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神偷》上映於2010年,是羅啟銳上部作品《天水圍的夜與霧》後的又一力作,本片榮獲第60屆柏林電影節新生代單元水晶熊最佳影片獎,導演羅啟銳也獲得了第29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編劇獎。
演員陣容有任達華、吳君如的強力加盟,影片整體敘事流暢、情節緊湊,同時影片即詳細地刻畫了人物內心經歷,又將感人的親情主題升華,留給人們久久不散的內心波瀾。
一座城、一個普通平凡的家庭、一段不幸的往事,《歲月神偷》的導演羅啟銳向人們發出震耳發聵的靈魂拷問:那些被歲月偷走的究竟是什麼?
影片以孩童時期的羅進二為第一視角,講述了一個家庭在社會邊緣求生存的故事,不斷「逝去」的背後,藏著多少辛酸?逝去的親情、逝去的愛情,影片裡的羅家人最後才明白,曾經的溫暖再也回不來了,原來歲月是最大的小偷。
懷舊時代下,小人物的悲歡離合與奮鬥史
影片一開始,羅進二頭戴魚缸、漫遊街頭的場景意味深長而又詼諧有趣,魚缸外面的畫面從羅進二的主觀視角看是黑白色的一幅城鎮街頭熙熙攘攘的真實圖景;而第三人客觀視角下,是羅進二戴著魚缸幻想自己是太空人的輕鬆、歡快的另一幅場景。
現實與夢幻的空間距離,僅用一個魚缸相隔開來,而此時的背景音樂是「Dancing on the moom」(在月亮上跳舞),聯繫到影片的時代背景,那時正是美國開始探索月球計劃的時候,而羅進二扮演太空人正是側面映射時代背景,突出了登月這件「新事物」在一個窮人家孩童心裡不可磨滅的影響。
另一方面,影片《歲月神偷》是以羅進二的視角展開劇情,羅進二的世界充滿了純真,然而他看待世界的方式也因為一系列變故而數次發生了改變。
開始的羅進二是頑劣、調皮的,而之後隨著芳菲姐的離去、哥哥的逝世,羅進二開始真正了解到成人世界的殘酷,在影片接近尾聲時,他丟掉了常常作為太空頭罩的魚缸,意味著羅進二從幻想走向現實,此時的羅進二已經拋棄了天真,接受生命的洗禮。
從空間位置來看,羅進二一家處於深水埗一條不知名街道的街尾,靠著鞋店的生意生活,事實上僅此二點便已經將「羅家處於社會邊緣」的生存狀態勾勒出來,處於如此艱苦的環境下,他們註定要面臨現實的考驗,他們無法阻擋時代變革,更難以阻擋生老病死的規律,愛情、親情,在近乎一種絕望的無力中,羅進二一家也註定要經歷人生的悲歡離合。
羅進一作為羅進二的哥哥,是第一個嘗到這種滋味的人,他是學校的優等生、父母街坊鄰居眼中前途無量的乖孩子,他有著強烈的自尊心,但在意識到與戀人芳菲的巨大身份差距後,羅進一開始失魂落魄。
他深刻地意識到自己貧寒的出身與芳菲多麼不匹配,直到芳菲不得不移民到美國,羅進一深切地感受到什麼叫做無力,他對於芳菲的離開什麼也做不了。青春時代,窮小子的戀愛總是充滿了無奈。
任達華和吳君如在影片中分別飾演羅進一的爸爸和媽媽,吳君如一向給人的感覺是喜劇影視的常客,但在《歲月神偷》中,吳君如卻扮演了一個窮苦潦倒卻樂觀開朗的羅太太形象,作為羅進一的媽媽,她是影片裡第一個出場的女性人物。
她不僅是家庭苦難的親歷者,更是羅家艱苦歲月裡的精神支柱,得知兒子羅進一得了白血病後,她依舊堅持不懈地奮力生活,這樣以一個堅強的女性形象,不僅是影片對於勞苦大眾「奮鬥」的致敬,更是映射小人物於底層堅韌謀生的可貴精神。
因此,《歲月神偷》同樣是一部反映小人物奮鬥史的勵志影片,試圖將人物的悲歡離合同時代價值構建起來互文關係,藉以此突出小人物身上的閃光點。
無法忽視的溫暖
影片《歲月神偷》,被大量的橘黃色光源籠罩。
這樣暖色調的光源為影片增添上了一種夢幻、不真實的顏色,橘黃色的光線下的羅進二一家充滿了溫暖與明亮,像是風雨中被親情所構築的「烏託邦」,但這樣的烏託邦是否能經歷住風雨的考驗?一切都是未知。
當羅進二一家遭遇變故時,影片又會被冷色調佔據,這似乎又是對冷酷現實的另一層暗示,而當羅家在一場突然奇來的颱風變得支離破碎時,我們幾乎可以確定,此時的冷色為主的光線布置正是對現實的側面勾畫。
這種暖色與冷色的交替,一方面引起人們主觀意識的改變,人們總是對苦難敏感、排斥,而對溫暖懷有嚮往,而另一方面,也深深地升華了影片的主題:那些無法忽視的溫暖,才是我們生命中要倍加珍惜的東西,悲哀的歲月裡,親情永遠是我們的依靠。
這在由任達華所飾演的羅爸爸身上有深刻的體現:
如果說羅媽媽是這個家庭結構中的精神支柱,那麼羅爸爸就是整個家庭中無可替代的頂梁柱,他嚴厲、不苟言笑,是一位傳統父親形象,他一方面承擔了家庭主要的經濟責任,另一方面,他又懷著望子成龍的情結,將所有的精力放在羅進一的教育上,在這樣的壓力和心情下,即使兒子羅進一做的再好,羅爸爸也不會輕易誇獎他。
可當羅進一得了白血病住進了醫院直至去世,羅爸爸後悔不已,他悔恨自己為什麼曾經不給兒子多一分關愛,這時的他已經拋棄了曾經的「傳統父親」與「嚮往自由的兒子」之間的矛盾,他再也見不到兒子充滿活力的身影。
羅爸爸這種心情的改變從影片另一處細節可以看出來,一向緊衣縮食的羅爸爸居然主動給羅進二零錢,讓他去買自己最喜歡的零食,事實上,聯繫影片前部分便知道,少言寡語的羅爸爸很少這麼主動「疼愛」羅進二,而這一次,羅爸爸明白自己虧欠兒子,於是,對於大兒子的愧疚之情轉移到了小兒子羅進二身上,他試圖用這種方式彌補對大兒子缺失的愛。
而此時,命運的變故、親人的離別、純真的逝去,羅爸爸和羅媽媽最後明白,人生無聲無息被歲月偷去的,是風雨中丟失的溫暖。
無法預知的命運——生命是一場「幸」與「不幸」的輪迴,
影片《歲月神偷》並沒有片面地、僅僅反映勞苦底層人們的「不幸」一面,那個時代的人們也有「幸」的一面,正像影片中羅媽媽說的那樣,「難字右邊是個佳,一步難,一步佳」,當影片最後羅進二替代逝世的哥哥成為新的年輕有為的少年,過去的「不幸」終將被今日的「幸」替代,在幻變的生命裡,誰也無法預料下一刻會發生什麼。
同時,從影片形式上看,《歲月神偷》是一部典型的以現實主義題材的影片,而這何嘗不是導演羅啟銳的半自傳故事?影片中的香港本土情懷、街頭陳設、人文景觀,無不是羅啟銳的童年印象,被歲月偷去的,用電影來實現,影片中的羅進二偷走的「夜光杯」現在仍在羅啟銳的家中,那是他最難以忘記的童年時光。而他也曾說過,《歲月神偷》圓了自己的心願,像是把過去的記憶有序地擺進了格子中。
羅進二在影片中數次偷了東西,充當太空頭盔的魚缸、孫悟空銅像、英國國旗,這些東西無疑在那個時代最具「符號意義」的物品,從某種意義上來看,這何嘗不是時代的縮影?儘管羅家處於底層,但時代的進程永遠不會停止,那些特有的時代印記成為歲月中無法磨滅的記憶。
而影片再現那個歲月的時代印記,借羅進二之手「偷」走,這是否又是對《歲月神偷》的主題暗示?我們不得而知,但最後羅進二選擇丟棄這些偷來的東西時,一方面體現羅進二的成長決心,而另一方面卻又引起觀眾對羅家命運的又一次揣測,但「幸」或「不幸」,誰也無法預知。
現實思考:
《歲月神偷》的故事並不複雜,而其中的羅進二一家卻留給人很深的印象,堅強的羅爸爸、精明的羅媽媽、頑皮的羅進二、悲劇的羅進一,處於時代旋渦中的他們各有各的人格色彩,這才是平凡大眾最真實的一面,他們普通但絕不平庸。
他們於艱苦的歲月中尋求夢想,始終懷抱對美好生活的希冀,於時代變革的陣痛下苦盡甘來,擁抱彩虹,逝去的親情、逝去的愛情,他們無力阻擋命運的車輪,但他們還是選擇奮力地抓住一切機遇迎難而上,他們對得起歲月,對得起曾經風雨中丟失的溫暖。
人生是各種不同的變故、循環不已的痛苦和歡樂組成的。那種永遠不變的藍天只存在於心靈中間,向現實的人生去要求未免是奢望——-薩迪
無力改變過去,那便掌握現在,與其沉湎對過往歲月的傷逝,不如將曾經的溫暖記憶留在心裡,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人生的意義又是什麼?這些是哲學家思考的事,僅僅抓住現在的一切,不要等到被歲月悄悄偷走才追悔莫及!
來源:電影溫度計
(LK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