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的《黑冰》,因為三個因素,成為一部熱劇。
第一個原因是高智商、高學歷、高背景的毒梟,成為了主角,這與咱們的主流文化還是有一定的悖逆的;第二個原因是劇中涉及了大量潛規則,某種程度上超越《人民的民義》;第三個原因當然是王志文,一個演起壞人來都那麼紳士,那麼富有智慧,那麼充滿人性化色彩的演員。
不得不說,真正看明白《黑冰》,還是需要一定的閱歷見識的,其中人性的複雜、命運的蒼涼,規則的冷漠,都需要深入進去看,才能獲得更宏觀的認識。
關於規則
第一,在資本原始積累階段,使用一些低級手段,是正常的。
關於資本原始積累,這是公認的,所有的原始積累基本都是帶血的。就像早些年流行的一句話,「誰的第一桶金是乾淨的?」
這句話其實也暴露了一個隱藏的真相:畢竟能夠含著金鑰匙出生的人,是少數。而需要帶血發家的則是大部分普通人。
因為這部分人沒有資源,也即沒有倚仗,因此,要突破資源爭奪的重圍,就必須是殺出一條路來。
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獲得財富渠道的多樣化,越來越多知識密集型產業出現,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實際上,未來獲得財富,更多依賴知識和個人認知的深廣度。也即,相對公平性增加。
第二,規矩在建立的同時,就給違犯規矩的人創造了巨大的利益。
這句話是郭小鵬在志得意滿,即將實現宏願的時候說的,因此,他看到的是違犯規矩的巨大利益。這句話的後半句,應該是違犯規矩的人,最終也將會受到巨大的代價。
規矩,也即規則,它是符合和為保障這一個系統或這一個組織大部分人利益而制定的。因此,違犯規矩獲得的巨大利益,實際上是掠奪了大部分人的利益。
因此,最終,那個違犯規矩的人,一定會被大部分人幹掉。
第三,漏網的魚,肯定要比網住的魚多。
從概率上講,這個話沒有毛病。從實際操作的層面講,這個話更沒毛病。你看,只要那個湖足夠大,你能網住的魚一定比漏掉的魚少。
但是,如果湖大,而那張網也極大,就有可能是另外一回事。
郭小鵬從頭到尾都處於認知的制高點,這些認知促使他認清規則,看透人性,但走的卻是另一個極端。這個極端,在他看來,不過是玩弄規則後帶有嘲弄的快感。
他始終認為,自己是用腦子做事的人,在規則的邊緣遊走,左右逢源,可以說是自我膨脹後的高度自信。
只是,那張網太大,他實際上早已是網中魚。
關於權力
第一,有良弓,有臂力,但是靶子沒選好。
誰如果被人用這句話評價了,說明,這個人的結局一般不怎麼樣,哪怕一開始握著一手好牌。因為,一手好牌也需要打牌人的牌技,才能把那手好牌的威力釋放到最大。
有良弓,有臂力,這是硬體。而選靶子,卻是考驗一個人的眼光、格局,是一個人很難改變的軟體設施。選錯靶子,良弓臂力,也是枉費。選對靶子,那才叫天時地利人和。
郭小鵬在說劉眉的時候,實際也不過是他自己。你看,他說劉眉永遠改不了她的小家子氣,而王靖雯不也說郭小鵬,有地位,有身份,又有文化,為什麼要去做毒梟,這不就是選錯了靶子嗎?
第二,權力的實質是,看你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和控制他人,乃至整個社會的精神生活。
這段關於權力的總結,是跨越了權力的世俗意義的,同時,也揭示了更深層次的權力。
一般意義上,權力被定義為某個掌握一定權力的人。那個人通過決策,通過發布命令,通過制定規則等等,來實踐權力的現實效用。
因此,權力是相對於人而產生的,具有管束、監督、獎懲等現實作用。也因此,權力,實際上是正義、公平象限的。但又由於執行權力的人不同和人性的各種弱點,權力事實上會有各種變體。
郭小鵬所總結的權力,是一種廣泛意義上的權力,不僅是執行有章可循的權力,它更多的還可以是一種影響力,可以在任何組織、任何群體裡發生。比如某一個文化人,他就是用一種意識,一種思想,影響閱讀者,從而形成個體認同。這中間,就有一種凝聚力。
關於人性
郭小鵬說:世界上最不可靠的就是人。
這是由人性的複雜性決定的。聽起來很悲觀。但利益和目的的變化,一定會讓人的初始判斷發生一些變化。
比如,郭小鵬說,「當生存成為頭等大事的時候,人通常是會屈從的。」說的就是,人會因為處境的變化,而發生一定的變化。這種觀點的形成,也與郭小鵬的經歷吻合。
因此,很多人說,你的閱歷,決定了你的大部分認知。這並非沒有道理。就像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都是古來聖賢的慘痛閱歷吧。要不然,怎麼能得出這樣精闢的人性總結呢?
也正因為人不可靠,所以,郭小鵬永遠用利益和規則來做事、謀事,他只相信規則和權力,因此,盡所有可能,讓規則為己所用,用利益驅使人,用權力控制人。
只是,當他在規則和權力的遊戲裡,如魚得水的時候,忘記了規則和權力的另一種屬性:公平與正義。
好吧,《黑冰》之所以黑,是因為人性也有暗黑的時候。
我們從來不畏懼黑暗,因為黎明一定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