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劉德華已經老了,59歲的他臉龐爬上了皺紋。
如果不是因為他手滑不小心發錯了一張未修過的照片,可能大家還以為他容顏未老。
從他出道以來,到現在他已經紅了40年,還依然人氣不減。
粉絲遍布男女老少各個領域和階層,他的影響力不可謂令人驚嘆。
而他之所以能有如今的影響力,那令人拍案叫絕的歌聲無疑功不可沒。
沙啞的聲線和婉轉動聽的旋律,往往能在演唱會現場引起共鳴。
尤其是80年代的人對他的歌特別鍾情。
只不過這樣一位天王級的歌手,也有自愧不如的人。
能讓他都服輸的歌手,自然是不簡單,按理說現在應該紅過劉德華。
遺憾的是他英年早逝,我們只能在他遺留下來的作品中一窺他的風採。
"如果大海能夠帶走我的哀愁,就像帶走每條河流"
這是張雨生的《大海》,每一個80後對這首歌熟悉無比。
那個令劉德華自愧不如的男人,就是張雨生。
他傳奇般的一生,值得我們回顧。
1966年6月7日晚,在臺灣澎湖縣,下著瓢潑大雨。
張家迎來了一位男嬰,望著窗外的大雨,他仿佛踏雨而來,父親說,就叫他張雨生吧。
似乎歌唱基因是可以遺傳的,因為他的母親就是一位擅歌者。
妹妹張玉仙同樣繼承了母親的嗓音,歌聲婉轉動聽。
"她從小就喜歡唱歌,而且唱的比我好。"
這是後來張雨生對妹妹印象最深的回憶。
但是天有不測風雲,在妹妹15歲時,因為一次溺水事故不幸離世。
張雨生與妹妹的感情一直很好,妹妹的意外離世令他非常的痛苦。
他知道妹妹最大的願望就是將來成為一名歌手。
雖然自己唱歌不如妹妹,但是為了完成妹妹的願望,他決定踏進歌壇。
當時已經上大學的張雨生最拿手的是外語,成為一名外交家是最理智的選擇。
但是為了完成妹妹的願望,他開始自學樂理,吸收不同風格的樂曲。
那段時間的張雨生,生活幾乎被音樂霸佔。
在自己打下了一定的基礎之後,他著手嘗試自己填詞作曲,嘗試成為一名音樂人。
玩過樂隊,參加過比賽,總之成為一名優秀音樂人的道路他都走過。
天賦外加努力,他後來的成功是水到渠成的。
在他22歲的時候,做了一首黑松沙士的廣告曲,叫做《我的未來不是夢》。
"我知道我的未來不是夢,我認真地過每一分鐘"
說起歌名,這句歌詞不自覺的浮現在了我的腦海中。
這就是經典歌曲的厲害所在吧,不管過了多久,它依然深深的印在我們腦海中,隨時可能因為一個場景而喚醒記憶。
即使時代已經發展到現在,我們依然在稱讚這首歌的妙,何況是當時那個年代。
一首《我的未來不是夢》讓張雨生火遍大街小巷。
這一年張雨生開始被大家關注,他也開始發行自己的第一張專輯《天天想你》。
專輯一經推出,熱銷超35萬張,也象徵著他完成了音樂夢。
妹妹從小的願望他終於代替她完成了,我想當時的張雨生,更多的是如釋重負。
樂壇除了是音樂人的天下,裡面還充斥著利益往來。
張雨生天生不喜這些,所以後來當看到自己的商業專輯大賣之後,他並沒有多開心。
他在樂壇,就像是一股清流,與那些為了利益而唱歌的人完全不同。
與如今特立獨行的樸樹有些相似。
兩人都熱愛音樂,卻討厭為了迎合市場而創作。
我想如果張雨生沒有當初的那場車禍,並且現在與樸樹相識的話,兩人一定會成為莫逆之交吧。
張雨生除了創作,當時也喜歡提攜新人。
無意間在酒吧發現了駐唱歌手張惠妹,覺得她是一個可造之材,張雨生便傾力培養她。
張惠妹確實有天賦,張雨生也確實是一位好老師。
在他的培養下,張惠妹一飛沖天,直衝臺灣歌后。
甚至人氣一時停不下直衝的勢頭,衝進了香港樂壇。
兩人不是出生在香港,假如戰場換到香港,我想樂壇一定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如果張雨生和張惠妹聯手衝擊香港樂壇,那整個華語樂壇的格局將會被重新改寫。"
這是劉德華後來對張雨生的評價。
在劉德華心中,張雨生是可以撼動香港樂壇格局的人,他在音樂人心中的地位就不言而喻。
對樂壇來說,張雨生簡直就是不可多得的寶藏。
遺憾的是,31歲的他,卻因為一場意外的車禍,離開了這個世界。
妹妹15歲不幸離世,31歲他又意外去了另一個世界,我想最痛苦的莫過於他的母親。
歷經兩次白髮人送黑髮人,這足以讓一位母親心碎。
所以他的母親才會在後來為他守墓23年。
這個世界就是這樣,人來人往都是過客。
黃粱一夢,過往都會化成一捧黃土,隨風飄散。
所以人世間的痛苦歡樂,坦然接受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