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殖民臺灣對回歸後的香港的啟示

2021-02-23 可之味

1895年至1945年之間,臺灣被日本帝國殖民統治長達50年,這一段時期又稱為日據時代或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時至今日,觀乎臺灣的社會、文化、生活等各方面,依然有深深的日本殖民印記。部分的臺灣人,對日據時期依然抱有某些程度的懷念,甚至有強烈的日本身份歸屬認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日本在臺灣50年的殖民統治,是非常的成功。那麼,成功的關鍵在哪裡?對於現代社會的國家歸屬感、民族自豪感、身份認同等有沒有借鑑意義?

一,統治機構。臺灣總督府是日據時期的最高統治機關,其首長為臺灣總督。該總督府的組織特色為絕對的中央集權,也就是身為總督府主官的臺灣總督,總攬行政、立法、司法、軍事等大權,形成總督專制的政體。這點,類似港英政府時期,在香港委任的總督類似,全部由宗主國委任,大權獨攬。

二,治理策略。雖然擁有絕對的統治權利,但是日本在臺灣的統治策略,除了在初期採用高壓政策血腥鎮壓反抗人士,後期更傾向於長治久安的策略。這點,不同於對其他殖民地如朝鮮、偽滿洲國等實施的資源掠奪政策,而是著手建設臺灣,將臺灣日化,希望減少與日本本土的差異,也就是說,是抱著永久佔有臺灣的策略,直到完全融入大和民族和日本帝國。也因此,日本在臺灣推行了一些經濟措施和社會治理,其中,最有成效者,則為衛生、治安、農業和工業等幾個方面。這些措施,使得臺灣在日本殖民時期,於政經文化得到某些程度現代化,導致部分的臺灣居民在殖民統治結束後產生某些程度的懷念。此心態不僅普遍留置於老一輩臺人之間,也相當程度地影響了戰後臺灣年輕一代的中華文明認同感。這一點,在香港也有相當程度的相似點。

三,文化洗腦。希特勒說過,要消滅一個民族,首先要瓦解他的文化;要瓦解他的文化,首先要消滅他的語言載體。為了更好的把臺灣同化於日本,日本人鋪設了一層從西方經過日本,移植到所謂的現代文明,大力推廣日文和日語,極力壓制中文使用。開辦的學校要學日文,就連婚喪嫁娶、日常生活習慣也要按日本傳統。臺灣的文化發展,就是經由這一途徑,在文學、藝術、和音樂等各方面,都直接引進日本的傳統文化和間接引進西方的現代文化。無可諱言,臺灣經歷長時間的日本統治,文化的同化,社會文明有了顯著的提升,也因此至今臺灣受日本文化影響依然極深,「媚日」、「哈日」,更是臺灣社會的主流。香港,被英國殖民統治時間更長,因此,留在香港人身上的西方文化烙印絕對不亞於臺灣人。

四,種族同化。日本鼓勵日本人與臺灣居民通婚,目的就是要讓臺灣島從基因上得到根本的改造,把臺灣人都變成日本人的後代。比如,臺灣前領導人李登輝身份一直成謎,懷疑他就是地地道道的日本人。也因此,當前在臺灣島上,真正屬於中華民族的身份能佔到幾成,也是未知數。他們的還制定了所謂「皇民化」政策,規定了全家人都說日語,且供奉日本神社的家庭會成為皇民,其地位以及待遇會比普通的臺灣人高。太平洋戰爭時期,日本糧食不足,實行配給制度,在臺灣的日本人民,獲得的一份配糧,臺灣同胞能獲得的大概只有一半的數量,皇民化的日本人,可以得到日本人和臺灣人中間的一半:這一糧食供應的差別,當然也使得許多臺灣人,願意成為皇民,至少可以吃得飽一點。為了表現他們是「皇民」,他們往往比真正的日本人還要更日本。這些皇民在接受了日本的教育之後,多半會成為教師、醫生、律師步入上層社會。他們接受自日本傳輸而來的西方的音樂與藝術的薰陶,價值觀等與其父輩相差甚遠,甚至影響到了臺灣之後的社會現狀。在這一點上,由於中西方種族的巨大差異,香港並沒有種族基因上的被同化,但黃皮白心,雖然基因還屬於中華民族,但骨子裡已經褪去了中華民族的魂。

五,政治控制。日本治臺,終究還是將臺灣當作殖民地,為的只是同化臺灣居民為日本人,臺灣人民終究只是日本帝國第二等公民。日本的百姓在本土有選舉權,日本卻始終沒有給臺灣人一個「民主的制度」。不僅臺灣的官員都是從外面派進來的,臺灣也沒有真正民間選舉的議會。基層行政單位的一些代表,也並不都是選舉產生,有一大半是由官方指定。有些臺灣的精英分子,是日本籠絡的對象,但日本也並不鼓勵這些進入真正的社會領導階層。臺北帝大,主要是為在臺的日本人而設,臺灣本地的優秀青年,反而必須到內地去就學。臺灣人的職業選擇,最多是律師和醫生;文官、法官、高級技師和管理人員,都是由日本人擔任。港英政府在統治後期逐步採用港人治港的策略,部分當地精英得以進入行政管理等崗位,但部分關鍵崗位還是由英國人把持。即使給了部分港人權利,也是為了給回歸中國後的香港埋雷,增加中央政府的管控難度。

殖民化和去殖民化,看似相互矛盾的一對個體,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其實又是完全一致的進程。比如,要達到去殖民化,完全可以採用殖民化的那一套手段,從統治機構、政治管控、文化傳媒以及種族(或族群)融合等方面反向施加影響,最終達到去殖民化和重新融合的目的,相信經過努力,這些曾經游離的個體,最終會回歸中華大家庭!

相關焦點

  • 日本對臺灣的殖民改造歷程
    如今的臺灣社會皇民當道,以效忠日本、歧視中華血統、打壓中華文化為政治正確,經濟萎靡,綠色文革,社會怪像叢生。很多人會有疑惑不解:雖然被臺灣日本殖民50年,但是後來兩蔣帶著一大批知識分子在臺灣執政40年,戒嚴統治下撥亂反正,即使不奢求今天台灣社會遵循三民主義、彰顯華夏文化,也不至於搞得如今臺灣皇民遍地吧?
  • 50年的殖民統治,日本在臺灣幹了什麼?
    1895年侵略臺灣的日本軍艦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也是臺灣擺脫日本殖民統治回歸祖國60周年。50年的殖民統治,使臺灣人民遭受了比祖國內地更深重的苦難,臺灣人民的抗日鬥爭在中國人民反抗外敵入侵的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了解了這段歷史的真相,那些鼓吹日本殖民統治優越的論調也就不攻自破了。
  • 從《智子之心》看臺灣的後殖民意識
    影視文化再建構後殖民意識當然,臺灣社會後殖民意識的蠢動,除了政治操作所造成的結果之外,影視文化的再建構也是重要的手段之一。其中尤以2008年由臺灣導演魏德聖所拍攝的電影「海角七號」更具代表性。「海角七號」是以臺灣戰後臺、日的愛情故事作為主軸,劇情是藉由日籍教師在被遣返的高砂丸船上寫下的7封情書開展出來,透過把日籍教師和臺籍女生愛情故事的糾結,演繹成臺灣人對日本殖民母國濃得化不開的一股「戀戀風情」,實質是要呈現臺灣後殖民意識的意涵。這部電影由於取得相當高的票房,以及獲得臺灣「金馬獎」的肯定,對臺灣社會意識的影響相當巨大。
  • 從殖民、去殖民到後殖民時代,日式神社在臺灣扮演著什麼角色?
    臺灣為什麼會有日式神社?神社在臺灣的歷史和當代社會中又分別扮演何種角色?本文將逐一進行梳理回答。作為殖民工具的神社1895年,臺灣在清朝甲午戰敗後被割讓給日本,成為日本海外殖民地。為了能夠穩定控制與統治臺灣,國家神道被選做了重要工具,以期通過改變當時臺灣人民的宗教信仰,實施「教化」,最終將臺灣人「同化」為「大和民族」。
  • 香港需要轉型正義,徹底剷除殖民遺留
    對比轉型正義的本來意義,可以看出其在臺灣的推進實施,遭到了政治上的刻意扭曲。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  只轉國民黨1945年統治臺灣以來的不正義,而對於1945年之前日本長達50年殖民統治的更大的不正義,卻刻意迴避,其背後,當然是民進黨的親日情結驅動。
  • 趙稀方 | 後殖民理論在臺灣的演繹
    雖然《東方主義》所批判的是西方,雖然美國對於臺灣的殖民控制一直是鄉土文學以來民族主義的批判焦點,但在「臺灣意識」與「中國意識」決裂後,陳芳明毫不猶豫地將後殖民的矛頭指向了「中國」,在陳芳明看來,對臺灣來說,「光復」以後的國民黨政權是和日本殖民者同類的殖民政權,它以中華民族主義對臺灣進行殖民統治。
  • 日本殖民臺灣 50年,在臺灣都幹了些什麼
    日本殖民臺灣,曾經允許臺胞離臺遷回大陸。當時離去的,都是地方縉紳,可謂社會的領導階層。再加上日本改變臺灣的土地制度,許多墾戶失去了土地,原有的土地使用者一變而為社會的上層。他們及其子孫接受了日本教育,多數是醫生或律師,成為新的社會精英,臺灣的社會結構及文化趨向遂為之丕變。
  • 日本殖民臺灣50年,在臺灣都幹了些什麼?
    日本殖民臺灣,曾經允許臺胞離臺遷回大陸。當時離去的,都是地方縉紳,可謂社會的領導階層。再加上日本改變臺灣的土地制度,許多墾戶失去了土地,原有的土地使用者一變而為社會的上層。他們及其子孫接受了日本教育,多數是醫生或律師,成為新的社會精英,臺灣的社會結構及文化趨向遂為之丕變。
  • 香港回歸後,殖民統治的結束,香港警察的警服出現了哪些變化?
    香港在英國殖民統治時期,在20世紀60年代後期,社會矛盾不斷加劇,犯罪情況也不斷惡化。但同時,香港也是亞洲重要的金融中心,因此,當時的香港政府也大力建設香港的警察隊伍來維護社會的治安。
  • 反抗日本殖民統治 刺殺日本親王的臺灣義士 被包圍後捨生取義
    1894年中日爆發甲午戰爭,戰敗後的清政府被迫於1895年4月17日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也就是從這一刻起直到1945年抗戰勝利,臺灣進入到了黑暗的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儘管清政府將臺灣割讓給了日本,但臺灣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抗爭從未停息。
  • 陳果電影與後殖民香港的文化身份
    後者的拍攝方法往往是,電影開始時的好些細節要等到電影的後半部分才讓觀眾恍然大悟!電視劇集不可能採用這種拍攝方法,反而要保證,即使觀眾錯過了部份情節,亦無礙繼續觀賞。串流平臺的觀眾與電視節目的觀眾無異,提供的服務以電視劇集為主便順理成章。
  • 日本對臺灣的殖民統治,給臺灣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上)
    除非殖民與被殖民雙方來自於同一個民族,比如同為盎格魯-薩克遜人國家的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否則獨立後的殖民地人民在民族認同上與原宗主國都相差甚遠,甚至成為冤家。即使某家列強有幸做到了接近日本改造臺灣的效果的案例,至少也花了150年以上的殖民功夫。
  • 美化殖民?臺灣日本合拍電視劇臺詞稱:「臺灣曾經也是日本」
    「臺灣也曾經是日本啊。」最近,炎亞綸和許光漢參演的臺劇中,這句臺詞引發巨大網絡爭議。不少網友表示,這句臺詞企圖模糊臺灣的歸屬,疑美化日軍殖民臺灣的歷史。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我給大家捋一捋:近期,中國臺灣和日本NHK合拍的《路~臺灣特快~》》上映了。這部劇講述日本新幹線給中國臺灣修鐵路背景下的數個中日男女的愛情故事,卻在內容釋出後因爭議臺詞引發熱議。
  • 【東瀛闔觀】香港回歸20周年慶:日本人與百年香港
    在英國佔據香港三年後的1945年,便有日本船隻漂流至香港,4名「漂流民」來港定居。所謂漂流,其實多是藉口,以遭遇颱風,吹離本土為名,掩蓋船隻沒有合法身份證明的事實。據資料記載,這艘漂流船名為「觀音丸」號,而首個來港的日本人以經營裁縫店為生。自此之後,來港日本開始逐年增加,據日本政府統計,香港的日本移民自19世紀下半葉開始,一直持續增加到20世紀30年代。
  • 臺灣有些人為什麼對日本殖民統治不反感,日本在臺灣留下了什麼?
    國民黨敗退臺灣,隨國民政府遷臺的大陸居民形成了臺灣移民史上最大的單批次移民潮。1895年至1945年對於臺灣來講,是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又稱「日治時代」。日本佔領臺灣以後,臺灣人民進行了英勇的反抗,但是日軍經過5年時間的「平叛」,到了20世紀初,臺灣已不再有武裝行動,大多數臺灣人甚至希望能以議會選舉取得參政的權力。
  • 香港與臺灣被殖民經驗的異同:語言的傳承與認同
    兩個地區都在割讓期間被殖民帝國現代化了,又在新中國復興過程中的不同時間點回歸母國,然而兩者的經歷卻又有很大的不同。首先在人口與土地方面,臺灣夠大到成為日本經濟榨取的殖民地,由米糖輸日可見;而香港夠小,只能是大英帝國經營東亞的貿易站與前進基地。
  • 「去殖民化」不力,「殖民地意識」正在香港和臺灣形成一股分裂勢力
    按照西方司法獨立的體制,司法權應該與行政權、立法權共同組成一個國家的管理體制,司法權不獨立,就意味著一個國家並沒有獨立,香港回歸後其司法權未能隨之回歸,說明香港「高度自治」的治權是不完整的。當年中央政府同意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主要還是為了將來以相同或相似的方式收復臺灣進行一次試驗,樹立一個樣板,如果試驗得好,將來在臺灣也可以採用「一國兩制」的方式。
  • 「被殖民越久越進步」臺灣政界如何看待柯文哲這番話
    在臺灣,政治人物對殖民歷史發表爭議觀點並非首次。此前,臺灣「前總統」李登輝就肯定日本對臺灣五十年的殖民歷史,並表示臺灣與日本是「命運共同體」。不過,日本政府並沒有予以回應。《外交政策》刊發這篇採訪後,臺灣政界、學者和活動人士就對此展開批評。「歐洲殖民者把北美建設成最先進的國家,難道是印第安人的光榮嗎?」臺灣世新大學中文系教授王曉波反問道。
  • 臺灣終於有人看透:沒日本殖民就不能進步?怎麼不說大陸!
    一些鼓吹臺灣獨立的人將其奉為「護國臺灣神」之一。而也有人認為,日本殖民歷史不必美化,但八田不是殖民統治者,只是專業官僚。還有統派人士像新黨新思維中心主任侯漢廷認為,八田與一是殖民官僚幫兇,若有人感謝他,「我只能說,不是壞就是傻」。而資深島內媒體人徐宗懋早在2015年就發表過題為《永遠告別八田與一》的文章。
  • 【冰點時評】「去殖民化」不力,「殖民地意識」正在香港和臺灣形成一股分裂勢力
    按照西方司法獨立的體制,司法權應該與行政權、立法權共同組成一個國家的管理體制,司法權不獨立,就意味著一個國家並沒有獨立,香港回歸後其司法權未能隨之回歸,說明香港「高度自治」的治權是不完整的。當年中央政府同意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主要還是為了將來以相同或相似的方式收復臺灣進行一次試驗,樹立一個樣板,如果試驗得好,將來在臺灣也可以採用「一國兩制」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