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昔日的日不落帝國,英國曾經擁有許多世界頂級品牌。不過隨著經濟實力的下滑,英國逐漸失去世界工業強國的光環,一大批世界級品牌流落到外國企業手中。羅爾斯羅伊斯曾經是英國工業的象徵,旗下擁有勞斯萊斯,賓利兩大豪華汽車品牌,如今勞斯萊斯被寶馬收購,賓利品牌則被德國大眾獲得。此外著名的捷豹路虎品牌已經淪為印度塔塔集團的附屬品;跑車品牌阿斯頓馬丁同樣被外資收購。從中不難發現,英國汽車工業整體上已經被外資所控制。
除了製造業,英國最大的零售企業Tesco被中國華潤集團收購;著名晶片設計公司ARM成為日本軟銀旗下。因此英國知名品牌的流失,不光發生在傳統產業,在高科技行業同樣如此,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本土品牌不斷流失,說明英國經濟實力在下降,國際競爭力不及國外的競爭對手。不過另一方面,英國的人均GDP卻並沒有因此而減少,甚至要高於法國,日本等西方大國。數據顯示,2018年英國人均GDP為4.3萬美元,而法國為4.15萬美元,日本為3.93萬美元。
英法兩國歷史上曾經是主要競爭對手,兩國的國際地位相仿,都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經濟總量相差無幾。不同的是,英國品牌流失的速度更快,而法國製造保住了本土大部分著名品牌,包括雪鐵龍,雷諾的汽車,施耐德的電氣設備,阿爾斯通的核電汽輪機,空中巴士,達索的飛機製造等。從製造業的角度,法國的實力更強。從歷年的數據來看,1997年以前,法國的人均GDP一直高於英國,不過從那以後,英國基本領先於法國。
英國雖然流失了不少知名品牌,不過在近二十年內卻打造出一個全新品牌-全球金融中心。今天大家都知道倫敦是全球兩大金融中心之一,但是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倫敦最多是一個「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角色,尚不具備挑戰紐約的世界金融中心的資格。近年來英國逐漸淘汰了大部分的工業製造產能,只保留了部分高附加值產業,經濟重心逐漸轉向以金融,保險,諮詢等為主的服務性業。
根據2017年的數據,英國銀行業總資產佔英國GDP的426%,以銀行,保險業為主的服務貿易是英國主要的經濟支柱,服務貿易出口順差佔比超過50%。倫敦還是全球最大的場外外匯交易中心,日均交易額位居第一,遠超美國,新加坡等地。倫敦金屬交易所是全球三大有色金屬期貨交易中心,倫敦的原油及精煉油期貨交易約佔全球的1/2,此外倫敦還擁有歐洲最大的保險市場和最活躍的證券市場。
依靠世界金融中心這塊金字招牌,英國吸引了世界各國的投資者,倫敦也因此成為跨國公司歐洲總部的首選之地。不過隨著英國脫離歐盟,許多金融機構,跨國公司選擇搬遷到歐洲大陸,倫敦的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受到削弱,這塊最具價值的品牌或將逐漸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