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獎辭:
以音樂為器,以公益為核,成功拓展音樂類節目內涵。
相關文章:
年度節目《夢想星搭檔》——音樂節目更多可能性。
用音樂和明星的感染力傳遞正能量,讓公益成為一種被傳遞和效仿的生活方式,作為央視品牌節目《夢想合唱團》的姊妹篇,由撒貝寧、曾寶儀主持的原創公益音樂節目《夢想星搭檔》於2013年10月25日亮相CCTV-3綜藝頻道,自第五期後首播移至CCTV-1綜合頻道晚間黃金檔,並取得CSM33城平均收視率2.03%的成績。
央視綜合頻道節目部主任、《夢想星搭檔》總製片人許文廣表示,「在當前綜藝節目競爭環境下,央視綜藝節目已經不再擁有絕對優勢,我們需要做的是尋找比較優勢,作為節目核心競爭力的基礎。央視的比較優勢主要體現在公益方面,央視平臺在善款籌集時會吸引廣泛的社會參與。」因此,《夢想星搭檔》在啟動時首先決定放大和提升的是公益氣質,並把公益聚集在一個主題上——「一切為了孩子」,共開啟有關兒童安全、健康、成長、教育、幸福等六個公益項目,最後公益盛典的募集資金達到1.8757億元,創下歷史新高。
怎樣考察公益節目的社會價值?許文廣表示,除了募集款項的數額、給當事人帶來命運的改變,《夢想星搭檔》又增加了一個新的維度,即通過公益故事的選擇和音樂本身的感染力,來喚起人們心裡的善念。為此,在公益當事人的選擇上,《夢想星搭檔》避免單向價值的傳遞,呈現的並非生活中的弱者,或僅僅是需要被幫助的對象,而是強調人物身上所承載的堅強的生命力,是他們面對巨大挫折時非常明亮、陽光的層面,他們的力量會帶給觀眾啟示和收穫。
「力量感」是《夢想星搭檔》強大的節目定位,這種力量感也體現在音樂表現上。為了保證節目音樂的專業性,《夢想星搭檔》專門邀請了臺灣知名音樂製作人江建民擔任音樂總監,同時配備了現場樂隊和伴唱團。知名音樂人宋柯說,「兩個歌手演唱一首歌曲的難度,是一個歌手演唱兩首獨立歌曲的4倍。」節目首創的搭檔方式給觀眾帶來了新的審美體驗,組合對唱可以體現更深的層次,產生更多的經典歌曲,也給節目組帶來了全新的挑戰。
在歷時3個月共計11場的比拼中,先後有二十餘位明星來到《夢想星搭檔》的舞臺,搭檔們經歷了從陌生到默契的過程,「齊豫齊秦」「古巨基李泉」「沙寶亮黃綺珊」「薩頂頂常石磊」等風格不同的「星搭檔」給觀眾帶來獨特觀感,收穫廣泛好評。
在此期間,也有一些搭檔因為音樂理念的差異,曾一度深陷矛盾甚至面臨「散夥」的危機,比如程琳與阿魯阿卓。程琳擅長中低音,阿魯阿卓擅長飆高音,最初她們在合作時有很多障礙,但在跨越了代溝、音域、曲風的差異溝壑後,她們之間又產生了極強的互補效應,給歌曲帶來了全新的生命力。在第7場比賽中,這兩位選手以超高默契演繹搖滾版《山路十八彎》,將新晉實力組合楊宗緯、吉克雋逸全面壓制,挺進冠軍組。許文廣說,這也為節目下一季的搭檔組合提供了啟示,下一季在明星選擇上範圍會更為寬廣。
邀請實力唱將,打造「明星搭檔」模式,堅持自主原創的《夢想星搭檔》邁出的每一步都經歷著艱難的磨合和探索,直至第7期節目開始漸入佳境。自第7期開始,《夢想新搭檔》啟用「全面PK」賽制,並且只能通過抽籤決定對手。在新的規則下,選手競爭的焦點不再是單純的點讚排名而是進化到組合之間的直接對抗,每一組搭檔都必須以生死決戰的態度投入比賽,賽制的升級激發了所有明星的鬥志和創造力,給觀眾帶來了高水準音樂與高強度對抗的雙重享受。
目前《夢想星搭檔》正在形成節目模式的全新寶典,之後會將其運用到新一季的節目當中。在許文廣看來,《夢想星搭檔》最成功的經驗是:通過三季夢想系列的磨合,逐漸找到了公益與綜藝結合的最好表現形式;明星參賽目的不是為了贏得個人榮譽,而是成為公益項目的代言人,既能幫助別人,對自己也是一次心靈的淨化。《夢想星搭檔》每期節目表現公益的部分收視率最高,音樂與故事同樣都能吸引觀眾,這與前兩季《夢想合唱團》有所不同。
《夢想星搭檔》首次實現了音樂版權與商業網站的合作,在各大商業網站的視頻點擊量超過2億,是央視綜藝節目的一個歷史性突破。「這讓我們看到了新媒體的巨大空間,也意識到自己在這方面的不足,下一季我們會強化新媒體的傳播力度。」許文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