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曾提到一個性格內向的俄羅斯天才數學家,說是數學家,其實是個年輕的小夥子:「管研究的人去看他,打一個招呼就完了。我給他發院士牌時,他『嗯、嗯、嗯』就完了。他不善於打交道,十幾年幹什麼不知道,之後突然告訴我,把2G到3G突破了,馬上上海進行實驗,我們就證明了,無線電上領先愛立信,然後大規模佔領歐洲,用了4G、5G——我們現在很厲害,與這個小夥子的突破有關……」
這樣的小夥子,在現實生活中被稱為天才。
叔本華在《論天才》中提到,天才有時陷於夢幻似的沉鬱,有時又顯得激烈的興奮。天才的生活是孤獨的,因為天才原本就是極少數,所以不容易遇到知己,和常人相處也顯得格格不入。
正因為格格不入,所以在工作中經常顯得不合群,不愛和人交往。領導在提名晉升名單時,往往會把他們忽略,但這並不代表他們能力差。
也就是說,無法晉升並不是能力差的代名詞。
我們來分析一下晉升的條件。
1、你是哪種人才?
我之前在自己的一篇文章中提到,在《邵恆頭條》裡,邵恆老師和我們分享了一個有趣的分析:
英國有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家,叫Raymond Cattell。在70年代的時候,他提出過一個關於智力的理論,主張把智力分為兩種類型:一種叫做流體智力,指的是一個人分析、推理、解決新問題的能力。一般我們說一個人很聰明很機靈,說的就是這個人的流體智力高。流體智力越高,單兵作戰能力就越強,更適合在一線解決問題。
另外一種智力,叫做晶體智力。這種智力指的是,一個人運用所積累的知識和經驗的能力。
運用知識和經驗幹嘛?當然也是為了解決問題。只是他不需要親自上前線了,他只需要根據知識和經驗,給出一個解決方案,下屬根據他的方案來具體實施。
工作中,被晉升的往往是晶體智力型人才,而流體智力型人才,更適合實際解決問題,那些越老越妖的人才,一般就是流體智力型人才,經常被稱作「大師」。
所以你明白了吧,獨來獨往,只是不被晉升的一個原因,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你的晶體智力不達標,不是晶體智力型人才。
2、性格能左右你的職場生涯,但決定不了你的晉升
我之前工作過的一家公司,部門經理也很內向,不喜歡和人打交道,有時候和人說話還會臉紅。剛開始入職時,部門死氣沉沉,我都來了兩天,都沒怎麼和我說過話,直到我請求他分配工作,他才稍微交代了一些。
但是,每個領導都有他自己的過人之處,只是你沒發現而已。
在後續的共事過程中,我才發現,他的個人能力很強,而且對公司產品整個系統架構把握得非常精準,在軟體調試之前,就已經把框架搭好,並且預防了各種問題的發生。在產品生產過程中,也能把握進度,讓老闆放心。
雖然他性格內向,但是卻很受到公司器重,下屬也沒有誰不服他。
所以你看,不愛和人交往,喜歡獨來獨往,這沒問題;只要你能力夠硬,能做好工作,能解決問題,就夠了。公司請你來也並不是為了活躍公司氣氛,而是給公司創造利潤的。
由此可見,一個人的性格,能左右自己的職業生涯,但決定不了你的晉升。
3、職場中,最重要的是你要達成什麼目標
在職場中,我們要確立一個目標,即在這家公司,你要達成什麼目標?
如果你的目標是當領導,就按照你部門領導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久而久之,你的能力、做事風格、行為處事就越來越像領導,那個時候,你離晉升就不遠了。
相反,如果你只是想在專業上鑽研,就想辦法提升自己的內在能力,少參與無關的社交活動,只注重團隊合作的那一部分,當你滿足1萬小時定律時,你離大師稱號也不遠了。
所以,在職場中,不用刻意逼自己成為不想成為的那種人,我們無法改變環境,但能做回自己。
對此,你怎麼看呢?如果你也是性格孤僻的人,你覺得怎麼做能在職場中晉升
我是一隻程序猿,研發部軟體負責人,副業賺錢能手,專注寫職場,講述職場真實故事。歡迎關注我 ,一起抱團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