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家長都遇到過這種情況,孩子太容易哭,不管大事小事,還沒怎麼說她呢,就開始吧嗒吧嗒掉眼淚,把家長搞得心煩意亂,甚至會大發脾氣,覺得孩子不勇敢堅強,尤其是男孩子,顯得沒有男子氣概。
但我們家長卻似乎沒有真正了解過孩子的想法:孩子為什麼會哭?他自己真的想哭嗎?
我們對此全然不知。其實我們很有可能錯怪了孩子 ,孩子很有可能是屬於「淚失禁體質」。
「淚失禁體質」近期被引起廣泛的討論,是源於最近熱播的一檔選秀綜藝節目《創造營2020》,裡面有個叫張藝凡的小姑娘,長相清純可愛,練習了多年芭蕾舞,舞蹈實力也不容小覷,受到了不少網友的喜愛。但在節目中,當導師多次詢問還有誰沒上臺表演時,張藝凡才顫抖著舉起手,而在導師未出聲之前,小姐姐莫名就哭成了淚人,更是表明自己沒有能力去挑戰別人,也被導師黃子稻訓導了一番。
1淚失禁的原因
01一成長經歷,留守兒童、單親家庭等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往往得到的關愛不夠,需要更多關愛,因此容易展現這種保護策略;
02二是現實壓力太大,通過眼淚釋放壓力,嚴重時可能產生雙相情感障礙;
03三是從心理學角度來講,人的氣質分類中的抑鬱質更接近於「淚失禁體質」,這一類型的人心思細膩、有豐富的想像力、情緒體驗深刻、缺乏安全感、比較悲觀、偏內向、不善交際。
2常用錯誤處理方式
針對這種類型的孩子,不少家長在孩子哭泣時,會採取3種錯誤的處理方式,快看看你中了幾條?
1)、責怪與評判:諸如「這點小事也哭,太懦弱了」的話,使孩子得不到家長的認同和安慰,不敢再在家長身上尋找依靠和支持,損害親子關係;同時,孩子會將「懦弱」之類的負面詞接納到潛意識中,降低自我價值感,缺乏自信。以後也很少會表達出這方面情緒,甚至導致長大後社交困難或自閉。
2)、錯誤轉移:很多家長在孩子遇到挫折時會給他們食物來轉移注意力,這導致孩子成年後會習慣將食物或購物與解除痛苦的情緒聯繫,形成錯誤的壓力應對方式。這也是對孩子情緒的變相壓抑,剝奪了孩子表達情緒的機會。同樣會造成第一種情況的後果。
3)、推卸責任:「都怪同學不好,跟寶貝吵架」這樣的話,會讓孩子養成推卸責任的習慣,導致孩子長大後遇到挫折時,不會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總是推卸給別人。會讓孩子不願面對負面情緒和吸取經驗和教訓。
3 正確做法
在孩子開始哭時,我們要平靜下來自己的情緒,留在孩子身邊傾聽,不打斷他哭泣,他的煩惱會隨著哭泣逐漸消散,哭泣也會隨之停止。原因是:哭泣能癒合創傷。由於你給孩子機會,讓他自己排除受到傷害的感覺,提供他所需的支持,之後他會變得更堅強和自信,癒合孩子受到傷害的感情。
每次都正確處理好孩子的哭泣,讓他能學會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逐步增強自己的自信,建立與周圍人的信任,日後形成良好的社交圈,「淚失禁體質」並不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