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至1945年之間,臺灣被日本帝國殖民統治長達50年,這一段時期又稱為日據時代或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時至今日,觀乎臺灣的社會、文化、生活等各方面,依然有深深的日本殖民印記。部分的臺灣人,對日據時期依然抱有某些程度的懷念,甚至有強烈的日本身份歸屬認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日本在臺灣50年的殖民統治,是非常的成功。那麼,成功的關鍵在哪裡?對於現代社會的國家歸屬感、民族自豪感、身份認同等有沒有借鑑意義?
一,統治機構。臺灣總督府是日據時期的最高統治機關,其首長為臺灣總督。該總督府的組織特色為絕對的中央集權,也就是身為總督府主官的臺灣總督,總攬行政、立法、司法、軍事等大權,形成總督專制的政體。這點,類似港英政府時期,在香港委任的總督類似,全部由宗主國委任,大權獨攬。
二,治理策略。雖然擁有絕對的統治權利,但是日本在臺灣的統治策略,除了在初期採用高壓政策血腥鎮壓反抗人士,後期更傾向於長治久安的策略。這點,不同於對其他殖民地如朝鮮、偽滿洲國等實施的資源掠奪政策,而是著手建設臺灣,將臺灣日化,希望減少與日本本土的差異,也就是說,是抱著永久佔有臺灣的策略,直到完全融入大和民族和日本帝國。也因此,日本在臺灣推行了一些經濟措施和社會治理,其中,最有成效者,則為衛生、治安、農業和工業等幾個方面。這些措施,使得臺灣在日本殖民時期,於政經文化得到某些程度現代化,導致部分的臺灣居民在殖民統治結束後產生某些程度的懷念。此心態不僅普遍留置於老一輩臺人之間,也相當程度地影響了戰後臺灣年輕一代的中華文明認同感。這一點,在香港也有相當程度的相似點。
三,文化洗腦。希特勒說過,要消滅一個民族,首先要瓦解他的文化;要瓦解他的文化,首先要消滅他的語言載體。為了更好的把臺灣同化於日本,日本人鋪設了一層從西方經過日本,移植到所謂的現代文明,大力推廣日文和日語,極力壓制中文使用。開辦的學校要學日文,就連婚喪嫁娶、日常生活習慣也要按日本傳統。臺灣的文化發展,就是經由這一途徑,在文學、藝術、和音樂等各方面,都直接引進日本的傳統文化和間接引進西方的現代文化。無可諱言,臺灣經歷長時間的日本統治,文化的同化,社會文明有了顯著的提升,也因此至今臺灣受日本文化影響依然極深,「媚日」、「哈日」,更是臺灣社會的主流。香港,被英國殖民統治時間更長,因此,留在香港人身上的西方文化烙印絕對不亞於臺灣人。
四,種族同化。日本鼓勵日本人與臺灣居民通婚,目的就是要讓臺灣島從基因上得到根本的改造,把臺灣人都變成日本人的後代。比如,臺灣前領導人李登輝身份一直成謎,懷疑他就是地地道道的日本人。也因此,當前在臺灣島上,真正屬於中華民族的身份能佔到幾成,也是未知數。他們的還制定了所謂「皇民化」政策,規定了全家人都說日語,且供奉日本神社的家庭會成為皇民,其地位以及待遇會比普通的臺灣人高。太平洋戰爭時期,日本糧食不足,實行配給制度,在臺灣的日本人民,獲得的一份配糧,臺灣同胞能獲得的大概只有一半的數量,皇民化的日本人,可以得到日本人和臺灣人中間的一半:這一糧食供應的差別,當然也使得許多臺灣人,願意成為皇民,至少可以吃得飽一點。為了表現他們是「皇民」,他們往往比真正的日本人還要更日本。這些皇民在接受了日本的教育之後,多半會成為教師、醫生、律師步入上層社會。他們接受自日本傳輸而來的西方的音樂與藝術的薰陶,價值觀等與其父輩相差甚遠,甚至影響到了臺灣之後的社會現狀。在這一點上,由於中西方種族的巨大差異,香港並沒有種族基因上的被同化,但黃皮白心,雖然基因還屬於中華民族,但骨子裡已經褪去了中華民族的魂。
五,政治控制。日本治臺,終究還是將臺灣當作殖民地,為的只是同化臺灣居民為日本人,臺灣人民終究只是日本帝國第二等公民。日本的百姓在本土有選舉權,日本卻始終沒有給臺灣人一個「民主的制度」。不僅臺灣的官員都是從外面派進來的,臺灣也沒有真正民間選舉的議會。基層行政單位的一些代表,也並不都是選舉產生,有一大半是由官方指定。有些臺灣的精英分子,是日本籠絡的對象,但日本也並不鼓勵這些進入真正的社會領導階層。臺北帝大,主要是為在臺的日本人而設,臺灣本地的優秀青年,反而必須到內地去就學。臺灣人的職業選擇,最多是律師和醫生;文官、法官、高級技師和管理人員,都是由日本人擔任。港英政府在統治後期逐步採用港人治港的策略,部分當地精英得以進入行政管理等崗位,但部分關鍵崗位還是由英國人把持。即使給了部分港人權利,也是為了給回歸中國後的香港埋雷,增加中央政府的管控難度。
殖民化和去殖民化,看似相互矛盾的一對個體,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其實又是完全一致的進程。比如,要達到去殖民化,完全可以採用殖民化的那一套手段,從統治機構、政治管控、文化傳媒以及種族(或族群)融合等方面反向施加影響,最終達到去殖民化和重新融合的目的,相信經過努力,這些曾經游離的個體,最終會回歸中華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