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很多人把正熱播的《琉璃》和兩年前的一部熱播劇《香蜜沉沉燼如霜》作比較,不禁想起當時對潤玉一角的心疼,忍不住想把當年寫潤玉的舊文再發一遍。
溫潤如玉的潤玉仙,本是個乖寶寶、好孩子,他循規蹈矩、兄友弟恭。
然而原生家庭破碎、被過度捲入父母恩怨中的他,有著糟糕的童年和抑鬱不得志的成年。
雖然故事的最後,有情人成眷屬、兄弟倆釋前嫌,該得到的、該放下的都各歸各位、各得其所。
但是當看到潤玉孤單的坐在天帝寶座上嗟嘆,鄺露暗暗發誓說「我和魘獸會永遠陪著你」時,一絲悽冷之意仍瀰漫開來,令人莫名心疼。
那麼讓人心疼的潤玉,我們是多想讓一個那麼好的鄺露走進他的心啊。
那麼,潤玉和鄺露最終能否走到一起呢?
我們先從潤玉的原生家庭和成長經歷說起吧!
大龍可怕的童年導致他極其自卑,他認為自己的真身是很醜陋的——其實是對真實的自己不接納不認可。
這種對自己的不接納不認可,最初是來自父母的:父母關係不好,父親缺位,母親把自己無法消化的恨都悉數轉嫁到他身上,割龍角、拔龍鱗,這是生生的要去掉父親在他身上留下的任何一點痕跡。
然而每個孩子的一半都來自父親、另一半來自母親。對父母任何一方的否定,對孩子而言都是在否定他自身,都是在否定他作為一個生命來到這個世界的理由和意義,都是在把一個完整的人生生割裂!這對一個孩子來說太過殘忍和冷酷!是他幼小的心靈所不能承受之重。為了能存活,為了讓自己不那麼痛,他能做的,就只有割裂——將不被養育者接納的那部分變成自己不接納的部分,仿佛這部分東西再與自己無關了,於是自己就是好的了。
所以潤玉不敢以真身見人,明明是多麼尊貴帥氣的一條龍,卻偏偏以為很醜陋,要極力掩飾這一部分。
然而我們每個人都是需要活出真實的自我的,缺失的部分也會不斷尋找可以填補缺口的另一部分。
因此可以說,被接納和肯定,是潤玉一生的課題。
這時,錦覓猝不及防的出現了,他闖進潤玉的世界看見真實的他,並發自內心的讚美和接納了真實的他,就這一點,已足以讓潤玉對她一見鍾情了。
故事最後,潤玉對旭鳳說,如果他能早一步遇到錦覓,結局可能就完全不同了。但是我想說的是,如果當初闖入潤玉世界的人不是錦覓而是鄺露,結局也可能完全不同了。
從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潤玉缺的是被認可、被接納,而這點錦覓可以做到,鄺露還會做的更好。可惜,鄺露還是晚了一步,沒有早錦覓一步來到潤玉跟前。
那麼,他們是否就不可能了?
年幼孩子若經歷與父母的長時間分離,就會產生被拋棄創傷。因此潤玉幼時與生母的別離也必然會讓他有被拋棄創傷。
對於幼兒來講,被拋棄就意味著死亡。這樣的經歷對孩子來說也是極其可怕的。
被虐待的童年經歷加上被拋棄的童年創傷,已遠遠超出一個孩子可以承受的範圍,因此,潤玉的「失憶」應運而生了。
失憶,常常是人們緩解巨大焦慮的有效工具。而「浮夢丹」就是潤玉「心因性失憶」的工具,是保護他活下去的屏障
——有了它,便只有和藹可親的好媽媽(天后給大龍吃浮夢丹那段,眉眼含笑、和藹可親,還是很有慈母的形象的),再沒有打罵虐待自己的壞媽媽了……
為了不被「好媽媽」拋棄,此後儘管天后處處針對他防著他,但他仍然對天后恭順孝敬,極力要做一個符合天后期待的孩子——不爭不搶、清心寡欲、溫潤如玉。
所有過分壓抑自己的乖巧順從,不過是怕被拋棄,不過是想奢求一點溫暖和愛罷了。這也是為什麼現實中那麼多出自極其重男輕女家庭的女孩子,會變成「扶弟魔」,很多多子女的家庭裡最不被父母愛的那個孩子往往會對父母尤其孝順的原因了。
錦覓的出現就像一道光,照進了潤玉如荒漠般渴望愛與溫暖的內心。
如果說對愛的渴望讓他愛上錦覓,那麼怕被拋棄的恐慌就變成了執念讓他緊抓錦覓不願放手。
但有著被拋棄創傷的孩子,容易在成年後的親密關係中重複童年被拋棄的經歷,心理學稱為「強迫性重複」。
潤玉對錦覓的愛而不得、愛得卑微,並最終被所愛之人「拋棄」的經歷,實則正是對他童年經歷的重複。
前面講了大龍的兩大創傷以及他的核心需求,我們可以看出大龍需要的東西,錦覓是滿足了一些,但鄺露似乎是更為合適的人選,因為她能給的比錦覓更多。但是為什麼潤玉就是不喜歡鄺露呢?
我認為,喜不喜歡只是時間問題,到現在,潤玉已經放棄了對錦覓的執念,接下來,他需要做的只是戰勝心中「不配得到」的自卑感
——鄺露有著讓潤玉羨慕的童年,她從小被寵愛著長大,並不缺愛的。而這種天然的豐盛是潤玉從小都不敢奢求和仰望的,因此當鄺露帶著他一直視為天物的「珍寶」真心想靠近他時,一直求而不得的他必然不敢相信這一切可以屬於自己,他也不相信自己值得擁有並配擁有這樣的好運。
另一方面,鄺露的存在也從另一面照見了他的卑微和貧瘠,這也是他不願意面對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當潤玉的安全感越來越強,當他越來越能相信自己配的上這世間好物時,也就是他能夠、他敢於回頭看鄺露一眼的時候。——鄺露一直以來的不拋棄、不放棄和默默陪伴、真心愛慕,正是一劑可以療愈他創傷的良藥。
從這個意義上講,當潤玉能夠嘗試接受鄺露的時候,也就是他能夠走出桎梏,開始自我療愈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