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有《十五年等待候鳥》,四月有《旋風十一人》、《最好的我們》,五月有《那年青春我們正好》,七月有《微微一笑很傾城》,暑期更有《旋風少女2》和電視劇版《左耳》……放眼望去,青春校園劇層出不窮,「小鮮肉」實力霸屏。
墮胎、出國、車禍、離婚、死人,諸如此類的「狗血」劇情成為近年國產青春電影的「標配」,很多人吐槽,這不是我們的青春!
那麼電視劇市場呢?青春校園劇能吸引年輕人麼?能代表當代青少年的校園生活麼?校園劇又能否擺脫「低幼」和「狗血」?十八歲以下不準談戀愛,電視劇又該如何處理?
筆者找來青春校園劇 「行家裡手」周丹,聊聊國產青春劇的生存狀態和製作上的小智慧。
邂逅、憧憬、誤會、摩擦、重歸於好……似曾相識的情景在螢屏上呈現,青少年渴望在其中得到理解、找到共鳴,年紀稍微「大一點」的觀眾則希望藉此回憶青春。傷痕青春、競技體育、暗戀故事、勵志友誼……三月份以來,你能想到的青春校園劇類型「走馬燈」似的在電視臺和視頻網站上連續播出。
其中,講「暗戀」的有《十五年等待候鳥》,改編自盈風的同名小說,講述了平凡女孩黎璃用十五年的時間暗戀裴尚軒的故事,走的是小清新的畫風。網友評價,沒有傻白甜女主和狗血的青春電影橋段,雖有不免俗的「瑪麗蘇劇情」,但表演中確實有你我的青春。「畫面感不錯,顏值也不低,重要的是都找了一些年輕演員來演,而不是大叔大媽」。
《最好的我們》則是一部熱播的網劇,啟用劉昊然、譚松韻、王櫟鑫等高人氣「小鮮肉」擔綱主演,該劇最被人稱道的地方同樣是「演員年齡靠譜」,不再是「老黃瓜刷綠漆」,從校花校草臉上看到的是滿滿的膠原蛋白。
四月「收官」的《旋風十一人》則是「競技類」勵志校園劇,講述在「落魄教練」穆奇的帶領下,一群高中足球少年在聯賽中一路打拼的故事。與其它青春校園劇不同的地方是,胡歌扮演的教練是男主,他在劇中蓄著鬍鬚,帶著墨鏡,扮演著桀驁不馴,劇情除了「競技」「升級」還配合了漫畫風。
同樣走「競技勵志」和「漫畫風」的還有去年熱播的《旋風少女》和今年暑期將開播的《旋風少女》第二部,以「元武道」競技為主線,走的是青春熱血的基調,主演依舊是「高顏值」、「年輕化」,但劇中騰空、飛踢等浮誇動作,也被吐槽「太漫畫」。
另一部會在暑期播放的則是電視劇版《左耳》,《左耳》原著是「傷痕青春」的代表,此前,電影版上映後票房達5億元。
「90後」已經步入職場,「00後」也在迅速成長,滿屏的青春校園劇,「00後」真的愛看麼?
筆者就「在拍」和「熱播」的幾部青春校園劇隨機採訪了15位「00後」,他們表示,對主演的喜愛是「00後」觀看青春校園劇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其次是「女主角可以給自己帶來正能量」。
對於劇中展現出來的校園故事,大多數「00後」覺得——情節過於浮誇和「瑪麗蘇」,不太真實,因為「生活中不會有這麼帥的師兄」「真有這麼帥的師兄也不會都圍著你轉」。
也有少數人覺得——「劇中的校園生活跟自己的比較貼近」。
還有人認為,是否貼近不重要,只要劇情好看,自己喜歡就行了。
焦點:
《十五年等待候鳥》、《旋風少女》第一部、第二部的製片人周丹是製作青春校園劇的「行家裡手」,在接受筆者專訪時,對於青春校園劇她也有自己的心得。
青春校園劇呈「井噴」之勢,收視人群的年齡卻在下滑,不少「90後」、「00後」表示,現在的青春校園劇已經無法吸引他們了,太幼稚。青春校園劇如何擺脫「低幼」?
周丹表示,這首先要看劇定位的人群是哪個人群。以《旋風少女》為例,播出時間是在暑假,根據湖南衛視暑假檔的特性,觀眾年齡群大概是4-24歲,那麼你的劇就要針對這個年齡段的人來設計。
《旋風少女》播出後發現,4-14歲年齡段的觀眾增長最明顯,因為小學生都放假了,但最大的觀眾群是14-24歲。而在非假期時段播出的《十五年等待候鳥》,它的觀眾定位就是以14-24歲為主,播出後呈現出來的情況也是這樣。
周丹認為,青春校園劇的目標受眾人群以「90後」和「00後」為主,這跟播出平臺和劇的屬性都有關係。比如,湖南衛視的「青春進行時」是一個定製的周播欄目,「我們在設計產品的時候,也會根據頻道和時段定位來做劇,這樣,受眾就會比較精準。」
周丹認為,「低幼」是指劇中人物的行為和情感邏輯與同齡人有差別,但如果這些都能被同齡人理解,就不會被認為是幼稚。
去年,出現了一系列「青春系」電影,網上流傳了一張圖,大部分青春電影都有墮胎、出國、車禍、離婚……等「狗血」情節,那麼「不出國、不墮胎、不死人,你的青春被狗吃了麼」?越來越多的人吐槽:「我們真實的校園生活不墮胎、不出國、不車禍、不狗血」。
青春校園劇在日常生活和戲劇化中如何找到平衡點?校園劇一定需要這些「狗血」元素麼?不狗血的校園劇又如何保障戲劇衝突?
周丹說,「不排除某些青春電影裡會有衝突性較大的情節,這被稱之為『傷痕青春』,但是到了電視劇領域,並不適合這樣做。電影和電視劇不太一樣,電視劇是在免費的平臺上進行大眾傳播,我們更希望去表現美好的東西。青春題材電視劇較多被安排在假期播放,面對的是大量的青少年,我們有責任去正面引導。」
她還認為,不是只有比較極端的文學,才能表現戲劇衝突。「戲劇衝突主要落在主角身上,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發生困境,衝突就自然而然產生了。」所以,針對愛情、感情,是一種製造衝突的路數,比如《十五年等待候鳥》;針對競技、勵志也是一種製造衝突的路數,比如像《旋風少女》,為了「元武道」這項運動而拼搏。
此前,《最好的我們》原著作者八月長安也在微博上稱:「這是一個普通而真實的故事,不會有狗血,不會有墮胎,只有淡淡的溫暖和每個人關於青春的回憶」。
周丹也認為,做戲劇衝突的方法和途徑有很多,不需要通過「極致」的情節去展現。
青春校園劇歷來被人詬病的還有「老黃瓜刷綠漆」,用「大叔」「大嬸」演大學生、甚至是高中生。同齡人看電視劇,看到的都不是自己的校園生活,而是大哥、大姐、叔叔、阿姨在扮演他們的校園生活。
而《旋風少女》、《最好的我們》、《十五年等待候鳥》、劇版《左耳》都不約而同啟用了大量年輕演員。
《左耳》原著作者兼編劇饒雪漫在接受筆者採訪時則表示,選擇新人來擔綱主演是因為「不太貴」。她說,「我們拍一個青春戲不想用那麼貴的演員。再者,老演員年紀比較大一點,不符合角色,我們寧肯去選合適的年輕演員。」
周丹則說,收視率的高低,「顏值」是其中一個因素,在挑選演員的時候會有三個標準:第一,演員要和角色非常吻合。第二,具備一定演技。她說:「年輕演員在具備一定表演經驗的基礎上,做一些本色演出,是目前90後演員可以做到的」。第三,「顏值」和人氣。
但如果是人氣、顏值和演技三選一,周丹表示首選「演技」。
有網友吐槽:「用成年人來演大學生」,「用大學生來演高中生」,真實的高中生、大學生在看劇的時候會覺得,劇中的人物都比我大,他們的經歷、社會閱歷跟我都不一樣。
對此,周丹則說,「這有兩方面的原因,如果他們感覺到不一樣,那可能是編劇的問題,編劇團隊應該更多的採訪和了解那個年齡段的人,在內容上才能更好的體現。第二則是演員形象,我們是國內比較敢啟用年輕演員的團隊,但如果演員年齡還是比劇中角色的實際年齡大,是因為還要考慮演技的問題。有的角色涉及到年齡跨度,要從學生演到成年,讓成年人演孩子還勉強,但讓孩子來演成年人,甚至戀愛、結婚,就不太現實了。」
廣電總局在審查中對青春校園劇會有特殊的要求麼?能否允許戀愛、墮胎、離婚、死人呢?
周丹說:「青春偶像劇中,高中生不允許談戀愛,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不允許談戀愛,即使社會上存在這樣的現象,但也不能在電視劇中展現。墮胎、車禍和離婚等情節廣電總局沒有硬性規定,但我覺得是不鼓勵展現的,因為它不美好。在大方向上,我們希望影視作品給人美好的憧憬,儘量避免不美好的東西。」
由於未成年人和高中生不允許在電視劇裡談戀愛,那電視劇在涉及到「暗戀」和「曖昧」的時候該如何處理呢?
周丹表示,首先不能正兒八經展現他們在談戀愛,互相有好感是正常的,這也是一個尺度問題。網劇和電視劇的尺度有區別,在衛視播出和網絡播出的監管體系也不一樣。「暗戀」怎麼展現?則要看是什麼角度了,「有時候就是一個眼神的問題」。她還說:「如果是美好的情感,我覺得問題不太大,但如果是一些比較極致的情緒,尤其是高中校園,我覺得不是很適合。」
但類似於《左耳》這樣的青春傷痛小說就會展現極致的愛與恨、利用與背叛。
周丹則表示,文學作品、電影和電視劇三者的尺度也不同。
她認為,太極端的情緒不適合放進電視劇,「小說可能更開放一些,電影是付費觀看,相對來說有可選擇性,而電視臺是大眾傳播的平臺,作為電視從業人員,對觀眾應該有責任感。」
她還說:「我們是成年人,對事情有一定的經驗和判斷,但年輕的孩子們沒有這麼強的判斷力。在這一點上,我們不能想當然的告訴他們,這是電視劇不用當真,而是要以一個最低防線去考慮它。」
來源:微觀影視圈
微信ID:wangjuquan01
—投稿或商務合作—
請聯繫微信:dyzixun
郵箱:jrdytt@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