堅強的她說不敢往下看。)

2月7號凌晨發生了什麼大家應該都記得,也許已經有人開始淡忘了。

房間裡的大象(elephant in the room):雖然有些事情就明擺在那裡,每個人都知道發生了什麼,但出於各種原因,人們卻對這些事絕口不提,要麼保持沉默,要麼用打岔的方式來顧左右而言他,逃避,或者迴避。這種奇怪的場景,就像是我們明明知道房間裡站著一頭大象,卻假裝對其視而不見,甚至連走路都要小心翼翼地繞開,生怕碰著它。

我不太敢問武漢朋友家人的情況,但2月8號她告訴我,她的姨父和大姨沒有能在這次疫情中倖免,他們的兒子撿回了一條命,但一下子失去了雙親。表姐戰鬥在抗疫的一線,和病毒搏鬥的同時還要面對物資的短缺。↓

被封城四十多天的武漢人,生活的真的很不易,何況他們還要為生活必需品而傷腦筋。

六、復工與抗疫:管理者的兩難

一邊是疫情,一邊是經濟,要平衡好「經濟」與「疫情」需要領導層清醒的頭腦和果斷的決策。疫情初發時的武漢,面臨復工和抗疫雙重壓力的各地方政府,韓國的決策者,乃至世界各國的決策者……都陷入相同的兩難。

七、韓國疫情爆發:從慰問人,到被慰問

從2月18號韓國出現了第31號超級傳播者開始,韓國的疫情發展進入了新階段。

(↑圖解31號超級傳播者——新天地教大媽的傳播力)

事情在3天後的2月21號進一步發酵。↓

事情到了這個份兒上,一些無良媒體的報導滿天飛,有時候讓人半天都反不過味兒來。作為在韓國的中國人,一方面要關注韓國的疫情發展,替還沒意識到事態嚴重的韓國民眾著急;另一方面要疲於應對來自祖國的親戚朋友的問候。一遍遍解釋,一遍遍澄清,相信很多和我一樣的在韓中國人面對來自國內的關心都多少有些負擔。

(2月25號的對話↑)

(2月25號我還發了一個朋友圈闡明我的立場↑)

(↑2月27號,大家為韓國患者增長速度乍舌,我在上課之餘瞄一眼微信群,還要解釋一下。)

(↑2月28號,在韓國高效的檢測速度下,患者人數繼續快速增長。)

(3月4號↑)

其實到3月1號為止,韓國已經篩檢了超過10萬人,一天可以篩檢1萬人。韓國在經歷了2015年MERS事件以後,進行了反省,也加快了流行疾病的篩檢流程。此次韓國將整個篩檢的時間縮短到10分鐘左右,大概5-6個小時就可以得出檢驗報告。對比「鑽石公主號」一天只能篩檢200個人,韓國的篩檢速度可見一斑。不過,韓國的確診率高,所以死亡率相對是很低的。

上聯:韓國政府比大眾急;下聯:日本大眾比政府急;橫批:中國網友最急

中國:使勁隔離;韓國:使勁檢測;日本:使勁戴口罩

八、當疫情遇上政治:韓國在野黨借題發揮,民眾覺得傷自尊了

在韓國,政黨之間的對立,國民之間的分裂本來就存在,在這次疫情之下,矛盾更是被激化了。

在野黨對以文在寅為首的執政黨攻擊的一點就是:為什麼在中國疫情爆發的時候韓國沒有及時對中國關上大門。反觀中國的傳統盟友北韓,老朋友俄羅斯,華裔人口比例很高的新加坡等國,都早早地暫停了和中國的交流。臺灣更是把這次抗疫階段性的勝利歸功於及時關閉了對中國的大門。

在韓中國人對此次抗疫期間韓國政府的做法是很認同的。韓國疫情的爆發主要源於31號新天地教信徒大媽。很多在韓中國人在過完春節返回韓國時,都自覺地進行了自我隔離。我們自然不願意看到韓中之間的感情出現裂痕,也不希望因韓中停航打亂自己的生活、學習、工作計劃。

韓國民眾覺得傷自尊了。2月29號,我在二娃朋友媽媽的小群裡收到了一個媽媽發來的信息。大體意思是:首爾大學醫學院畢業生的群聊裡分析了韓國當下疫情的危急性、對策。但結論部分完全轉向了政治性言論,說現在的政府不作為,把之前SARS和MERS時的應對得力的韓國優秀的醫療系統給搞垮了,還呼籲把這個信息廣泛傳播出去。

看到最後部分,一向在群聊時比較安靜的我,突然爆了。眾所周知,SARS時韓國因為病例極少,並沒有受到什麼重創,而MERS時期的感受我仍記憶猶新:政府不作為,信息不公開……作為一個生活在韓國的外國人,我都感覺很鬱悶。國家和政府在哪裡?他們在幹什麼?難道是要讓國民自生自滅嗎?

所以,我就懟了一句回去:雖然我很贊成前邊說的國民應該提高警惕,做好自我防護,但是對結論部分如此極右的說法,我不能認同,我覺得現在的政府是一屆在做事的政府,還是我們自身都注意保護好自己和家人吧。

(作為一個中國人,平時並沒有感覺到和韓國媽媽們的差異,這次卻真切感受到了。)

(群聊裡還有一個朝鮮族媽媽,她給我單獨發了信息,說她也有同感,所以剛才在群聊裡什麼都沒說,給我豎了個大拇指。)

第二天——3月1號,是韓國的三一節,本來應該是紀念韓國近現代史最偉大的全民性的反日救國運動——三一運動的日子,但今年的三一節,在韓國網際網路上「中國門」卻上了熱搜頭條。

而就在同一天在首爾光化門外的廣場,仍有上千人不顧疫情和禁令堅持集會。↓

我所在的在韓中國人群裡也是為韓國,為中韓關係操碎了心。↓

我老公的想法也許代表了很多韓國人的心情。之前他也一直認為,韓國不可能中斷和中國的所有聯繫,畢竟韓國的經濟和中國互嵌的太深了,正像文在寅總統說的「中國的困難就是韓國的困難」。

但這兩天,老公的態度有所轉變:為什麼別國紛紛和韓國斷航,禁止韓國人入境,但韓國卻什麼都不做呢?這屆總統,從經濟到政治外交,做得也沒有什麼可圈可點之處。作為韓國人,感覺自尊心受到了傷害。

就在我寫這段文字時,針對日本對韓國採取的禁止入境的措施,韓國也禁止日本人入境了。有在韓中國人朋友在群裡說「韓國跟日本互撕沒有顧忌,跟中國就不敢了」。我告訴老公韓國也做出了禁止日本人入境的應對,老公不屑地說「有本事也禁止中國啊」。哎,在這種時候民族、國家的情感被喚起了。

九、在韓中國人:走與不走,不是那麼簡單

韓國疫情剛剛爆發時,朋友圈的很多在韓中國人都很堅定地表示不會回國。這兩天,隨著疫情不斷升級,有的人動搖了。據我觀察,每個人的情況都不同,大家會根據自身狀況進行評估,就像每個國家的體制不同,不可能輕鬆「抄作業」一樣。工作、家人、醫療保險都在這裡,很難說走就走。

(截止到發文,數字還在以一天500+的速度上漲)

想必這些天,在韓中國人的家庭群裡都會有這樣的勸說↓

我跟朋友吐槽,朋友的語音轉文字,雖然不太準確,湊合著能看明白↓

微信群裡有人在查回國機票了↓

留學生也是有苦難言↓

十、疫情全球蔓延:沒有人是座孤島

17世紀英國牧師約翰·多恩有一篇著名的布道詞:「沒有人是座孤島,獨自一人,每個人都是一座大陸的一片,是大地的一部分。如果一小塊泥土被海捲走,歐洲就少了一點,如同一座海岬少一些一樣;任何人的死亡都是對我的縮小,因為我是處於人類之中;因此不必去知道喪鐘為誰而鳴,它就是為你而鳴。」

人們的關注中心從最初的武漢到後來的鑽石公主號,再到韓國,隨著伊朗、義大利疫情的相繼爆發,特別是在義大利的蔓延,原來以為此次疫情與自己無關的歐美也被捲入其中。幾天前我的一個居住在美東的朋友的朋友圈畫風變了↓。

十一、反思:砥礪前行

 

我們的世界早已被高度的全球化連成了一個命運相通的共同體,這時候,狹隘的民族主義是不可取的。所謂「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媒體不應抱著幸災樂禍的態度,而更應關注對方可以學習之處;政府間通力協作,互通有無才是良策;而作為個人,應保持同情心,換位思考並以天下為己任。

(朋友圈的畫風不該是這樣的↑)

(對外國疫情的蔓延也不該幸災樂禍。)

最後要說一句:感謝那些戰鬥在抗疫一線的人們!

今天的內容寫完了。

昨天不得已發了文章的上半部,今天先試試能不能全文發出。我只是記錄了自己這段時間的感受,但文章卻被刪除。看來接下來還是繼續歲月靜好吧。

祈禱平安!願我們能儘快度過這個難關。

「睿媽在首爾」公眾號的更新雖然不勤,但睿媽100%保證每篇推文的質量,每篇都是原創,每篇在推送前都要經過反覆推敲。所以,如果你喜歡睿媽的文章,請繼續對「睿媽在首爾」給予關注哦。如果你想進一步了解睿媽的生活也可以加睿媽的個人微信:ruichaoaishenghuo。請在添加好友時註明「你的姓名」+「生活的城市」+「一句添加的理由」哦。

咱們下期見!

如果你覺得此文尚可,請轉發出去,讓更多可能需要它的朋友看到。謝謝。

 

睿媽是誰?

本科就讀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在韓國漢語教學領域深耕16年,首爾大學教育人類學碩士在讀。倆孩媽,40+,愛生活,善於死磕。不盲目追趕潮流,愛經典。如果你信任我,請關注我以死磕精神,磕出的一片你我的新天地。

這是睿媽第六十八篇原創文哦: 

你可以點擊感興趣的主題,跳往相關內容:

一、以人類學的方法論審視韓國「江南現象」

以人類學的方法論,審視韓國中產階級喜歡聚居首爾江南區的現象(一)

以人類學的方法論審視韓國「江南現象」(二)

以人類學的方法論審視韓國「江南現象」(三)

以人類學的方法論審視韓國「江南現象」(四)

以人類學的方法論審視韓國「江南現象」(五)

以人類學的方法論審視韓國「江南現象」(六)

二、睿媽解讀韓劇《天空之城》

睿媽看劇ㅣ 韓國大學入學考試專家睿媽解讀近期神韓劇《天空之城》(一)

睿媽看劇ㅣ 韓國大學入學考試專家睿媽解讀近期神韓劇《天空之城》(二)

睿媽看劇ㅣ 睿媽解讀近期神韓劇《天空之城》(三)

睿媽看劇ㅣ 睿媽解讀近期神韓劇《天空之城》(四)

三、睿媽之人在囧途系列

睿媽遊記ㅣ美西行之人在囧途

人在囧途系列之——出發前險象環生

人在囧途系列之——飛機座位別選錯

人在囧途系列之——千萬別寫錯機票上的個人信息

四、睿媽遊記

睿媽經驗ㅣ旅行前準備清單

1、臺灣

文科女遊臺灣需有理科女「護駕」(一)

文科女遊臺灣需有理科女「護駕」(二 之 臺北前三日)

文科女遊臺灣需有理科女「護駕」(三之花蓮兩日+花東縱谷線花蓮到墾丁一日)

文科女遊臺灣需有理科女「護駕」(四 之 夜宿海生館+墾丁兩日)

文科女遊臺灣需有理科女「護駕」(五 之 高雄兩日+臺北最後兩日)

2、濟州島

睿媽眼中之韓國濟州島必遊地TOP10(小眾發現的濟州島之美)

睿媽遊記ㅣ濟州島5天4夜自由行

3、其他

睿媽遊記之 「親愛的,我們4月到首爾看櫻花吧!」

睿媽遊記ㅣ美術館旁的動物園

睿媽遊記ㅣ 在山的那邊海的那邊,有個地方叫江陵

睿媽遊記ㅣ霜葉紅於二月花(睿媽評點那些韓國賞楓名所)

睿媽血拼ㅣ玩轉韓國的奧特萊斯

五、睿媽追星

[原創] 睿媽八卦ㅣ深八是誰幫宋仲基如此火爆復出?

[原創] 睿媽八卦ㅣ男神宋仲基的照片都在這裡了,拿走不謝!(超多圖)

[原創] 睿媽八卦ㅣ 黃致列是個怎樣的歌手?(大家都在轉發)

[原創] 睿媽八卦ㅣ一場專屬女性觀眾的19禁限制級的SHOW(男性及未成年人慎入)

睿媽追星ㅣ 男神是怎樣煉成的?(多圖)

睿媽八卦ㅣ真人秀節目中的內容有多少是真的?

六、睿媽穿搭

睿媽穿搭之 妞們,讓一條腰帶幫你化腐朽為神奇吧!

睿媽穿搭ㅣ你的鞋櫃裡有幾雙鞋?(愛高跟者慎入)

睿媽講穿搭之 培養娃的競爭力,從娃的日常穿搭開始吧!

[原創] 睿媽穿搭ㅣ不懂色彩的老師不是個好博主(一)

睿媽穿搭ㅣ不懂色彩的老師不是個好博主(二)

睿媽穿搭ㅣ不懂色彩的老師不是個好博主(三)

睿媽穿搭ㅣ不懂色彩的老師不是個好博主(四)

睿媽穿搭ㅣ2016F/W首爾時裝周,高手在民間

七、睿媽韓國生活

《回答吧,2004》(응답하라 2004)

睿媽往事ㅣ在異國的第15個中秋節

睿媽在現場ㅣ 聽餘歌老師《語言的力量》分享會有感

睿媽經驗ㅣ和你聊聊減肥那些事兒

八、睿媽談生娃、養娃

睿媽談生娃ㅣ你該知道的懷孕、生產、坐月子的那些事兒

[原創] 睿媽認車ㅣ 韓國街頭的嬰兒車都是什麼牌子?

睿媽經驗ㅣ從昨天的氣到跳腳,到今天的心平氣和

九、睿媽談子女教育

睿媽課堂之 子女語言能力開發(母語+外語)

睿媽看教育ㅣ關於嬰幼兒語言能力開發的一些觀點和建議(乾貨版)

睿媽看教育ㅣ 你還在努力把孩子培養成工業化時代的螺絲釘嗎?

為什麼說「講故事」的能力很重要?

睿媽觀點ㅣ 子女教育實操寶典(一)

睿媽觀點ㅣ 子女教育實操寶典(二)

睿媽觀點ㅣ 子女閱讀習慣培養與雙語學習的一點建議

十、睿媽觀點

睿媽看韓流之 這些被國人用爛的韓語詞真正的含義你造(zhi dao)嗎?

睿媽評說ㅣ微信朋友圈,我該用什麼方式來愛你?

睿媽觀點ㅣ不得不說的「薩德」

睿媽觀點ㅣ由《不得不說的「薩德」》想到的……

睿媽觀點ㅣ 想了解樸槿惠被彈劾的來龍去脈看這一篇就夠了

睿媽觀點ㅣ何不從現在開始就把每天過成「財富自由」?

睿媽觀點ㅣ復盤上一篇「何不從現在開始就把每天過成『財富自由』?」

睿媽觀點ㅣ 我為什麼突然厭倦了搶紅包?

睿媽觀點ㅣ自私的時代

睿媽觀點ㅣ工作的女人最美麗

睿媽觀點ㅣ韓半島的漢字「情緣」

十一、睿媽故事

睿媽故事ㅣ2002年2月17日,在茫茫人海中,我們邂逅

相關焦點

  • @溫江同學 在不能見面的時候,來記錄下你的所見、所思、所感
    @溫江同學 在不能見面的時候,來記錄下你的所見、所思、所感 2020-03-03 18: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疫情下,一個中國人在紐約的日常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已經向全球蔓延,在海外的中國人日常是什麼樣的。凹凸鏡小編發現了一篇由豆瓣網友「之唯」寫的《紐約疫情日記》。從她的講述中,我們窺見了疫情發生後,她的所思所想。隨文配圖是攝影師shekwh在紐約旅行時的攝影作品。作者:之唯女大畢業,留美十年,現居紐約。
  • 重讀李碧華作品所思所感:世間安得快樂藥,拾取一味也是好
    在看書的同時,我想記錄一下所思所感,和屏幕前的您,分享這一刻。李碧華的散文也是句句琢心。大家應該都看過這一句:快樂美滿的人生,是:過上等生活,付中等勞力,享下等情慾。可不是嘛,我們整天在辛苦忙碌,所掙的錢也僅夠維持溫飽狀態。閒暇空餘時間,我們常忽略自己的家人、朋友,專注在網上看八卦,追明星,有些人還熱衷當鍵盤俠。追韓劇、追綜藝,看嚮往的生活,卻永遠也嚮往不著明星手上那杯香醇的咖啡。
  • 韓國疫情持續惡化,許多在韓中國人選擇回國,國內該怎麼應對?
    (疫情籠罩下的首爾國際機場)首先說明一點,很多人分不清「華人」和「華僑」的區別,在此跟大家簡單說一下。華人是指有中國血統的外籍人士,華人與中國人在血緣上是一樣的,但華人沒有中國國籍,所以從國籍上講,華人是外國人。
  • 危機也是轉機——疫情下的四個省思
    雖然疫情對人類造成極大的困境,但危機就是轉機,只要我們能夠勇敢面對,並且從對過去的錯誤中認真反思、檢討,此一世紀大災難,就有可能成為人類邁向更好未來的轉機。 文中,作者提出幾方面的省思,拋磚引玉,提供新的解讀視角。也歡迎您在文末留言,與我們分享您的真知灼見。
  • 伈菀疫情隨筆:看《沉默的羔羊》之所感
    我最喜歡做的事是在Yotube上觀看一些影視劇和視頻,這個習慣並不是隨著疫情而發生的一個新興的行為。居家令頒發之前,平時在家鍛鍊,做飯收拾屋子期間,我都習慣一遍手上做著事情一遍在Youtube上或者喜馬拉雅聽讀上看或者聽一些有意思的東西。這其中我尤其喜歡看一些經典電影精簡解說,例如K貓看電影,越哥看電影等等。只是疫情居家期間在這件事情更有機會和時間去更為頻繁的去實施了。
  • Netflix紀錄片《女權主義者:她們的所思所想》百度雲下載
    Netfilx原創紀錄片《女權主義者:她們的所思所想但是這些家庭主婦光鮮中產階級生活下的無奈與壓抑讓她們的精神痛苦不堪。這一階段女權猛烈抨擊賢妻良母的觀念,鼓勵她們勇敢成為職業女性,接受高等教育。本文來源:135紀錄片《女權主義者:她們的所思所想》:http://www.135world.com/16796.html
  • 韓國讀者來信:疫情下患難與共,中韓友誼之光更璀璨
    「疫情下的患難與共,中韓友誼之光愈加璀璨」——一封韓國讀者來信編者按:愛心無國界,患難見真情。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韓兩國彼此聲援,互相支援物資,彰顯著友鄰守望相助、共克時艱的深厚情誼。近期,一位韓國讀者來信,講述了疫情下與中國朋友互幫互助的珍貴友誼。中國朋友們,大家好!我是韓國人李志善,從小對中文充滿濃厚興趣,讀初高中時第二外國語是中文,上大學時就讀於韓國梨花女子大學中文系。在大學,我所結交的朋友雖然不多,但認識了幾位在韓的中國留學生,與她們的相識是一種特別的人生經歷。
  • 自豪2021QS亞洲大學排名 十所中有七所是中國的 清華第二!
    ,其中三所大學獲得了歷史最佳排名。共有35所馬來西亞大學上榜,特別是馬來西亞的私立大學,例如泰萊大學和思特雅大學,排名相對去年來說都有明顯提升。除此之外,亞太科技大學排到了亞洲三百多,英迪大學(INTI)首次參加就排到了亞洲四百多。
  • 《米路的海》讀後感——兔兔的所思所想
    最近,我讀了《米路的海》,講的是住在戈壁灘沙漠中的小螞蟻米路在救助大雁諾雅期間,聽諾雅講起南方一望無際的大海,心裡充滿一種莫名的嚮往,在好朋友蜜蜂光圈的幫助下,一起結伴去南方看海的故事。我有一個好朋友,也是三年級,我們有快樂一起分享,有困難的時候互相幫忙,讓我覺得很溫暖,也很有力量。《米路的海》真是一本值得我們小朋友好好閱讀的書,讓我們像米路一樣,勇敢地去追求我們心中的那片海吧。我是兔兔媽,記錄中年老母親的所思所想。
  • 韓國新冠疫情下,六名中國人的生活日常
    在韓國學習生活的一些中國人,與這個陌生的病毒產生兩次交集。最開始,他們為中國家人寄回稀缺的口罩,直到現在病毒也來到身邊。 這些在韓的中國人,也是韓國疫情中反應最迅速的人群之一,無論是留學生圈子還是中韓家庭,都試圖以自己的方式去抵禦病毒。
  • 由一部作品的英文版上線所思考的!
    直到這次新冠疫情的爆發。第二、幹了什麼?2020年正月初一開始,身在武漢的作家方方以日記的方式,記錄封城後她在這座城市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日記一經發布,迅速流傳網絡。支持者認為她仗義執言;非議者認為她「傳播負能量」。
  • 北京4位思政課教授領銜「雲上備課」 將疫情防控實踐帶入思政課堂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書記狄濤說,「組織4位教授領銜『雲上備課』的根本目的,就在於及時指導廣大思政課教師將疫情防控的生動實踐轉化為鮮活課堂,讓思政課教學第一時間服務於疫情防控大局。」  據了解,北京市還專門建立了學校思政課特聘教授制度,邀請知名學者從不同學科專業視角解讀當前疫情防控工作,作為本學期市級「形勢與政策」課並推送各高校思政課教師使用。
  • 大學生對思政課的獲得感明顯增強
    本報訊(記者張惠娟)在12月3日,教育部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社會科學司司長劉貴芹在介紹「十三五」時期高校思政課改革創新的有關情況時表示,全國高校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不斷增強,大學生對思政課的獲得感和滿意度大幅提升。
  • 關於《明室》的38條所思
    羅伯特·卡帕作品13.   杉本博司作品17.    這將發生,這已發生。通常,業餘者被定義為不成熟的藝術工作者:一個不能——亦不肯——自我提異,以掌握事業技巧的人。但是在從事攝影的領域,相反的,業餘者才是專業者的奇蹟躍升,因為他才最珍惜,最接近攝影的所思。業餘和專業在攝影方面似乎間隔性越來越小,甚至相互滲透。一些專業從事攝影工作的人技術沒有業餘愛好者好,而業餘愛好者在閱讀攝影的能力上也在逐步提升。
  • 周興才讓原創新作《七年城市》上線,用搖滾吶喊七年所感
    9月30日,周興才讓原創新作《七年城市》正式上線,這是一首偏向於自我內心表達的歌曲,講述了在城市生活七年之多的所思所感,並將一直以來內心積蓄的情緒在搖滾吶喊中訴出。,在熱鬧和歡笑過後只剩下空洞乏味,我們懷念故鄉安逸、快樂的慢生活,但依舊在人擠人的大城市裡堅持著,只為追求心中所想。
  • 新冠疫情下的在韓中國人:KF94口罩已經漲到35元
    (原標題:韓國新冠疫情下,六名中國人的生活日常)
  • RURUTIA新開Twitter之後的見聞所感
    這篇主要梳理下我作為其中一位歌迷的所見所想所感。這個帳號是在今年2月創建,並最早於2月6日,發布了第一條推文。音樂活動和日常所思會發在推特上。希望多多關照。】2月8號,我也只是偶爾想點開日本歌迷聚集的網站看看他們還在說些什麼的時候,看到了922號的留言說看到了貌似是RU本人的推特。雖然923號這位並未相信,我還是隨即就關注了這個帳號,看到了頭像和第一條推文,熟悉的姿勢,面容和文字。
  • 《陳情令》絕世好兄長藍曦臣,總能輕易猜透藍湛的所思所想!
    本期話題【《陳情令》絕世好兄長藍曦臣,總能輕易猜透藍湛的所思所想!】看過《陳情令》的觀眾,想必都會特別喜歡「澤蕪君」藍曦臣吧?藍曦臣是藍氏雙璧之一,居世家公子之首,淑儀溫柔款款清煦溫雅著稱。藍湛沉默寡言不善表達,藍曦臣卻總能輕易猜出藍湛所思所想,真的是絕世好兄長。
  • 《得一齋詩鈔》與《所思不遠》集外的兩世詩緣
    他的兒媳李讓眉甚至並非文史專業出身,作品多刊於知乎、豆瓣等網絡,頗具擁躉而較為小眾,《所思不遠》新近由浙江古籍出版社推出,尚不見知於學界。《得一齋詩鈔》與《所思不遠》兩部集子構制不同,一作詩、一解詩,然明見允識之輩應會同意,二集於舊詩一體,皆為知言。如此這般,串起我師門的兩代詩緣。我獨何幸,為此緣證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