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屆香港國際電影節精選多部來自世界各地的修復名片,見證時代變遷。從銀幕罕見的默片犯罪經典、法國新浪潮奠基作到失落多時的伊朗禁片,六位名導突破電影傳統與社會規範,為影史留下歷久彌新的不朽傳奇。
無聲電影時期最重要的法國導演之一,路易斯·菲拉德創造了犯罪電影的輝煌成就。法國高蒙電影公司珍藏的稀世驚悚系列《提明》(1918),延續《方託馬斯智鬥方託 馬斯》(1913-14)、《吸血鬼》(1915)及《陪審員》(1917)糅合懸疑與刺激的方程 式,以十二集系列式的探險盜寶故事反映一戰過後的人道危機,銀幕上難得一見。深受菲拉德影響的奧地利大師弗裡茨·朗,流亡美國後以表現主義融合犯罪題材, 在《你只活一次》(1937)以驚險浪漫襯託社會暴力及人性陰暗,黑色電影風格登 峰造極,更開拓了公路逃亡次類型。
▲《提明》(1918)劇照
▲《你只活一次》(1937)劇照
讓·呂克·戈達爾銳氣十足的首作《精疲力盡》(1960),巧借黑色電影模式革故鼎新,徹底打破固有電影語言,以跳接將現實割裂,獨創影響深遠的風格,為法國新浪潮電影樹立標竿,面世六十周年以全新 4K 修復重現銀幕,仍然令人驚嘆。古巴導演託馬斯·古鐵雷茲·阿萊的顛覆創意一脈相承,在《官僚之死》(1966)借遺孀秘密掘屍以求取養老金的故事,以布紐爾式荒誕對卡斯楚政權辛辣嘲諷。
▲《精疲力盡》(1960)劇照
▲《官僚之死》(1966)劇照
兩位伊朗導演,以帶有諷喻意味的鏡頭折射古今社會面貌。穆罕默德·歷沙·亞斯蘭尼的《風之棋局》(1976)面世旋即被禁,拷貝遺失多年後重見天日,以貴族傾軋沒落的懸疑故事映照伊朗革命前的凋弊,波斯文化之絢麗與頹靡明亮透徹。在《案例一,案例二》(1979)及兩部短片《一個問題的兩種解決方法》(1975)和《教師讚歌》(1977),可窺見已故伊朗大師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虛實交錯的籤名筆觸,從課室操行問題以小見大,引申出伊斯蘭革命的千頭萬緒。
▲《風之棋局》(1976)劇照
▲《案例一,案例二》(1979)劇照
▲《一個問題的兩種解決方法》(1975)劇照
▲《教師讚歌》(1977)劇照
為中國默片拔山扛鼎,乃至為香港新浪潮開天闢地,華語導演一代接一代地為電影發展注入新氣象,在影史上留下了重要印記。第 45 屆香港國際電影節精選十部修復經典,回顧名導劃時代的創新突破。
吳永剛初露鋒芒的經典作《神女》(1934),以現實主義之姿,登上了中國無聲電影的高峰。阮玲玉擁懷流鶯魅惑與母性光輝,一代女神的光環永垂不朽。這十部經典的修復由拿督黃紀達基金會支持,並把上海民樂與交響樂結合在一起進行重新配樂。著名編導桑弧創作出的中國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祝福》(1956),由夏衍操刀改編自魯迅同名小說,以封建社會下飽受壓迫的悲劇人物借題寄寓,折射新中國的意識形態更堪玩味,此為去年上海國際電影節的修復項目。
▲《神女》(1934)劇照
▲《祝福》(1956)劇照
徐克與方育平同以新銳手法卻以迥異風格,開拓了香港電影新浪潮之先河。徐氏的《蝶變》(1979)顛覆傳統類型,將懸疑偵探混入江湖爭逐的腥風血雨,自創武俠電影新門派。方氏的《半邊人》(1983)則以半紀實、半戲劇形式直拍生活,探索草根階層掙扎於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境況,為新浪潮刻下獨特標記,亦為他再度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殊榮。
▲《蝶變》(1979)劇照
▲《半邊人》(1983)劇照
擅於捕捉移民心態的羅卓瑤,在九七前夕交出《浮生》(1996),獲澳洲政府出資拍攝及修復,細膩地刻畫出文化差異與異鄉悲調,與時下的香港微妙對照。前年憑藉《繼園臺七號》名揚威尼斯的楊凡,其唯美風格在《遊園驚夢》(2001)早已光芒四射,在王祖賢、宮澤理惠及吳彥祖的傾情演出下,海派華麗與頹靡令人目眩神迷。
▲《浮生》(1996)劇照
▲《遊園驚夢》(2001)劇照
此外,本屆焦點影人關錦鵬的四部傑作,包括《地下情》(1986)、《胭脂扣》(1987)、《阮玲玉》(導演版)(1992)及《藍宇》(2001),將以全新修復版在香港國際電影節進行全球首映,讓影迷體驗經典的光影魅力。
▲《地下情》(1986)劇照
▲《胭脂扣》(1987)劇照
▲《阮玲玉》(導演版)(1992)劇照
▲《藍宇》(2001)劇照
第45屆香港國際電影節將於 2021年4月1日至12日期間,首度以「線上+線下」混合模式舉行。完整節目將於3月9日公布,門票自3月18日起開始發售,公眾可通過網上(www.hkiff.org.hk)訂票,亦可在各大城市售票網購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