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1日,我校高二學年「慧成學生大講堂」在大家的期待中成功舉行。到場的嘉賓有劉大偉校長、王鳳剛主任、周妍老師、鄧世強老師。講堂依然採取在主會場舉行,在各班分會場直播的形式。講堂由朱紅權老師主持,由各班班任統一協調。本期的主題是「見多識廣,志存高遠」。本期講堂邀請數學競賽學員代表高二五班侯千惠、物理競賽學員代表高二二班張雲皓、理科學優高二一班孫煒程、文科學優高二十五班王毅博做現場經驗交流。他們的每一句話中都蘊含著努力的汗水與成長的收穫,他們每一個堅毅的表情都彰顯著執著的追求與高遠的夢想。他們見多識廣,所以能謙卑務學;他們志存高遠,所以能潛心靜氣。他們的經歷、經驗、感悟深深地感染著每一個聽講的人。兩位教師代表和劉大偉校長給予同學們充分肯定,並對未來的學習生活等方面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建議。
隨著高二學業水平考試的結束,實際上我們只完成了我們最基本的任務,還不是我們應該放鬆的時候,而我們最重要的任務還在後面,那就是高考,作為高二的學生,擔負著異常艱巨的重任,那就是迎接高三的到來,應該說我們現在就是準高三的學生,為了給高三奠定更好的基礎,抓好高二最後衝刺階段的學習,意義極為深遠,因為高二的學習成績將決定高三的心態。希望全體高二學生能做到以下五點:
1、我們要收心、靜心,還要有決心,不能勝寸心,安能勝蒼穹。
2、要有理想、目標、計劃,這個階段我們應該要明確考哪個大學,並為之做出合理的規劃,我們每天不是被鬧鐘鬧醒,而是為夢想而醒。
3、努力刻苦拼搏,只要學不死,就往死裡學,說的有點誇張,但是我們應該做到持續努力的學習。
4、堅持、克制、挑戰。排除一切困難向前看。
5、知禮、豁達、感恩。做一個有知識,有素養的附中學子,人生的關鍵不在於拿一副好牌,而在於怎樣打好一副壞牌。我們起點可以低,但終點必須高,何況我們的起點並不低。
數學聯合競賽中獲得全省第9名,省一等獎,進入黑龍江省隊,冬令營銅牌。獲得2020年第十九屆中國女子數學奧林匹克(CGMO)競賽銀牌、2020年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複賽省級二等獎、2020年全國高中化學聯賽(初賽)省級三等獎。
學習競賽的過程中,我們經常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為什麼學習競賽?」 這或許是由於濃烈的興趣。有人把數學比作一座美麗的花園,把一個個神秘莫測的問題比作一株株嬌豔欲滴的花朵。研究數學就是徜徉於花海之中,體悟數學之美。學習競賽或許是為了結識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互相促進中共同提升,收穫自我價值。也或許是為了增長閱歷,豐富高中生活;也或許是為了給予自己更多挑戰,提升思維能力與深度。回顧自己一年前的初心,叩問此時的自己,尋找堅持的動力與勇氣。競賽學習不但需要破釜沉舟的勇氣,也需要步步為營的縝密。我們在競賽之路上追夢的同時,也要重視課內高考的學習。如果我們保持相對穩定的學習成績,日後也能擁有更多、更加穩健的選擇。通過競賽學習,我們可以有更多的棋局,有更多展示才華的機會,更有可能收穫一個完滿的結局。所以,競賽這盤險棋,無論輸贏,至少我,是下定了。
張雲皓同學,來自高二二班,他熱情開朗,勤學善思,能夠做到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是班級文藝委員和物理課代表,性格樂觀,與人為善,與同學們的關係極為融洽。成績優異,獲獎頗多。綜合成績多次位列學年前五名,單科成績也均名列前茅,曾獲得哈師大附中獎勵優秀學生基金會三等獎。在物理方面尤為擅長。在2020年第37屆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的複賽選拔中,憑藉全省第六名的好成績成為唯一一名進入省隊的高二學生,並在之後的全國決賽中斬獲銅牌。
在上高中前的先修課,讓我選擇了物理競賽這條道路。今年暑假,我和其他物理競賽的同學一起去廈門參加物競培訓,和其他學友相比,自覺差距很大,讓我很痛苦卻也同樣給了我莫大的動力和迎接挑戰的決心,也激起我對物理更濃厚的興趣,事實上也有一部分少年志氣的好勝心——我認為我有能力完成超越。我內心堅信苦心人天不負,只要努力就一定會有結果。以前的我,還曾把參加競賽課當成學業繁重時的「輕鬆時刻」,我永遠不會忘記複賽前一個月的每一個日夜,我每天都將日程排得滿滿的。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終於取得了複賽的理想成績,考進省隊。我們要心向遠方,更要付出堅實的努力。在決賽期間,我和來自全國各地的備考同學幾乎每天都泡在實驗室,大家互相學習,互相鼓勵,更讓我覺得他人的優秀絕不是憑空而來,而是付出了比常人更加多倍的努力。我從不敢抱有任何的僥倖心理,堅信多學一分,就多收穫一分。希望能夠和各位同學們一起,用我們的努力,為自己的青春創造奮鬥的火花,為附中創造新的輝煌!
來自高二一班,畢業於松雷中學。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學年第三名,期末考試學年第四名;高一下學期期中考試學年第二名,期末考試學年第一名;高二上學期月考和期中考試在學年都是第一名。2020年在全國數學聯賽上取得省二等獎,在全國物理競賽上取得省一等獎。他的座右銘是:「定志而勉之,天下無不可成之事。」
保證課堂效果。
假使你上課心不在焉、魂飛天外、昏昏欲睡,即使是下課拼命去補課,也無濟於事。
要知道,你在學校的一天中,去除必要的休息,真正的學習時間有超過五分之四都是在課程上度過的,如果你總是想著混水摸魚熬過一堂課,並在下課時立即衝出教室並美其名曰「呼吸新鮮空氣」,那大把的學習時間豈不是虛度而無所裨益嗎?
課堂上認真聽講,是我們的本分。
要放平心態。
心態,是一個人意識活動的重要部分,它不僅直接調節和控制了你的心情,也對你的行為活動起著重要的作用。
我在這裡所說的「心態」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待人接物,為人處事時要謙和,切不可自矜;
二是解題答卷,投身紙筆時要平和,切不可急躁。
在謙虛冷靜之中誕生智慧,而於驕矜魯莽中遺恨萬分。
《大學》中也將「誠意」「正心」作為成大事的前提。
要學會思考,要善於總結。
高中的知識浩如煙海,每一科都是一座需要攀爬的高山。
時間緊,任務急。
主動的思考能獲得主動的進步,而非大量的習題堆積出的進步。
題海無涯,題是不可能做完的,這就要求我們有善於思考的本領,可以做到舉一反三,便可事半功倍。
少年落拓,志在四方,天高海闊,放眼丈量。願我們揚起夢想的風帆,都能到達成功的
弘約公,濱江野人也。生喜文而乏作,年志學而無為。公所鶩者廣,而所長者寥。一時興起,每勤習十數日。後未幾而倦,然後輒棄,竟不再顧。好琴瑟,愛山水,喜文字。自詡文人,獨惡今襲古之風,每見而自白眼之。有六弦之琴,常倚齋中。欣則抱而鼓之。或期年未撫,一弦斷折而不知。及其復見也,大笑不能止。慕豫才先生作。每自為文,飄飄然以為可媲。然數月又啟,則自愧悚,以為通篇無聊,難堪卒讀,遂焚而棄之。以故略無佳作傳世。公雅好小學,尤工聲韻之術。然索諸同僚,莫能解之,常自哂,以為徒一屠龍術耳。公性正直。凡事不合義,必砭而撻之,乃至與友絕交,毫無悔意。每自言:「寧無知音,休與損友。」取「欣然守正」義,自名其齋曰「雅樂」。
在我看來,文科與理科的區別,絕對不只是學科的差別,而更是一種視角與視野的差別。
首先,學習文科,可以使我們更冷靜地觀照這個世界。這個時代是網際網路的時代,也是新聞日新月異,觀點層出不窮的時代。一件小事會激起很大的漣漪。似乎在觀點的泥沼當中,真相註定被永遠遮蓋,而我們也註定永遠不知所措。學習文科,可以使我們更熱情地追求夢想。2020年並不太平。無論是肆虐一整年的疫情,是拜登與川普唇槍舌戰背後全世界的目光,還是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地區仍然瀰漫的硝煙,都在無情地告訴我們:這個世界距離書本上所說的和平與發展還差得太遠。
但是,當眾人都在懷疑,這個世界究竟會不會變好,我們的夢想究竟會不會實現的時候,你不會懷疑。你會明白,人類社會是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的,它一定會變成我們所期望的,也是無數先賢哲人所期望的樣子。因此,你會更相信在戰爭、災難背後存在的另一面。你也會更堅定你曾經看似天真的夢想,你會願意為世界這堆正在越燒越旺的篝火再添一把柴,哪怕你知道,「世界是一團永恆燃燒的活火」是有局限性的古代樸素唯物主義。
就像在茫茫大海上航行的水手,他也許會覺得燈塔的光很刺眼,但在天色已晚,濃霧遮住前路的時候,那一道穿破濃霧與黑夜的光,就是他唯一的方向。
經過這一年多的歷練,我們知道,我們的對手是強大的,強大到我們不知他們在哪裡,他們是誰。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在高二學年就能取得三位同學進營的成績,這是很提氣的。這是靠同學們一天一天的堅守,教練員們一堂一堂課的培養得來的。我們對於未來的信心是我們面對未來挑戰的關鍵。若想在未來的學習生活中博得成功,需要的是內心的一種力量。你們的學長董佳林在經過了競賽的洗禮之後更加自信,內心燃起了「為清華而生」的欲望,這種力量是底氣、更是霸氣,這也是我們附中人應該擁有的精英氣質。我們協調好競賽、強基和高考的關係,調整好發展的節奏,要有清晰嚴密的規劃,相信我們會水到渠成、得償所願。
學習物理競賽能夠激發大家對於物理學習的興趣,增強知識,擴展視野。國家現在正處在發展的關鍵階段,我們附中的學子更應該有做一個為國家發展有用的人。在個人發展和為國服務的過程中要手握利劍,心中要有大擔當,要有捨我其誰的胸懷。我相信我們附中人能夠做到這些,祝福你們,祝福附中,祝福國家。
現場的同學都是我們年級學有特色、優秀學生的代表。作為校長要給大家提兩個問題。一為「你憑什麼優秀?」,二為「你能否讓你的優秀可持續?」我們不應該僅僅認為自己考了第一、取得金銀銅牌就優秀,我們應該有一種持久的力量。每一個優秀的人都不是橫空出世的奇蹟,都是有跡可循的因果。我們應該靠一種力量。希拉蕊說美國的強大靠三種力量:Hard power(硬的力量)、Soft power(軟的力量)、smart power (聰明的力量)。無論是個人還是國家都離不開這三種力量,尤其是「聰明的力量」。通過一個教授的填滿空瓶的形象例子,告訴大家永遠不要自滿,同時也要注意安排生活中的發展秩序,也要有自己生命中的核心要義。
時隔近一年的疫情,我們都在不平凡的歲月中經歷淘洗,世界在以它獨有的方式在改變,而附中人追求卓越、永攀高峰的精神一直未變。生活學習在附中這片土地上的每一個人都是幸福的,我們應該珍惜當下給予我們的一切,去為自己創造,為母校創造,為未來創造。
-教育,為了人的幸福-
稿件提供:高二學年
推送編輯:高嵩博
校對:朱紅權
審核發布:宣傳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