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墨記取的時代風景——畫家莫建文作品賞析

2020-12-26 中華網

【藝術簡介】

莫建文,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1982年本科畢業於廣西藝術學院,留校任教;1988年結業於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第二工作室;1993年調離廣西藝術學院到深圳市寶安區文化館曾任創作部主任、深圳市寶安區美術家協會主席、寶安畫院院長等職。

多次舉辦個展。作品多次獲獎並多次發表於藝術類核心刊物。出版有《莫建文畫集》(嶺南美術出版社)、《莫建文人物畫清賞》《莫建文山水畫清賞》(香港新時代出版社)、《莫建文中國畫清賞》(香港心源美術出版社)、《莫建文·圖像記錄》(江西美術出版社)。

主要展覽

1995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莫建文國畫展》。

1996年,在深圳博物館舉辦《莫建文畫展》。

1997年,作品《山路》入選中國美協主辦的《首屆中國畫邀請展》。

1997年,人物寫生三件作品入選由中國美協主辦的全國《第十二屆新人新作展》。

2014年《消防兵速寫》(人物畫)入選第十二屆全國美術作品展。

獲獎作品

2002年9月,工筆人物畫《春》獲深圳市美術作品「金獎」,同年獲廣東省大地彩虹美術作品「金獎」。

2003年11月,山水畫《苗山秋色》四屏獲深圳市第六屆鵬城金秋美術展評選「金獎」。

2004年12月,工筆人物畫《春》獲第12屆中國人口文化獎「銅獎」。

2007年,水墨人物《歲月》獲深圳市第八屆鵬城金秋美術展「金獎」。

2009年,水墨人物《消防兵速寫》獲廣東省第九屆美術作品「金獎」。

《山鄉》180cm×97cm

澄懷觀道 臥以遊之 只問耕耘 不問收穫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去一位熟識的裱工處取畫,看到不少尚未從板子上取下的山水畫、人物畫,問裱工是誰的大作,答為一位青年畫家送來將要辦展的畫,我走近看落款上的題名是:莫建文。所以,我是先識莫建文的畫,而後才識其人的。

板子上的那些畫令我注目,那儲藏在畫家山水、人物作品裡的色彩和線條,蘊藏在筆情墨趣中多有某種[獨白]之訴,是畫家本人[獨坐畫齋]面對面的情景交流。眼前尚未裝框的那些畫既無華麗渲染,更無矯揉造作,看得出作者是一位力避塵囂,蓄意追尋自己心中的純淨與安詳。尤其是莫君的山水,使我聯想到蘇東坡的兩句禪詩:[溪聲便是廣長古,山色豈非清淨身]。記得曾在某個刊物上見過莫君早年的一幅取名《落照歸鈴》的山水畫,其蓊鬱繁密、層巒疊翠的藝術效果,很有山水大家黃秋原的味道。

《淺降山水》紙本水墨 68cm×136cm 2015年

一九九五年又在中國美術館看到了莫君的畫,同時又象與之晤談。在與莫建文短短的接觸中,我又深一層的獲知其作品中流露出的某種質樸,這才是莫君的藝術追求所在。沒有一絲譁眾取寵,也不媚俗,很似貝多芬田園交響樂中娓娓傾訴對大自然摯愛之深情,亦可窺出畫家確是在追求靈魂中高格調的藝術效果。

《江流天地外》紙本水墨 20cm×66cm 2011年

世界著名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先生有兩句座右銘:[只問耕耘,不問收穫]。莫建文正是這樣一位在藝術上年復一年、孜孜以求的默默耕耘者。他不擅談吐,卻是那樣執著的尋找自己個人的精神意象。不辭寂途寞境,苦苦覓尋藝術創造的真諦。

莫君現居深圳鬧市,拒畫商制約,遐想自樂,心曠神怡,因此他的作品為觀者提供了靜靜欣賞的意境,而入於成熟的高雅之格。

《山野隱茅茨》68cm×136cm

須知莫建文原是鄉土氣息濃濃的廣西少數民族地區人,自糼生長於山間、綠坡、翠竹、芳樹、靈石、田疇間。潑墨寫意,亦似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小溪流淌,山村密布。看多了莫君畫中那充滿鄕土氣息的深情,可謂見其畫即見其人,一言以蔽之:[樸茂真摯,具有靈秀]。

《池塘蛙聲人靜》46cm×69cm

莫建文的筆墨來自傳統,對黃賓虹老人的藝術進行過深入研究,然其能繼承傳統而不泥古。墨潤筆酣,又完全是現代人的筆墨,於沉著痛快中隱含抒情,精耕細作,他那密密層層的筆觸織出了一幅幅的佳作。天道酬勤,他獲得了應得的豐收。

莫建文八十年代畢業於廣西藝術學院,留校執教了十年,兢兢業業。一九八七年北上入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研修深造,得京地著名高師親授,藝術更臻成熟。後由廣西遷居深圳,現為深圳專業畫家,為新興的現代化城市的飛速發展獻上一片濃濃的筆墨之情。

——王乃壯

清華大學教授

《看青山綠水》紙本水墨 136cm×68cm 2015年

對話莫建文︱橫塗豎抹興獨濃 意氣淋漓碧落中

曹新剛(以下簡稱曹):從您的藝術經歷來看,您曾在高校任教十多年,又曾在中央美術院進修,這段時間對您藝術風格或圖式的形成影響應是深遠的。對待傳統中國畫的學習,您一定有深刻的體會,那麼從您自身學習藝術的經歷來講,您怎樣看待中國畫的繼承與創新?

《太行山寫生》紙本水墨 46cm×68cm 2012年

莫建文(以下簡稱莫):在入大學前,我進行過大量的素描寫生、速寫訓練。四年本科在校學習,前兩年素描包括速寫、色彩(主要以水粉、水彩寫生)的寫生訓練,後兩年中國畫專業學習,學習傳統繪畫技法及寫生、創作訓練。留校任教十多年,根據教學需要,又對傳統繪畫進行了系統的學習、研究,從白描到重彩、寫意、人物或山水、花鳥,都曾有過深入學習與研究,臨摹過《八十七神仙卷》、《遊春圖》、《簪花仕女圖》以及永樂宮壁畫、明清人物肖像、水滸葉子、任伯年白描人物等,對當代人物畫大家如葉淺予、黃胄、王子武、姚有多、周思聰等人作品中獲益不淺。南宋四家劉、李、馬、夏和清初四王、四僧、龔賢以及現代的黃賓虹等人的山水畫都曾有過深入學習、研究。這些對我後來的風格圖式的形成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中國畫的繼承與創新,我認為藝術是艱苦的創造性勞動,通過對傳統的深入學習、研究與探索,通過紮實的繪畫基本功的訓練,腳踏實地遵循傳統——生活——創造三者的結合,缺一不可。

《秋山行旅圖》136cm×68cm

曹:當代的美術教育已經改變了傳統的中國畫學習方法,這使得中國畫的傳承脈絡容易中斷。傳統繪畫的學習歷來是「師徒傳授」,而這也是經過歷史檢驗的最有效的傳統文化的學習方法。您認為這種學習方式可以進入到當下的美術教學特別是國畫教學中來嗎?

《林泉高致》紙本水墨 136cm×68cm 2015年

莫:師徒傳授方式在過去是受歷史條件所限制造成的,進入到某門派學習,亦步亦趨,學得很像。父傳子、子傳孫,路窄單一,缺乏創造與個性。作為工藝、匠人學手藝最適合。當今的美術教學,特別是中國畫的教學,吸收了西方美術學科的教學經驗、教學體系,結合國畫傳統的教學模式,顯得豐富多樣,路寬面廣,各階段都有不同風格及形成風格都有很大影響。但這種教學方式也有弊端,最主要的體現在不能因材施教。藝術創作是要張揚個性的,是不可重複的,一個年級有幾十個學生,所學的課程完全一樣,教師的教學重點也一樣,很難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對其進行創作方向的引導和技法的訓練。

目前在美術院校,導師帶研究生還延用著類似「師徒傳授」的教學方式,然而考研要過外語關,能畫得好的在外語上不行,過得外語關的在繪畫上不一定優秀。所以這種教學成功與否,本人不敢苟同。

《春風吹綠苗寨》紙本水墨 136cm×68cm 2010年

曹:特別是近年來,由於美術生的擴招,打破了原來比較融合的、協恰的教學氛圍,而在這種教學資源緊張的背景下,中國畫的教學從某種角度來講無疑是一種濫觴,您在大學任教十年,對此應該也頗有體會。

《柳溪》紙本水墨 68cm×46cm

莫:目前美術院校不斷擴招,與我在大學任教期間(1982~1993年)相比,不知要高出多少倍,生源多而複雜,水平高低相差甚遠。這導致了師資力量嚴重不足,教學條件、配套設施跟不上,教學質量不斷下降,許多畢業生找不到工作便是例子,甚至於改行做其他工作,造成人才浪費,誤人子弟。這種擴招只能算是一般的普及教育而已,應該由職高或技校來完成,而不應該蔓延到高等教學領域。這是美術教育上的一個誤區,值得深思。

《數峰無語在斜陽》紙本水墨 136cm×68cm 2008年

曹:您的作品既是傳統的,又富有現代味,特別是您的山水畫作品,「橫塗豎抹興獨濃,意氣淋漓碧落中」。傳統山水畫不僅講究筆中蘊墨,墨裡有筆,筆墨相生,而且重視筆墨的繼承精神,正所謂筆筆有家數,筆筆有來路。您怎樣看待筆墨的繼承與創新問題?

《臥作名山遊煙雲》紙本水墨 70cm×55cm 2011年

莫:所謂創新是與舊的、傳統的相比較而言。學習中國繪畫,首先得向傳統學習,中國傳統繪畫幾千年來通過前人的不斷努力,創造、實踐,發展了中國繪畫理論、技法,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經過長期的學習、研究,眼觀心想、手摹、吸收消化,日積月累,才能掌握了優秀的民族傳統繪畫的精髓。中國畫創作的創新是在傳統的基礎上創新,厚積才能薄發,創新自然水到渠成。

《秋意圖》紙本水墨 69cm×46cm 2013年

曹:剛才談到筆墨是中國畫的靈魂,高水平的畫家應該重視筆墨語言的錘鍊,您的作品是比較重視和擅長用墨的,墨色變化豐富。但問題是,在當今我們已經失去古代人筆墨功夫的背景下如何去談筆墨高層次的發展與創新?

莫:學習傳統不能沒有選擇地照搬,古人作畫一勾一勒過於講究書法用筆,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繪畫本身的豐富性。徐悲鴻先生曾提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畫可採入者融之」的藝術主張。

「筆墨當隨時代」,當今的中國畫壇由於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吸收了外來藝術和其他畫種的一些有益的東西,加強了畫面的視覺效果,通過長期探索、實踐,推動了中國畫的向前發展。今天的中國畫家們筆墨功夫不如前人,其主要原因是基礎打得不好。前面提到的教育體制、教育形式以及浮躁的社會環境導致了很多人無法靜下心來打基礎。學習中國畫,基本功很重要,這些功夫是不能省的。我主張用揚棄的態度對待傳統,而打好堅實的基本功作為學習中國畫的一個重要環節,是需要保留和發揚的。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畫應該有所變化,但是前提是要在「中國畫」的基礎上去變。沒有紮實的中國畫基礎,甚至還沒弄懂什麼叫「中國畫」,拿什麼去變?又能變出什麼來呢?

《漁舟唱晚》34cm×138cm

曹:詩、書、畫、印是中國畫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從您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您好像對中國畫中的題跋特別有意趣,即便是在素描、寫生作品中也有您的片言滴語,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真是別有一番風味。

莫:中國畫從某種意義上講,畫的是中國的文化。中國古代的文人畫家修養全面,一幅畫上往往題詩、寫字、蓋印,這種繪畫詩文的有機結合,既是畫面的補空,也可作為抒發為畫者的吟唱筆墨之情,在繪畫中的安章遣句,讀來啟人心智,引發聯想,妙不可言,這是優秀的中國傳統繪畫,在畫上題跋由唐王維首創,代有傳承。具有悠久歷史和優良傳統的中國繪畫題跋之加似不可或缺的,先輩畫家積累的這個經驗很值得借鑑發揚。只有詩書畫印、相得益彰,才是完美的中國畫作品。另外,書法也是學習中國畫的一項重要的基本功,學習書法對掌握中國畫的用筆用墨也是不可或缺。

《秋水無聲》53cm×176cm

曹:20世紀社會的變革,對中國書畫產生了極大的衝擊與影響,對中國畫的新認識、中國畫未來發展的思考和爭論也一直不斷,從某種角度來講,這種衝擊與影響的一個表現就是使得中國畫語言本體得到了極大的解放,許多畫家從「筆墨相生」的局限中脫離出來,創作出現代感極強的新水墨作品。您如何看待當下中國畫壇中的「城市水墨」、「實驗水墨」、「現代水墨」?您認為他們是對中國畫創新的探索還是背離傳統的毫無意義的遊戲?

莫:中國的改革開放打開了一扇通向西方的大門,各種外來文化藝術紛至沓來,真是目不暇接。人們就像一塊海綿,不管是濁泥汙水,盡情吸納,對傳統繪畫的繼承與學習產生了懷疑甚至於持否定態度,這無疑對中國傳統繪畫產生了極大的衝擊與影響。同時無可否認,這種外來的藝術形式對豐富中國傳統繪畫語言有了借鑑吸收的可能。「城市水墨」、「實驗水墨」、「現代水墨」就是受這種外來因素衝擊影響下試圖想改變中國傳統繪畫的面貌的一種探索嘗試而已。路總得要有人走,是否走到目的地,就看方向是否正確。

《山中一日賽神仙》68cm×138cm

曹:其實您的作品中也是極富現代味的,從山水、人物形體構造,到筆墨的運用,都體現了這一點,您怎麼看待自己作品中的現代味?

莫:我們每個人都是受其所處的時代背景環境的影響,內心的感受是不一樣的,都會留下各自時代的烙印。

要創作富有時代特點的作品,就要熱愛生活、深入生活、面對自然、面對我們身邊的人和事,要善於觀察生活,捕捉生活的種形式,整體氣氛構成。培養敏感、敏銳的頭腦,形成自己的思維。

中國的繪畫重在寫意傳神,面對人、物、自然,要用心去感受,作畫時摒棄自然的客觀的直接影響。要主觀、意象,有時甚至是隨心所欲。要達到這種境界需要有很強的寫實能力以及對傳統筆墨的深刻理解、領悟。

《山無俗路人稀少》150cm×84cm

曹:筆墨語言本體的解放,確實帶給我們一場規模盛大的視覺饕餮。當下中國畫創作也正處在一片繁盛之中,各種大展層出不窮,畫冊、畫集汗牛充棟,「大師」滿天飛,書畫市場也紅火興盛,這一切使得所謂「繁盛」的中國畫壇也暴露出很多問題,特別是畫家們那種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態,像這樣的畫家在我們身邊的有很多,畫家們見面之後更多的話題是圍繞自己的作品價格的高低,您怎樣看待這種現象?請您談談當下的中國畫創作的問題。

莫:經濟的發展,使人們的生活逐步富裕起來,物質生活得到了滿足,生活質量逐步提高,人們精神上的需求也越來越高,有玩古董的,有收藏字畫的,一些公司老闆、富商也開始轉行做起了書畫生意、收藏等。書畫市場空前興旺,許多畫家的作品開始走向市場,往日那種平靜的情緒受到衝擊、振動。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態有所難免。在這種大變革的時代,原有的生活秩序被打亂,許多畫家靠賣畫度日;專業畫家又期盼著職稱的評審後所帶來的工資收入及連帶利益,各種展覽、評獎、抄作,爭先恐後,無非是想自己的作品能賣個好價,這與其他商品也是一個樣,中國那麼多人畫畫,人人都要成為藝術家是不可能的,當然藝術家的作品也歡迎走向市場,只是希望能拿出真正代表畫家自己風格的、高水平的藝術品,這樣對整個藝術品市場的繁榮才能真正起到推動的作用,促進中國畫的創作、發展、繼承與創新。

《溪山晨曦》69cm×46cm

曹:誠如我們剛才所談,浮躁的、急功近利的心態是當下中國畫創作的一大弊端,也是影響畫家出好作品的最不利的因素。只有以一個虛靜的心胸才能創造出優秀的作品。中國畫創作講究「澄懷觀道」,必須要有一個超越名利的心胸,莊子稱其為「心齋」,您的作品也能反映出這樣一種意境和美學追求。

莫:「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渴望的是自然純淨的原始面目,嚮往的是無塵無埃的脫俗離眾境界,對自然是親近和相傾的吸引態度,要身處鬧市,心向林泉,忘卻世間人事憂煩,在自然面前滌洗俗念塵想。

「澄懷觀道,臥以遊之」,只有這樣一顆虛靜的心胸才能造化吐露於筆端,恍惚變幻象其物宜,足以啟人之高志,發人之浩氣。作品要達到這種境界賴於博學多識的修養,融會貫通「至於千變萬化、像四時之景物、風雲氣候、悉資筆墨,而窮極妙者,若非博學廣識,焉得精通妙用歟。」

《泉聲》69cm×46cm

曹:談了這麼多,您能不能從自身藝術學習的角度,結合當下的藝術創作,對我們現在中國畫的學習做些提示?您有什麼期望和要求?

莫:學習中國畫,急功近利不會有好作品,淺嘗輒止也不會有作為,腳踏實地、勇於探索、勇於實踐,師自然、師造化。中國歷代畫家共同創造的藝術表現形式——中國水墨畫形成了鮮明的民族藝術風格,幾千年積累的豐富經驗浩如煙海、博大精深,那種天人合一的哲學觀、美學觀是一部讀不完的教科書,其獨特的民族性,在世界藝林中可謂獨樹一幟,這是我們民族極其可貴的文化遺產,如何看待傳統,如何繼承與創新,這是我們無法迴避的大問題。

筆墨不等於零!勿庸置疑,那些想否定傳統筆墨,與傳統斷絕聯繫的所謂創新不求基本功之鍾煉、標新立異、不思務實、譁眾取寵,真可謂是走向了窮途末路。對於中國畫來說,離開了筆墨,就失去了中國畫的根本。要繼承傳統、學習傳統,就要深扎進傳統這塊泥土裡去,根深才能葉茂。

責任編輯:kj005

文章投訴熱線:156 0057 2229 投訴郵箱:29132 36@qq.com

相關焦點

  • 丹青異彩——當代畫家張民生作品賞析
    煙嵐松風存古意 灑脫飄逸走筆端  ——記著名山水畫家張民生  中國山水畫歷來為文人所重,從實景的描摹走向心境的傳達,從寫實主義走向自然主義形式等。其中那人與自然融洽和諧的悠遠閒適境界,是其他畫種難以比擬的。更主要的是山水畫對中國人來說,頤養人格和抒發情致,創作或欣賞中國山水畫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 藝術人物:著名畫家阮勇作品賞析
    但他的上山下鄉不同於一般的寫生,除了大批的現場寫生作品之外,每到一處,他還會記錄下大量的寫生札記,這些文字就是他關照自然、感悟生活的載體,它們不僅記錄了他由物象—意象—形象由形及道的思考過程,也加深了他對「度物象而取其真」「於造化心源間得」的理解。在寫生中,他不為物象之表所束縛,時常提醒自己「不要為自然華美的外表所迷惑,而要找到其生命力的本質所在,體現當今時代的筆墨精神」。
  • 塞尚大為尊敬畫家Camille Pissarro簡歷和作品賞析
    畢沙羅是一位個性堅強,重視友情的印象派畫家,他也喜好寫生,畫了相當多的風景畫,他的後期作品是印象派中點彩畫派的佳作,此外,畢沙羅的人像畫也有他特殊的風格。畢沙羅自幼便對藝術表現出濃厚興趣,但直至二十五歲才有機會到巴黎接觸藝術界。他在巴黎結識了畫家柯羅,後來又在私人畫室認識了莫奈、塞尚、巴齊耶、雷諾瓦和西斯萊。他早期所繪畫的巴黎風景,在1864-1870 年間均入選官方畫展。
  • 國畫錦雞圖賞析,畫家丁珂作品
    原標題:國畫錦雞圖賞析,畫家丁珂作品雞是花鳥畫作品中的常客,是人們最喜愛的家禽,我國關於雞的文化有很深厚的淵源。西漢初期,韓嬰在《韓詩外傳》中謂雞有「五德」:「君獨不見夫雞乎?
  • 藝術人物:著名畫家徐銘作品賞析
    有幾千幅作品為海內外各大博物館、個人團體收藏。論文在《中國畫》、《三湘都市報》及《中國百名畫家論文集》刊載。作品在《美術》、《國畫家》、臺灣《雄獅美術》及湖南日報、光明日報等權威學術刊物多次介紹,傳略入編《二十一世紀中國專家人才庫》、《中國美術家大辭典》、《中國美術家協會全集》等,中央電視臺、湖南衛視專訪。
  • 當代實力派畫家王燁作品賞析
    其風格宛如行雲流水、風神飄逸,仔細揣摩之下,頗有漢魏之風,姿態精奇,精神活勃。該畫位置經營十分考究,密密麻麻的梅樹在畫面二分之一以下,兩三枝梅花挑高而出,似乎要託住那初升銀盤,疏密有致,意境深遠。《含香》、《荷韻》、《秋實》、《雅趣》這些多表現於山花園蔬中的野逸之趣和簡淡華滋的筆墨意象,表達了王燁內心精神指向在於樸實的、簡淡的生活,在平凡而寧靜的生活中尋覓大自然那和諧之趣,天然之美。
  • 山水有靈 筆墨有韻 山水畫家趙妘琿
    妘琿作品1心中有山,創作的山水畫畫中則有靈,胸中有筆墨,創作的山水畫畫面則有神韻。但是要做到心中有山,胸中有筆墨,不僅是筆耕不輟的練習,更是豐富學識的積澱。妘琿作品2本篇介紹的是畫家妘琿,妘琿是一位繪畫界的新進者,但是她的山水畫不僅秉承了中國古典山水畫的優秀傳統,畫面表現的思想更是將其個人的感悟和當前時代的氣息融入其中。
  • 熱愛盡情揮灑在畫布,俄羅斯女畫家瑪麗娜作品《大地回春》賞析
    一幅優秀的繪畫作品,都充滿了畫家對生活和藝術的熱愛。俄羅斯油畫在世界畫壇上能夠獨樹一幟,全憑層出不窮的優秀畫家們,充滿熱情地揮灑在畫布上,創作出的一幅幅出色的作品。今天,我們來欣賞一下新一代俄羅斯傑出女畫家瑪麗娜的作品——《大地回春》。
  • 用筆墨寫自然之詩情——讀畫家吳木離的山水畫
    用筆墨寫自然之詩情——讀畫家吳木離的山水畫評論:饒佳 (廣州藝博會媒介總監 青年策展人)一方水土養一方文化靈性,一方水土養一方藝術的詩情畫意。畫家吳木離先生的山水作品,就是這方水土養育出來的藝術華章。吳木離作品《春夏秋冬四條屏》64x248cmx4品吳木離先生的作品,一種靜謐的詩意充盈其間。
  • 畫雞的畫家 雞年送吉祥國畫公雞圖賞析
    國畫雞賞析二:2017雞年開門大吉 王一容最新柿子圖《事事如意》 作品出自:易從網 王一容老師這幅作品中,柿子樹下,還畫有象徵著大吉大利的國畫雞,兩種吉祥圖案結合,有著「事事如意,大吉大利」的美好寓意。   國畫雞賞析三:玄關走廊掛畫 實力派畫家石開牡丹公雞圖《富貴吉祥》作品出自:易從網
  • 藝術人物——畫家華國良作品賞析
    藝術人物——畫家華國良作品賞析 2020-05-14 16: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著名畫家張涵作品賞析
    年齡雖小,作品卻很老到。山水畫能做到豐腴不剩肉,清勁不露骨,筆墨功力紮實皴擦點劃分明。現在已經是玉竹堂書畫院最年輕的院士。張涵的父親是省根雕藝術協會會員。自小就接受藝術薰陶,耳濡目染,由此對美術產生濃厚興趣,決心走國畫學習探索之路。後有幸遇到畫家姜玉華老師,在其門下學習山水畫多年,打下堅實基礎。在學習老師的作品風格基礎上,張涵開始發展自己的山水藝術。
  • 元代畫家倪瓚山水樹林繪畫作品賞析
    作品多畫太湖一帶山水,構圖平遠,景物極簡,多作疏林坡岸,淺水遙岑。用筆變中鋒為側鋒,折帶皴畫山石,枯筆幹墨,淡雅松秀,意境荒寒空寂,風格蕭散超逸。墨竹蕭爽清麗。論畫主張抒發主觀感情,認為繪畫應表現作者「胸中逸氣」,不求形似,說「僕之所謂畫者,不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耳」。其繪畫實踐和理論觀點,對明清文人畫家有很大影響,享譽極高,畫史將他與黃公望、吳鎮、王蒙並稱元四家。
  • 畫家推介 ▎ 張英才:筆墨情緣
    攝影出版第七屆全國美展獲獎作品集、《國立北平藝專畫選》、《中國體育美術作品選》,第八屆全國美展獲獎作品集、《中國畫壇百傑》、《榮寶齋藏畫圖錄》等。國畫《香趣圖》獲迎奧運中國畫大展銀獎。2008年參加由中國美協主辦的《古韻流村——全國山水畫寫生展》在中國美術館展出。2008年參加由中國國家畫院主辦的《「水墨本味」當代中國畫名家學術邀請展》。
  • 畫家孫丹丹——筆墨山水與荷花
    畫家孫丹丹的筆墨山水與荷花孫丹丹,生於1969年,山東德州市,善長國畫山水,荷花,畢業於中國書畫函授大學,經常參加書畫展其作品獲獎,現為中國書畫協會會員、北京中山書畫社會員,德州市美協會員。其作品多以寫意山水畫為主,作品現代中國畫氣息很濃,畫家解釋為偏傳統的技法,以表現青山秀水及山勢險峻。孫女士自幼喜愛繪畫,善於觀察與思考,與多位畫家老師切磋以筆會友,近年來勤勉耕耘,筆墨刻苦,在寫生與學習探討中畫工不斷提高,畫風嚴謹。以繪山水、最為擅長,同時也喜愛畫荷花《荷花圖》荷花一直是被喻作"君子之 花"、"聖潔之花"。
  • 藝術賞析記當代著名畫家房全祥老師
    四條屏作品觀房全祥的花鳥畫,筆墨酣暢,墨氣激蕩,神完氣足,有一种放達達觀之美,令人觀之心緒為之一振,豪氣自丹田而生。墨荷、蒼松、秋菊、山花等諸多意象無不融入精神情感,讓人能深深體會到「師造化,得心源」的藝術原則。
  • 滿家山水:畫家滿維起的青綠山水畫作品
    浦君藝術創始人胡桂忠與滿維起合影浦君藝術帶您從滿維起手中取畫如今滿維起的青綠山水在當今畫壇備受矚目因為他不僅在青綠山水領域進行了獨具匠心的探索與創造,還在景致、空間、筆墨與複色等方面構建起了新的視覺表達形式。滿維起的滿家山水以其鮮明的筆墨語言獨步當代畫壇,成為當代新青綠山水畫家的傑出代表。
  • 「藝術中國」———記著名畫家林佩潮
    畫以致用歸根本,工筆寫意法全能——記著名畫家林佩潮創作一幅畫的主旨根本是什麼?是畫以致用。繪畫藝術從起源的那一刻起,就是為「有用」而存在的。當代著名畫家林佩潮先生的傳統繪畫技法嫻熟,造型準確,筆墨精到,法度嚴謹。這是他在長期的繪畫實踐中形成的個人風格和鮮明特點。更重要的是他創作的每一幅畫都是必定能用、可賞、用之為裝飾大美的主題價值,以雅俗共賞為創作坐標,可謂是畫以致用的本位回歸,所以人們會喜歡並且崇拜他的藝術作品,並且願意把他的繪畫作品掛起來,以飾廳堂。
  • 劉海青畫家簡介 手繪山水國畫作品賞析
    原標題:劉海青畫家簡介,手繪山水國畫作品賞析!劉海青老師是當代的國畫山水畫家,是張大千再傳弟子,畫風師承胡若思、李可染兩位大師,是中國當代的水墨山水大家,國家一級美術師,國家畫院理事,中華慈善總會愛心慈善大使,是一位有德有才的國畫民家!
  • 英國印象派風景畫家,阿爾弗雷德·西斯萊,風景油畫作品欣賞
    阿爾弗雷德·西斯萊(1839年10月30日-1899年1月29日),是英國印象派風景畫家,是印象主義畫派創始人之一,住在法國。西斯萊出生於巴黎一個富裕的英國家庭。1862年後與莫奈、雷諾瓦和巴齊耶等畫家交往密切,受其影響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