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9月2曰掛牌轉讓,9月6曰公示結束,奇瑞此輪混改預公告的時限之緊,令人出乎意料。
據爆料,計劃控股奇瑞的是2017年還深陷牢獄的80後溫州商人鄭某,僅僅兩年後便拋出大手筆,以143.5億元拿下千億奇瑞30.99%的股份,而且已經火速向蕪湖方面繳納了47億保證金,籤訂了獨家排它協議!
偌大的奇瑞汽車打算被這位80後溫州商人接管,還是背後另有隱情?
143.5億元增資,50億保證金,對任何公司、基金來說,都不算小數目。從發布預公告到結束,前後不過5天時間,就要決定是否拿出143.5億元來參與奇瑞增資擴股,說什麼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9月6曰預掛牌結束前鄭某真繳納了50億誠意金,那麼說明此次增資擴股,其實是一場已經預先策劃好的「陽謀」。
首先來看,這位投資人到底是何方神聖?
根據爆料信息,鄭某叫鄭利彬,也名鄭文彬,是溫州樂清人,1980年出生,初中學歷。
如今,我們不應該也不會以學歷來評判一個人的能力,但從公開信息可知,鄭利彬過去經營的都是小公司,以投資為主,根本不是一名實業家,在汽車行業的運營經驗為零。
當然,在汽車行業沒有實際經營經驗,這也非常符合奇瑞增資擴股預公告的要求。預公告要求意向投資方及其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及其控制的企業現在及未來均未直接或間接投資、控制整車生產、製造企業,或通過控制關係從事整車生產、製造業務(意向投資方通過奇瑞控股、奇瑞股份或其下屬控制的企業實施的投資事項除外)。
但是鄭利彬坐牢的經歷就不得不提一提了。
對於大多數業內資深人士而言,鄭利彬都是不為人知的「圈外人士」,要不是兩年前,汽車行業另一家上市公司的一則公告牽出影子,恐怕圈內好打聽份子的回覆都將查無此人。曙光汽車的公告顯示,2017年12月11日,曙光汽車收到了曙光集團轉交的《遼寧省丹東市振安區人民法院刑事判決書》[2017遼0604刑初118號]。縱觀其主要內容,大意是2017年3月17日鄭利彬被遼寧省丹東市公安局刑事拘留,涉嫌犯虛假訴訟罪,並於4月22日被逮捕。
法院認為,鄭利彬直接負責的七裡港(集團)有限公司以捏造的事實提起民事訴訟,妨害司法程序,嚴重侵犯他人合法權益。鄭利彬的行為已構成虛假訴訟罪,應予懲處。針對公訴機關指控的犯罪事實和罪名,鄭利彬如實供述主要犯罪事實,自願認罪,並積極賠償被害單位全部經濟損失。最終判決鄭利彬犯虛假訴訟罪,判處有期徒刑六個月,緩刑1年,並處罰金人民幣五萬元。
鄭利彬的經歷是奇瑞本次增資擴股的一大看點,而承擔投資主體的騰興長三角公司則更有看點。
根據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的資料顯示,騰興長三角(海寧)股權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2019年07月22日成立,登記機關是海寧市市場監督管理局。
其出資方多達10家,包括個人獨資金炘、樂清南商投資有限公司、京福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大眾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海寧市資產經營公司、海寧市尖山新區開發有限公司、鑫鏈通達(北京)信息服務有限公司、上海嘉盈灃盛投資有限公司、上海熱盛實業有限公司、上海善茁實業有限公司。
對於奇瑞在預公告提出的投資方為單一主體,不接受聯合體增資,不接受委託(含隱名委託)方式增資,鄭利彬及其投資團顯然是企圖以成立騰興長三角(海寧)股權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這個單一主體來規避奇瑞對投資方的要求,但騰興長三角(海寧)股權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其背後還是多個投資人、投資公司的「聯合投資」,在公眾看來,不過是套殼遊戲而已。
如此複雜的投資關係,並沒有汽車行業的實質經營管理經驗,筆者實在不敢想像這樣一家臨時拼湊的投資公司,如何給奇瑞汽車一個美好的明天?
無論是對於多年來一直支持奇瑞的奇瑞車友還是為之奉獻青春的奇瑞老員工以及投入心血的奇瑞經銷商而言,都是迫切想要得到的答案。
如果鄭利彬所代表的投資公司入主奇瑞的話,能不能做好控股股東,經營好奇瑞,駕馭千億資產的奇瑞,恐怕還需要打一個問號。況且這些資本獵人真的有心造車而且能夠造好車嗎?是否大大低估了實體產業的經營管理難度?
騰興長三角的背後牽扯十分廣泛,又如何長期平衡各家訴求呢?會不會海寧是想借奇瑞實現造車夢呢?如果果真如此,幾年後,海寧可能會出現奇瑞的製造工廠,這也說不一定。對於海寧地方政府來說,拿出143.5億,就控股一家千億級的國有車企,這筆買賣怎麼看也還是划算的。
不可否認,奇瑞當前發展到了一個關鍵的「轉折點」,要想在新產品、新技術、新能源、智能互聯+無人駕駛、品牌建設、高端國際市場等方面進行一系列布局,這些都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
那麼,鄭利彬會有動力去認真做汽車嗎?願意投入巨額資金進行自主研發嗎?會不會舍本逐利,擾亂奇瑞來之不易的向上發展態勢?
當然,有一種極大的可能是鄭利彬只是為他人作嫁衣裳,背後另有高人操盤。
筆者以為,奇瑞的增資擴股是為了獲取經營和發展所需資金支持,的確是未雨綢繆;但是也需要考慮投資方的實力,以免後期陷入紛爭,影響奇瑞的長期發展戰略;如果投資方目的是通過運作上市之後,短期獲利,未來拋售的話,奇瑞恐將進一步落入資本掮客之手。很顯然,對於安徽省國資而言,作為安徽省另一家汽車行業龍頭企業,奇瑞在混改的問題上,既要避免重蹈江淮混改不徹底的覆轍,大幅度引入私人資本,但也要做到有所區分,避免投機資本的介入。
因此,奇瑞在引入戰略投資人的過程中需要明確區分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尤其是譬如三井和豐田的這種投資與合作的關係,就是建立在一種互相尊重的基礎上的,使得混改後能真正帶動奇瑞汽車實現良性發展,而眼下奇瑞所要避免的就是飢不擇食寒不擇衣。
同樣,與海寧同省的吉利汽車,早在2002年就打算收購沃爾沃,然後一直從2007年談判到2010年,期間吉利汽車做了大量的工作,對福特和沃爾沃做出了鄭重的承諾,才最終把沃爾沃「娶」回了家。
如果奇瑞急功近利,在增資擴股過程中,讓投機資本得手,以控股股東身份,「強迫」奇瑞在產業布局、員工就業、戰略支出管理、短期利益兌現等方面做出妥協,必將使企業長期戰略受阻,有違於混改的初衷。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如果是投資人不懂汽車的經營,這樣奇瑞就可以實現「一石二鳥」,既獲得了發展所需資金,又不影響奇瑞既定的發展戰略。只是投資人投給奇瑞100多億資金,會這樣放心交給奇瑞嗎?不得不讓人懷疑,這個鄭利彬背景身份的複雜。
曾經的「自主一哥」最後到底瓜落誰家?我們不妨讓瓜再飛一會兒,待它瓜熟蒂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