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白衣少年,大家腦海裡一定浮現出n個小鮮肉,像楊洋,王一博,肖戰……
我個人覺得在我最開始青春懵懂的時候,看的第一部劇應該是《夏至未至》,在這部劇裡,讓我覺得很有少年感的男生當然就是白敬亭飾演的陸之昂。
他給我的感覺是那種很乾淨,笑的時候特別治癒,很有少年感的一個男生。再後來他又飾演了《誰的青春不迷茫》裡面的高翔,真的覺得很不錯。
想必大家都看過很多類似於這類的校園青春電影,可能會覺得很俗套,劇情很狗血。但我個人覺得《誰的青春不迷茫》這個電影跟他們不太一樣,整體給人感覺很復古,清新,脫俗……最喜歡的角色當然是高翔。嘻嘻……大概每個少女的青春裡都曾經幻想過有個白衣少年吧。
電影本身擁有著臺灣青春片(例如那些年、我的少女時代)中淡淡的戀愛味道,但更加含蓄,又擁有港式青春片(哪一天我們會飛)對夢想的執著,但更加外放,這種結合讓他有了一種獨特的青春片氣質。這種氣質,就是真正屬於中國青春電影的氣質。
整部電影與大多數中國青春電影不同的地方就在於,它描述的並不是情感,而是真正意義上的成長。一個沒有自我的女孩子,如何在認識一個男孩子之後,變得明媚,變得開始反思自己,變成更好自己的故事。這才是真正意義上優秀的青春電影。
我們要看的並不是青春裡情感的磕磕絆絆,我們想看見的是,那麼似曾相識的我們,是怎麼在青春這場奔跑中變得越來越好。
在認識高翔之前的林天嬌是什麼樣子的?是一個好學生,跟所有好學生都一樣。背一樣的書包,做一樣的作業,看著滿牆的獎狀,想著還有多少獎狀要拿。
腦子裡總想著將來要考上名牌大學。可是這些事就像是一個已經寫好的程序,與她並無什麼關係。她只是在教育制度和父母的期望下,扮演著好學生這個角色。我想,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人都是這樣的。在青春裡,我們沒有學會成為自己,卻學會成為別人。長大後,沒有自己的我們,變得虛偽,就像是天驕的父母一樣。喜歡的東西不敢說,不舍的東西不會挽留,就算是結束的東西也沒有勇氣坦白。我們總是害怕,如果真正成為了自己,現在的一切就會煙消雲散。在遇到高翔之前,林天嬌,並沒意識到這樣有什麼不好。當高翔從天而降的時候,林天嬌才明白,自己並不想成為什麼優等生。
自己只是想成為自己而已。在未來漫長的一生當中,我們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失去自己。
在未來漫長的一生當中,我們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失去自己。
青春裡的我們還可以奔跑,還可以飛翔,還可以肆無忌憚地和喜歡的人剃光頭。
這世上只有一個真實的你,如果連他都丟掉,你就真的一無所有了。
沒有人的人生是過給別人看的,我們雖然無法永遠隨心所欲的生活,但就像林天嬌一樣,我們要對那虛偽的人生,大聲的說不。青春就是大聲地說不。
中國的青春電影是不敢明目張胆的說不的。
我們只敢諷刺老師,諷刺領導,卻不敢諷刺教育制度。
這部電影,狠狠的用一個女孩的自白,向我們教育制度說了不。一直以來,我們的學校,我們的老師,都在教育我們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而從來沒有關心過我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但其實,對於青春來說,想遠遠比應該重要的多。
那些應該成為的人,就像是流水線的產品。所以,成為他們只有一種捷徑,放棄想要,戴上面具。我們的教育從小時候就給我們戴了一層厚厚的面具,我們說的懂事,不就是在放棄成為自己嗎。當林天嬌的弟弟回到家若無其事的招呼家裡人吃魚的時候,我的心裡冒出一股寒意。我們的學校培養出的到底是怎樣的怪物,我們開始不會用自己的聲音說話,我們心裡住著一個代言人。他說著大家都想聽的話。我們為了成為那件產品,不擇手段。戴上面具的我們以為優秀只是一個名詞,卻不知道,優秀是一種氣質。
高翔是中國教育的反面典型。
他不會有出息,他會一生都在奔波,也許他一輩子都和所謂的幸福無關。
但是他想飛的時候可以飛,想給喜歡的女生做些什麼事情就會去做,想去遠方可以拔腿就走。
這就是我們想成為的人。
所以,林天嬌最後向那應該成為的自己說了不,也對這個教育制度說了不。她衝進雨中,那裡有想要的告別,想要的生活,想要的自己。
我們之所以迷茫,並不是因為我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而是因為,無數人教育我們應該要怎麼樣,卻忘了告訴我們,想要更重要。所以我們在應該和想之間徘徊,就是迷茫。
其實,做自己就好。電影另一個我很喜歡的部分就是,從頭到尾都沒有說愛字。
青春裡所有男女關係最好的距離,就是朦朧。愛,不必說出口,在音樂,在雨中,在交錯時,所有人都明白。
當林天嬌和高翔擦肩而過的時候,他們突然回頭。那一剎那,我突然很想哭。在我們的青春裡,到底有多少次這樣的情景。你跟在一個一個人的身後,回眸了,就是緣分,向前走,就是錯過。
但無論是遇見還是錯過,都是青春。
人生是沒有標準答案的。
如果人生有答案,那該是一件多麼無趣的事情。
最後說回電影本身。當少女逃出禮堂的時候,我身上所有的細胞都在沸騰。
那一刻將載入中國青春電影的史冊。
這就是一個少女不迷茫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