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攝影微刊改版
「明星攝影家」亮相
「明星攝影家」微刊由人民攝影報微信平臺和人民攝影報明星 攝影文化研究中心傾力打造。每周一期,逢周六刊發!
「明星攝影家」微刊旨在通過人民攝影報微信平臺,通過作品展示、人物通訊、專家評說等內容,利用新媒體平臺傳播受眾廣、 輻射面大、信息傳遞方便快捷的特點,全面系統地推薦攝影名家新秀。
本期微刊由人民攝影報明星攝影文化研究中心推薦
孔子玉
1918年出生江蘇沛縣,1938年加入中國人產黨,1949年任曲阜縣長,是新中國第一任曲阜縣長。
孔仲起
1934年出生於上海的一個繪畫世家。1955年入學浙江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當代傑出的山水畫大家。
孔昭年
1925年生於山東平陰縣孔集村。1942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和解放戰爭中作戰勇敢、戰績突出,多次受嘉獎。1983年8月任海軍東海艦隊副司令員。1989年離休。
孔憲明
1941年生於曲阜市。現任山東大學附屬齊魯醫院心臟內科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生導師。從醫四十餘年,熱愛臨床醫療工作,工作中認真負責,崇尚醫術乃仁術。
孔祥楷
生於1938年。孔子第七十五代嫡長孫。浙江省政協委員。衢州孔氏南宗家廟管委會主任。
孔祥東
1968年生於上海,當今國際樂壇最優秀、最活躍的中國鋼琴家。
孔祥驊
1941出生, 孔子後裔。專注於中華文化書籍方面的搜集與整理,特別是孔子思想與儒學學說的研究。
孔先鐸
孔子第72代嫡孫,1935年出生於山東臨沂郯城縣,是著名的社會活動家、教育家,還是植物生物學和生物技術專家。曾擔任美國馬裡蘭大學副校長、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
孔柔
1944年畢業於重慶民治新聞專科,《上海文藝》雜誌編輯,《收穫》文學雜誌編輯,編審。1985年曾獲優秀小說百花獎編輯獎。
孔令仁
1924年出生,山東曲阜人。任山東大學歷史系教授、全國政協常委、全國婦聯副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國孔子基金會副會長等職。孔裔近支76代孫,「孔八府」嫡系傳人。
孔範金
1942年出生,教授博士生導師,歷任山東大學中文系主任、文學院院長等職。30餘年來,傾心致力於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著述宏富,成績卓然。
孔德辛
畢業於北京舞蹈學院編導系,現任中國歌劇舞劇院編導,2013年,大型原創舞劇《孔子》總導演。
孔令輝
1975年出生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世界著名桌球運動員,右手橫握球拍弧圈結合快攻打法,有「桌球王子」之稱。2013年正式擔任了中國女子桌球隊的主教練。
孔德懋
1917年出生於曲阜孔府,系孔子第77代嫡孫女。全國唯一一位終身制全國政協委員,現任中國孔子基金會副會長,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理事等職務。
孔垂長
1974年生於臺灣,孔子第79代嫡孫。2009年9月25日,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發布聘書,聘孔德成的孫子孔垂長為孔子第79代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主持臺灣每年的祭孔大典。
曲阜鳥瞰
萬仞宮牆
專家點評千裡眼中的孔子後裔
潘魯生
馬千裡的攝影作品,讓我想起一個古老的部落傳統,當人們奔跑行進得非常快的時候,總要停一停,以免自己的靈魂跟不上失了神。其實這是一種發展的隱喻,當我們的社會以經濟和技術為軸心快速發展的時候,恰恰需要文化思想和精神的跟進。對我們來說,需要延展中華文明內在的精神,延續作為經典的儒家文化的血脈。這種傳承與延續不是虛無的而是具體的,不是宏大的而是日常而且細微的,落實到藝術就是尋找到這一文化血脈在今天的載體,用感性的語言去表現傳遞歷史和民族心靈深處深邃激蕩的精神和智慧。
馬千裡是這樣一位有文化擔當、文化情懷和藝術創造力的攝影家,他把攝影藝術與文化主題相聯繫,將手中相機對準了孔子的後裔,在人像攝影中闡釋和傳遞精神文化的演進變遷與傳承發展。如他所說「景仰孔子,弘揚國學,也許不能忽略所謂漢服運動與讀經活動等,但最終追尋得卻是讓孔子獨特的人性光輝溫暖心靈」。
這種探索和視覺表現有著豐富的意義,既是當下的也是歷史的,既是人生的也是社會的,既是經典的也是大眾的,既是寫實的也充滿了觀念和精神的意味。影像裡呈現了孔子後裔當下的生活狀態,將千百年來先輩的人性光輝落實到今天最具體的人、最現實的生活、最生動的表情、最近距離的溝通,因此在藝術呈現的背後是深層的文化生態和藝術人生的思考,在當下影像的背後勾連著歷史和未來。多重語義交織在一起,不僅給予我們這些當代的中國人以理解和感受的空間,也留給後人和不同文化背景的欣賞者以體驗和解讀的空間。
這樣的影像呈現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一個最具有典型意義的家族、一種影響最悠久深廣的文化、一種最能體現中華歷史和思想特色的傳統通過影像的形式被發掘、記錄、闡釋和表達,其中不僅有藝術的主題,更有思想和文化的深層命題。應該說,孔子後裔的成功卓越或者平凡樸素,從不同層面代表和體現著今天國人的狀態,也是文化生態的體現。所以,馬千裡的創作雖從家族血脈的視角切入,卻實際上超越了家族血脈本身的閾限,使之成為更廣泛的文化圖譜的象徵。從這個意義上說,馬千裡對攝影主題的選擇和駕馭深刻而且精彩,留給藝術批評和文化思考很好的空間和命題。
這樣的攝影藝術創作充滿了人文關懷,不是進行影像技術的實驗或追隨流派風潮,而是用情感擁抱現實,以冷峻清醒的目光捕捉人的形神,觀照人的心靈和境界。所以拍攝六載,馬千裡在世界300萬孔子後裔裡,聚焦在50位最具典型意義的當代人物身上,發現和呈現他們不為物慾冗務所累的豐滿而廣闊的精神空間,凝鍊出「見賢思齊」的創建性主題,由此在攝影藝術本身的美學價值之外,切入道德與人格的實踐層面,而這正是對藝術之美與德性之善的深刻聯繫和創造性闡釋。
優秀攝影藝術作品的創作往往是艱辛的,持續數年的拍攝有不平常的付出。一路走來,馬千裡忽略了正常的用餐睡眠,看淡了以往的所謂名分,花掉了給父母妻兒的積蓄稿酬,熱忱地追蹤古往今來賢德與才華的美好並以藝術的形式加以闡釋和傳播,他說「只有對聖人、賢達懷抱赤誠與敬畏,你的心靈才會平和、平靜,託鏡頭的手才能平穩而不抖顫,人與機器的平衡,豈止是靠技術與技巧,更需要見賢思齊的心境。」其實無論是文化的傳承還是藝術的創新,最終的旨歸還在於境界。
作者自述見賢思齊 孔子後裔拍攝記
馬千裡
不知不覺間、六整年的時光就這樣很快地滑過去了,從創意、策劃到拍攝,對聖哲先師的敬仰讓我幾乎感覺不到時間的流逝。
與孔子後裔的因緣際會始於2009年的一天,我帶著外地的攝影家到孔府採風,獨自一人佇立於後花園附近的後五間展覽室,這裡展出的是孔子後裔中歷代衍聖公的畫像。我腦海裡當時就有了很多的想法:「要是有影像資料保留下來能流傳多少年呢,又聯想起現在依然健在的孔子後裔可都安好?歷經數千年的繁衍生息,聖人後裔如今是怎樣的生存狀態?他們都在做什麼……?一瞬間的起心動念成為我拍攝孔子後裔的最初動機和想法。
此後,我便開始通過網絡,報刊、電視、書籍等收集查閱有關社會知名、優秀的孔子後裔的資料與簡歷。僅僅從書店買回的有關孔子家族史介紹、孔子後裔的人物傳記就有幾十本 。在世界孔子後裔聯誼總會會長孔德墉先生的支持和幫助下,根據其個人成就,職業、年齡、性別等,首先圈定出100多位計劃拍攝的優秀孔子後裔名單。然後我找專家、學者幫助論證這一選題及名單。
一套完整的拍攝方案輪廓初現:即先從年齡大、成就突出的孔子後裔拍起。每準備拍攝一位人物時,我都會認真查閱其人物的背景資料,簡歷,並儘量搜集到其人物的影像資料。預先熟悉人物的形象特徵,找出適合反映其人物特點的表現方式,根據人物的不同制定出詳細拍攝方案。如果條件允許,我對每一位人物都要從工作照、生活照、站姿、坐姿、不同環境背景、標準像共六個環節進行拍攝,力求通過以上不同的拍攝方法和手段表現人物的不同風格和個性,表達出他們的內心世界。
為拍攝這些我心目中的傑出代表的孔子後裔,傾注了我全部的熱情,北上北京、天津,南到浙江、廣州,雲南和天涯海角的海南省,真是到了祖國的最南端。行程 5 萬多公裡,拍攝完成了近百幅優秀的孔子後裔傑出代表的工作照和生活照,並在拍攝過程中和他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在他們那裡,我看到了孔子後裔在繼承和發揚儒家學說,承擔歷史賦予孔子後裔的社會責任,促進和諧社會的發展,在各自行業奮發圖強、為祖國的經濟建設、文化建設貢獻力量,為孔氏家族增添了新的輝煌。
根據孔氏家族2009年第五次《孔子世家譜》調查的資料顯示,據不完全統計,到二十世紀末,全世界孔子後裔已達300萬人。2500多年以來,孔子後裔遍布世界各地,除中國內陸以外,臺灣、香港、韓國、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緬甸、美國等國家和地區數量較多,英國、瑞士、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也有一定數量的孔氏族人。在拍攝過程中,因孔子後裔歷史年代久長,涉及到古今中外,資料收集十分困難,尤其是大陸以外的孔子後裔的資料較難徵集。拍攝難度大,也因時間、經費等問題,未能更多地拍攝和紀錄下海外的優秀孔子後裔的影像,留下了些許的遺憾。
如今,當《見賢思齊——千裡眼中的孔子後裔》專集完成時,我如釋重負,感慨自己終於能將這樣的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題材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