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最近宅在家裡看了一部叫做《天空之城》的韓劇,看完這部劇之後,給我最大的感觸是,這部韓劇不僅僅講的是劇情,背後還揭示了一些教育的真理,給許多的父母一個嚴重的警告,那就是"唯成績論"成為了毀掉孩子的根源。
韓劇《天空之城》背後的教育真理
天空之城指的是韓國的一個高端社區,想要入住這社區的人,要麼名校畢業,要麼有家世背景,要麼有能力前途無量。Sky Castle的Sky,是天空,指的是韓國三所最頂尖大學——首爾大學(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高麗大學(Korea University)、延世大學(Yonsei University)。
據說在韓國那些大企業的總裁們,70%是SKY的畢業生,那些職位較好的高端人士大多來自於自身所高校,也就是說進入了這三所高校也就等於開始了成功的人生。而在這部劇中,精英父母對子女的教育都是十分的嚴格,極其擔憂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這部劇從住城堡中一位媽媽1號李明珠的派對開始,她的丈夫是下一任院長的人選之一,是樸英才學習成績特別好,去了首爾大學的醫學院,這意味著他日後會成為醫學的精英,並且自然的繼承父親的事業。培養出這麼優秀的孩子,讓這個社區的媽媽們紛紛想要跟李明珠套近乎,想要學習如何教出如此優秀的孩子。
劇中的2號媽媽韓淑珍,她有兩個女兒,大女兒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重點高中,擁有極強的勝負,她在別人面前毫不低調的秀自己的成績 。而小女兒卻很隨意灑脫,對媽媽所看重的名利嗤之以鼻。媽媽3號盧承慧,她是一位溫柔的母親,但夫妻之間的矛盾,總是要求孩子要上進學習。
4號媽媽陳珍熙,她的娘家是靠收江南樓豬而富起來的,她可謂是天生的白富美 。5號媽媽李秀任,他是一個不按常理出牌, 日常喜歡搞園藝,堅持讓孩子發揮自己的天性,他的教育方式嚴重的衝擊了天空之城裡的其他媽媽們,但卻培養出了優秀的孩子。
這部劇中,天空之城的媽媽們都用盡一切的辦法來培養孩子,用各種各樣的教育培訓方式,但是到頭來孩子卻拼不過一個充不上補習班的窮小子。這些媽媽們處心積慮的為孩子鋪好前進的路,希望孩子進入名校並傳承家裡的資本地位,然而這樣的教育方式卻對孩子的成 長造成了反效果。
原來李明珠夫妻為了創造所謂的"醫生世家",一直逼迫孩子學習,孩子如果反抗他們就打罵責怪。然後的孩子有了叛逆的心理,帶著保姆私奔,以行為使得李明珠大失所望,最後在雪夜裡舉槍自殺。後來在兒子英才的日記本裡發現,孩子的童年過的十分煎熬,當別人慶祝他考上名牌大學,他卻在搜索各種各樣自殺的辦法。然而這一切,作為母親的李明珠從來都沒有察覺,她只關心兒子的成績和考試, 對,忽略了對孩子內心世界的觀察,緊緊的逼迫最終摧毀了孩子的一生。
從樸英才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唯成績論並不是培養優秀孩子的辦法,反而可能會毀掉孩子 的一生。
"唯成績論"是毀掉孩子一生的根源
1.孩子缺乏自我時間和空間
在"唯成績論"理念的驅使下,很多父母都會要求孩子將全部的時間和精力放在學習上,而剝奪了孩子發展自己興趣愛好的時間。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往往缺乏自我的時間和空間,而生活中只剩下"成績"。
在父母強大權威的影響下,有些孩子想要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但又害怕因此受到父母的責怪,因而一而再再而三地放棄這些想法,按照父母的意願將所有的時間都放在學習上。
2.孩子喪失追求自我的機會
在"唯成績論"的影響下,孩子白天在學校上課,晚上回家要寫各科作業,原本周末放鬆的時間也被各科補習班或培訓班所佔有,這會剝奪孩子追求自我的機會。
對於那些比較乖巧聽話的孩子,面對這樣"唯成績論"的教育,他們會把自己的想法和興趣壓抑在內心中,不斷地犧牲自己來滿足父母對自己的期望。而對於那些比較叛逆的孩子,父母一味的"成績論"可能會讓孩子變得更加叛逆,更無法聽取父母的教育,甚至有些孩子在父母的一味逼迫下而走上極端。
3.孩子自我認知出現差錯
在許多父母的眼裡,成績就是孩子能力的象徵,孩子成績不好,那也代表孩子能力差。但其實,以成績來定義孩子的能力是大錯特錯的。父母一味地在孩子面前強調成績,潛移默化會讓孩子覺得成績是一種能力的象徵。
如果孩子成績差,就會下意識地覺得自己能力差,慢慢在人際交往中變得沒有自信,慢慢變得自卑也會給他們的心理健康造成嚴重影響。
"唯成績論"對孩子的成長會造成許多不良的影響,孩子的能力強弱也不能單純地通過成績來定義,父母要及時拋棄這種"唯成績論"的教育理念,還給孩子一片自由的藍天。
打破"唯成績論"理念,還孩子一片藍天
1.培養孩子的多元化興趣
在"唯成績論"理念的影響下,很多父母往往會忽略掉對孩子的興趣培養,反而讓孩子朝著單向化的方向發展,這對孩子的全面成長是不利的。
在孩子的成長階段,父母要注重培養孩子的多元化興趣,根據孩子自身的特點和愛好,多培養孩子多方面的能力。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根據孩子的興趣指引孩子,能夠讓孩子更好的發展一項技能。父母還要懂得給孩子自由,讓孩子自主選擇自己的人生。
2.平常心對待孩子的成績
生活中,總是有很多的父母會把"成績"一直掛在嘴邊,凡事都用成績來定義,這反而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影響。父母要用平常心對待孩子的成績,而不要以成績論英雄。
湘潭大學物理系才子魏永康,他可謂是大家眼中的"學霸",13歲考入湘潭大學物理系,17歲考上中科院的碩博連讀研究生。他的媽媽從小就認為孩子只需要專心學習,日常的一 切生活都由母親打理,這導致孩子上了大學之後連基本的生活自理都不會。
可見,"唯成績論"確實不是定義孩子能力的唯一因素,父母們要以平常心對待孩子的成績。
3.採用多元智能理論培養孩子
美國哈佛大學的發展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曾經在《智力的結構》一書中提到了"多元智能理論"學說,並且從八個模塊:語言智能、數學邏輯能力、視覺-空間智能、肢體動作智能、音樂智能、人際智能、內省智能、自然觀察智能來培養孩子的多元能力。
日常生活中 ,父母可以通過做一些多元智能遊戲來幫助孩子發展多方面的智能。比如"親子拍球"遊戲,父母與孩子之間進行比賽,看誰在規定的時間內拍球的次數最多即為勝利。
在這個遊戲中,父母可以充分地培養孩子多方面的能力。第一,在玩遊戲的過程中,孩子與父母之間可以進行充分的交流,從而培養了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第二,如果在比賽中,孩子輸了的話,父母也可以適當鼓勵孩子,讓孩子以更加正確的態度面對失敗,不容易被失敗打倒。同時,這個遊戲也很好的培養了孩子肢體協調能力,排球的動作能夠讓孩子肢體更加靈活。這個遊戲也相應的培養了孩子數數的能力,提高孩子的數學思維能力,讓孩子的思維和邏輯能力更強。
我是妮子聊育兒,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