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歐美世界有些了解的朋友,估計對伊莉莎白(Elizabeth)這個名字都不會陌生。這裡面最大的原因可能是因為現在英國的女王就叫伊莉莎白。而且在歷史上,伊莉莎白還是另外一些著名女性歷史人物的名字,甚至中國歷史上也曾有一位「皇后」曾經叫過「伊莉莎白」。同時這個名字在文學裡也非常受歡迎,比如分別在英美經典文學領域佔有重要地位的《傲慢與偏見》和《小婦人》裡,其女主角(之一)都叫伊莉莎白。那麼伊莉莎白這個名字究竟有什麼淵源,它又有什麼有趣的歷史?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
「伊莉莎白」家族的故事
其實本小節要講的主要不是人,而是「伊莉莎白」這個名字本身的故事。但桃花石雜談在這節的標題裡用了「家族」這個詞也不是要誤導大家,而是因為「伊莉莎白」這個名字在出現之後,其實在歷史長河裡曾經衍生出無數種寫法和念法各不相同,甚至彼此看上去完全不一樣的名字。
首先大家最熟悉的「伊莉莎白」(Elizabeth)這個名字是源於《基督教聖經》,其最初的形式是古希伯來語裡的名字以利沙伯(Elisheva),而這個名字的含義是「神即誓言」或「神即充盈」的意思。因為從公元4世紀到公元16世紀之間,基督教在歐洲佔據了統治地位,歐洲各國都有大量常用的名字來源於《基督教聖經》,所以在這一點上,其實「伊莉莎白」這個名字倒是沒有太特殊的地方。
而因為歐洲各國語言不同,而且使用的都是拼音文字,所以在通常情況下,即使是有相同起源的名字,在不同歐洲語言裡也都會根據當地語言的發音特點,產生不同的形式與寫法。比如伊莉莎白這個名字,在近代仍然通行的歐洲各種語言裡,也產生了諸如Elika(艾麗斯卡)、Elizabete(艾麗薩貝特)、Isabel(伊莎貝爾)、Isabella(伊莎貝拉)和Elizaveta(艾麗薩維塔)等等主流形式和其它更多非主流形式。
同時,因為在近代使用相對較短的名字在歐美也成為了一種流行趨勢,所以「伊莉莎白」這個相對比較長的名字又衍生出了一系列縮寫形式。這些縮寫名字也成為了近代歐美一些國家流行的名字,比如將其前段省略,只保留後段的Beth(貝斯)、Betsy(貝特茜)和Betty(貝蒂)等,還有將其後段省略,只保留前段的Elisa(艾麗莎)和Elsa(艾爾莎)等,以及將前後都做部分省略,只保留中段的Lisa(麗莎)、Liz(麗茲)和Lizzie(麗齊)等等。
而說完了歐美語言裡的淵源和各種形式,我們再說兩句「伊莉莎白」這個中文譯名。可以說國內的許多朋友對這個名字印象深刻其實也跟這名字的翻譯方式有關係。桃花石雜談在之前的一些文章裡曾經談到過,在晚清到民國時代,中國曾經出現過一種要把外國人名翻譯得像中國人名的風潮,特別是外國名字的第一個字,都要用《百家姓》裡有的字來翻譯。這個「伊莉莎白」雖然是名不是姓,但在當時的大環境下,其實也是按照這種「規範」來翻譯的,所以它的第一個字「伊」其實也是從《百家姓》裡引用的(在《百家姓》裡排第239位),後面幾個字的音譯也是考慮到了讓它更像中國人名這個觀念,所以從音譯角度其實也不太準確。如果按照現代規範的音譯,Elizabeth這個名字其實翻譯成「埃麗薩貝斯」才是比較準確的,不過如果真這樣翻譯,可能記住這個名字的人就不會這麼多了。
伊莉莎白們的現在與過去
前文已經提到,伊莉莎白這個名字有許多變體。也就是說一個正式名字叫伊莉莎白的女孩在日常生活中其實即可以被稱呼全名,也可以被別人稱呼為艾麗莎、貝蒂、麗莎、貝特茜等等等等形式不同的名字,所以其實它在日常生活中是很難重名的。另外因為這個名字有4個音節,所以它會顯得比較莊重,同時又不會長到讓人感到繁瑣,所以這個名字無論在歷史上還是現實中都是西方國家很受歡迎的女性名字。
根據美國的姓名統計,伊莉莎白這個名字在1925年到1972年曾經成為唯一一個每一年都排名前10的女孩名字。在2007年,它也在當年新生兒名字排名中排在了第10位。而在過去100年中,它則是排名第25位的女孩名字。另外在加拿大、澳大利亞、英格蘭和威爾斯等地,伊莉莎白也長期是排名前50的女孩名字。而在俄羅斯首都莫斯科,伊莉莎白的俄文形式艾麗薩維塔(Eлизaвeтa)在過去10年當中也成為了排名前10的女孩名字。此外,這一名字在愛爾蘭、蘇格蘭、烏克蘭和白俄羅斯也都是非常受歡迎的女孩名字。
而這種情況當然也不是近代才有的。在歐美地區,伊莉莎白這個名字早在中世紀就已經成為了非常受歡迎的名字,所以在歷史上的歐洲,曾經有過上百位名叫伊莉莎白的名人,其中包括至少5位皇后、兩位女王、39位王后和其它一些在歷史上留下了一定痕跡的名人。當然在這些名人裡,大家最熟悉的肯定是現任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了。她從1952年成為英國女王到現在已經在位68年,是英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可以說她本人已經成為了英國王室的象徵。
而她被稱為伊莉莎白二世則是因為在她之前,英國還曾經有過另外一位名叫伊莉莎白的女王,也就是伊莉莎白一世。伊莉莎白一世在公元1558年到1603年期間在位,在此期間她在英國確立了新教的國教地位並擊敗了西班牙,使英國逐漸成為了歐洲第一強國,因此在後來也她曾被稱為好女王貝絲(Good Queen Bess),貝絲也就是伊莉莎白的另外一個簡稱了。
而在歷史上五位曾經叫伊莉莎白的皇后裡,其中一位就是現任英國女王伊莉莎白的母親。這位皇后伊莉莎白是英王喬治五世的皇后。這裡稍微離題說一下為什麼英王喬治五世的妻子能被稱為皇后而不是王后。因為當時英王還兼任印度等地的皇帝,所以他其實也有皇帝頭銜,因此他的配偶可以被稱為皇后。此外,神聖羅馬帝國、沙俄(兩位)和奧匈帝國在歷史上也都曾經有過叫伊莉莎白的皇后。
也許是因為眾多貴族女性都曾經使用過伊莉莎白這個名字,所以在近代英美等國的文學作品裡,其實也出現過許多名叫伊莉莎白的主角。比如前文提到的《傲慢與偏見》和《小婦人》中的女主角。這類角色通常都是或者機智、聰慧,或者善良、溫婉,可以代表著當時價值觀中的正面女性角色。包括在早期科幻小說《弗蘭肯斯坦》中,儘管小說本身異常黑暗詭異,但其中名叫伊莉莎白的角色仍然是一個美麗、溫婉的形象。儘管並非所有名叫伊莉莎白的文學形象都是正面形象,但說多數是這樣是沒有什麼疑問的。而這些文學形象可以說也給許多人心目中「伊莉莎白」這個名字的特殊地位進一步加了分。
中國「皇后」伊莉莎白
看到這裡,肯定許多朋友已經著急了。桃花石雜談你標題裡說還有個中國「皇后」叫這名,她究竟是誰呢?現在咱們就來說說這位叫伊莉莎白的中國「皇后」。不過估計許多朋友已經發現了,桃花石雜談在說這位中國「皇后」的時候,總是打上了引號,因為從嚴格意義上說,她雖然有過皇后的尊號,卻並不能算是真正的中國皇后。
因為她就是末代皇帝溥儀的「皇后」婉容。雖然溥儀確實是末代皇帝,但因為她是在溥儀退位之後才成為「皇后」的,所以嚴格地說她並不是真的皇后。不過不管怎麼說,婉容確實是有過「皇后」這個頭銜,而且她也叫過伊莉莎白,所以今天我們也要稍微講講這位伊莉莎白的故事。
大家知道,溥儀和婉容都是生於1906年,兩人5歲的時候清朝就滅亡了。而在清朝滅亡之後,學英語一度成為了清朝遺留的貴族們流行的時尚。溥儀的英文老師莊士敦估計許多人都是知道的,而其實婉容在當時也有兩位自己專屬的英文老師,即伊莎貝·英格朗(Isabel Ingram)和米莉亞姆·英格朗(Miriam Ingram)姐妹。看到這可能有些朋友就想起來了,咱們剛才說過,伊莎貝(爾)(Isabel)這個名字,其實也是伊莉莎白的一個變體。但婉容叫伊莉莎白還不是因為這個英文老師。
根據流行的說法,因為婉容和溥儀都會英文,而且在婚後前兩年感情還比較好,所以婉容在這兩年裡曾經每天都給溥儀用英文寫便箋,而她當時的署名就是伊莉莎白(Elizabeth)。而她叫伊莉莎白據說是因為溥儀當時先給自己取了個英文名:他比較喜歡英王亨利八世,所以就給自己取了亨利(Henry)這個英文名。而婉容為了配得上她,就按照前文提到的伊莉莎白一世的名字,給自己取了伊莉莎白的英文名。
1924年,美國《時代》雜誌曾經發表過一篇名為《民主黨人亨利》(Henry The Democrat)的文章,其中的「亨利」就是指溥儀。而在文中還提到說溥儀有一位漂亮的妃子,名叫伊莉莎白,那就是指婉容。所以婉容的這個英文名字可以說是實實在在地在英語世界使用過的。而且婉容當時還不光是在使用英文時用這個名字,有時還會用這個名字的中文譯文。不過當時她自己將這個名字翻譯成了「衣裡薩伯」,說起來婉容的這個譯名從音譯角度其實比「伊莉莎白」還更準確一些。
所以總體來說,「伊莉莎白」這個名字的起源其實並不算特殊,但這個名字相對比較長的拼寫使其在英語裡有了莊重的感覺,同時也使其變體眾多,從而使它成為了一個受歡迎的名字。而它在中國吸引到的關注部分原因則跟「伊莉莎白」這個譯名鮮明的時代特徵有關,所以在很多時候它顯得與眾不同,但這其實倒是有點誤會的意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