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是燦爛的,但比不上母親對我的愛。——王偉
世界上最偉大的感情就是母愛了,雖然所有人都在歌頌愛情,然而母愛是所有人成長中所必須的一種感情。如果缺乏母愛的話,必然會對個人的成長產生非常不利的影響。
現代社會大部分人還是可以安然的享受母愛,可是在近代社會動蕩無比,幾乎可以說是容納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在這樣的社會條件下,不光男性,很多女性也走上了抵抗外國侵略者的道路。
在我國犧牲的抗日革命烈士當中,有一位女士尤其的有名,小學課文當中都收錄了對她讚揚的篇章。這位女革命家是誰呢?
她的名字叫做趙一曼,在不幸被捕之後,面對日本人的嚴刑拷打,她絲毫沒有退縮。但是她的內心卻對自己的兒子十分的牽掛。
一、抗日烈士趙一曼
1905年趙一曼出生,她原名叫做李泰坤,後來又使用過李一超的化名。她是是一位四川女子,根據之後的人回憶,趙一曼擁有非常好的皮膚,她的氣質和容顏也是非常的出眾。這樣一個看起來柔柔弱弱的女子看起來一點也不像是能開槍的革命軍人。
讓她成為傳奇的,是她在抗日的一系列行動。趙一曼是黃埔軍校第六期的學員,黃埔前五期人才濟濟,第六期也不差勁,趙一曼不僅軍事謀略高超,而且實戰技巧也很強,槍法更是又快又準。日本人對於趙一曼恨得咬牙切齒。日本人還給趙一曼取了一個外號,叫做「紅搶白馬」。
趙一曼在東北的抗日活動中非常的活躍,然而當時日本人在東北的勢力非常的大,趙一曼雖然有著出色的軍事技能,然而終究雙拳難敵四腿。
在1935年的一次戰鬥當中,趙一曼為了掩護突圍而身負重傷,彈盡糧絕的她成為了日本人的俘虜。
得知趙一曼身份之後的日本人立即便來了精神,他們想要從這位傳奇的中國女革命者身上套取出更多有用的信息。不過趙一曼卻將嘴巴閉得嚴嚴實實,任何有用的信息都不願意透露給日本人。
日本人對趙一曼進行嚴刑拷打,趙一曼就是死活不敢鬆口。日本人也沒有辦法,但是他們又捨不得讓趙一曼就此死去,畢竟她身上的秘密還沒有被挖出來,就這麼讓趙一曼死去,實在是太可惜了。
於是就在趙一曼被日軍折磨的奄奄一息的時候,日軍將她送到哈爾濱的一所醫院當中救治。為的是讓趙一曼能夠繼續存活下來。經過醫院裡醫生的一番救治,趙一曼有所恢復。
在醫院裡,趙一曼的愛國精神深深的打動了她周圍看守她的人,最終她們決定協助趙一曼逃跑。在一個夜晚,趙一曼成功的從醫院當中逃脫,可惜的是日軍很快便發現了不對勁並追了上來。
最終,日軍在距離遊擊隊不到10公裡的地方將趙一曼抓住。趙一曼再次被捕,此時的日軍也漸漸失去了耐心。她們決定對趙一曼動用最嚴酷的刑法,好從她的口中挖出信息。
日本人動用了極其殘酷的電刑,這種電刑曾經讓很多人痛苦的死去。不過趙一曼也明白,動用電刑就說明日本人實在是沒招了,所以她咬緊牙關,死活不鬆口。
最終那些負責審問趙一曼的人崩潰了,他們非人的折磨沒有讓趙一曼有任何的動搖,相反,在趙一曼的愛國情懷面前,日軍的行為顯得是那樣的可笑。
1936年8月2號,什麼消息也沒得到的日本人將趙一曼行刑,日本人此舉是想在死前最後利用一次趙一曼,利用她在東北巨大的影響力來恐嚇東北的民眾,告訴那裡的中國人反抗日本人是不會有好下場的。
就快要行刑的時候,或許是出於對趙一曼愛國情懷和寧死不屈精神的尊敬,有一位日本軍官走到趙一曼身邊詢問她是否還有什麼話要說。趙一曼此時內心非常的憤怒。這些日本人來到別人的國家,燒殺搶掠,卻還當自己是這裡的主人。
趙一曼雖然視死如歸,但是並不意味著她的心裡就沒有牽掛,她唯一的牽掛就是自己的兒子,自己被捕,兒子的生活將如何,趙一曼不敢想像。
她遞給這位日本軍官一封信,囑咐這位軍官將信帶給她的兒子。幾聲槍響,趙一曼便倒在了血泊之中,年僅31歲。
那麼,趙一曼的這些紙條寫的究竟是什麼呢?
趙一曼的紙條寫的是她對自己兒子無盡的思念與愧疚。她將自己對兒子的思念深深的埋在這180個字的絕筆信中。
二、趙一曼兒子的命運
趙一曼的兒子名叫陳掖賢,他看到自己母親的信已經是20年之後了,這封180字的絕筆信並沒有送到陳掖賢的手中,戰爭之中信件傳遞已經是極為困難,更何況趙一曼託付之人還是一個日本軍官。
陳掖賢在烈士紀念館裡閱讀這封來自母親的信時泣不成聲,他只知道自己的母親叫做李一超,而趙一曼這個名字,他只在抗日故事當中聽過。他知道趙一曼是革命烈士,面對敵人的嚴刑拷打絲毫不屈服,可他沒想到,這個壯烈故事的女主人公,正是他從小便失去的母親。
失去母親的陳掖賢生活的並不好,在革命者的父親被同志們打成了叛徒以後,他就只能暫時居住在他的大伯父家裡。
雖然他的大伯父對他很好,但是畢竟不如自己的父親母親那般親近。失去父愛母愛的陳掖賢幾乎沒有什麼安全感,這也為他之後的悲劇人生埋下了伏筆。
陳掖賢最終通過自己的努力進入了中國人民大學外交系,在這裡他接受了系統化的高等教育。可惜的是,在技能方面的培養並不能彌補家庭關愛缺失帶來的問題,陳掖賢在生活中依舊錶現得非常不成熟。
趙一曼在絕筆信中提到,她自己沒能盡到為人父母教育子女的責任,或許趙一曼在那個時候就已經意識到了缺失母愛將給陳掖賢帶來巨大的影響。
可是作為一個被捕入獄的革命者,她又能做什麼呢?這短短的180字家書道不盡她對自己兒子的思念。
在畢業之後,掖賢就被分配到了北京工業大學,他沒有走上外交的崗位,那個崗位需要心智成熟的人,陳掖賢並不能適應那樣的環境。
他在北京工業大學裡講授《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這門課倒是很適合他,革命烈士的後代,他有資格講授這門課程。
然而,陳掖賢心智不成熟很快就在他的生活中展現出來,在月初的時候,拿到工資的陳掖賢吃學校最好的飯菜,到了月末的時候,他就只能吃最差勁的飯菜,他沒有最基本的生活管理能力,這樣的行為就如同一個還沒有長大的孩子,絲毫都不為將來考慮。
在工作一年之後,陳掖賢與自己的一位女學生結婚了,她的名字叫做張友蓮。與自己的學生結合,在那個年代讓他們受到了一些議論。
他們結合之後不久,那個動蕩的年代就開始了。陳掖賢被捲入了這場運動之中,他被下放去了農村「改造」,兩地分居的生活讓他們夫妻之間的感情出現了一絲裂痕。
所幸這一次下放並沒有很久,1959年1月陳掖賢就回到了北京工業大學繼續擔任原來的教職,這時他的人生迎來了一件喜事,張友蓮懷孕了,他們孕育了新的一代。為了方便兩人的生活,學校為他們安排了一間平房,以免住在職工宿舍裡不方便照顧孕婦。
1959年年底,陳掖賢的女兒降臨這了這個世界上,在女兒出生之後,一大堆事務就源源不斷的衝擊著這小兩口,家庭瑣事無疑增加了兩人之間的矛盾。1960年,陳掖賢與張友蓮離婚,兩人都陷入了痛苦之中。
陳掖賢的女兒被送到陳掖賢的四川姨媽處進行撫養,陳掖賢是因為失去雙親才寄人籬下,可是他卻在雙親還在時就遭遇如此變故。
失去了丈夫和女兒的張友蓮經受不住這樣的打擊而患上了精神疾病,得知消息的陳掖賢也陷入到了痛苦和後悔當中。
1961年底陳掖賢與張友蓮復婚,不久之後,他們又生下了第2個女兒。可惜的是張友蓮此時的病卻還是時好時壞。並不是非常的穩定。
在那樣一個動蕩的年代,不管是好人還是壞人,最終都難逃被利用的厄運。陳掖賢就被別有用心只能給利用了,當他反省過來時,一切都已經來不及了。
1982年,著名的抗日英雄趙一曼之子陳掖賢自殺身亡,年僅54歲。
小結:
趙一曼是讓所有中國人都感到敬佩的女英雄,然而她心心念念的兒子結局卻是這樣,這無疑讓人心情非常的沉重,中國在近代革命當中有著太多太多的犧牲者。我們理應善待這些革命烈士的後代。那樣一個動蕩的年代已經過去,再去追究歷史過錯並無必要,逝者已經遠去,生人應當繼續生活。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