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旭逝世十三周年#
前言:昨天偶然再次看到陳曉旭的追悼會,然後就去搜了一下她的忌日,原來她的忌日是五月十三日。
那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陳曉旭和《紅樓夢》吧!
天堂多了陳曉旭,
人間再無林黛玉。
有人說她就是為林黛玉而生的,她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都是林黛玉的影射。
有人說,她是因為入戲太深才導致她最後的出家。
她帶著林黛玉的靈魂升入天界,依然做著那顆絳珠草。
我在高二那年,用了一個周的時間把《紅樓夢》的原著看完了。
我還記得當我看完前八十回的時候,我的一個同學還說:「你終於把曹雪芹給看死了。」
都說在不同的階段看《紅樓夢》時,得到的感受都是有所不同的;不同的角度看《紅樓夢》時,得到的體會都是有所不同。
關鍵是你的每次體會和理解都是非常絕的,有點兒像是在欣賞《蒙娜麗莎》,多角度,多維度的絕。
但是《紅樓夢》比《蒙娜麗莎》還要多角度的多,多維度的多,而且都還是立體的。
我那個時候,高中階段,正處於懵懂期。
而我從中看到的是黛玉,寶玉,寶釵三人的愛情故事。
寶玉的一句:「都說金玉良緣,我只念木石前盟。」
讓我感動良久。
甜甜的愛情是正處於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們的嚮往,但是絕命的愛情誓言更是愛情的暴擊點。
還有金嶽霖的一句:「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
光是這兩句就讓多少的少女們滿身冒心。
但是這個愛情故事註定是個悲劇,在十二金釵裡面的判詞都已經揭示了各自的結局。
我看這部書的時候還是因為受到一個朋友的影響。
我邊看著,邊給我解釋著,再加上老師的講解,懂了很多裡面的一些詞語。
例如,一些名字的含義:甄士隱——真事隱,甄英蓮——真應憐,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原應嘆息,千紅一窟——千紅一哭,萬豔同杯——萬豔同悲,林黛玉——麟代玉,賈雨村——假語存,林黛玉——林帶玉(暗示林黛玉最後的結局是用自己腰帶在樹林裡自縊身亡。
有紅樓夢判詞「玉帶林中掛」為證。古時多用「玉」字多形容女子及女子所用之物,「玉帶」在這裡是指林黛玉所系腰帶;「林中掛」即暗示林黛玉在樹林中用自己腰帶上吊自殺即「林帶玉」。
而她的最後一滴眼淚也最終被絞盡。)
以上有些是語文老師講的,有些是我的那個朋友告訴我的。
不過我當時滿是疑惑的問著我的那個朋友:"你為什麼要醜化他們的名字呀?」後來經過那個朋友的解釋我才恍然大悟。
就像那時候很迷惑為什麼會把《蒙娜麗莎》作為奇畫一樣,經過我死黨的解釋才懂。
她告訴我:「遮擋住蒙娜麗莎的嘴巴,你看到的是她的憤怒;遮擋住蒙娜麗莎的眼睛,你看到的是微笑。」
在《紅樓夢》即將搬上熒幕的時候,在全國上下舉行了海選。
一個大曉旭八歲的一個異性朋友看到這個消息後立刻就告訴了她,想讓她去試試。
但是她開始的時候是特別不願的,但是她的這個朋友告訴她:「你的氣質、外形、愛好都很貼近林黛玉,關鍵是你還理解她,為什麼不去試試呢?」
最後在他以激將法的方式說動了她,然後就以試試的心態給總導演寄了去一封信和一張照片,而照片的背後還有一首她在14歲寫的一首現代詩——《柳絮》,一年之後接到通知到北京集訓。
其實陳曉旭和林黛玉的淵源是發生在更早一些,也能這也是命中注定吧!
在一次訪談節目中,她的父親說:「在她母親懷她的時候,有一次做了一個夢,夢裡有個老人告訴她,要把這個孩子取名叫陳「也」芬。」
而這個「也」字是上面草字頭,下面是也。後來她的父親去問一個老師:「這個字怎麼念?」
那個老師告訴他:「和也字讀音相同,是一種帶有香氣的草,在字典上查不到這個字的。」
他又去問了一下懂《易經》的人,問:"這個名字好不?"
那個人告訴他:「這個名字不好,是林黛玉的命。"她的父親在節目中還說:"可是改了名字但是沒能改命。"
因此,在她小的時候就很喜歡《紅樓夢》,很喜歡當中的林黛玉並且把林黛玉的詩詞都搜集到一個本子上,甚至班裡的同學給她起的綽號也是林黛玉。
接下來就是為期三個月的集訓生活。
當時陳曉旭是飾演林黛玉的第三個候選人,但是她目標明確,她告訴自己如果演不成林黛玉,那她就放棄這部戲。
當她試鏡的時候,那種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
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這種神情,這種狀態是絕無二人了,活脫脫的就是從曹雪芹書中走出來的林黛玉。
十八歲那年,正式開拍了《紅樓夢》。
第一個鏡頭就是林黛玉別了父親來大觀園的途中,在一個悠悠的小舟上,那清秀的形象,那有神,清澈但是又滿含淚水的眼睛加上那回憶著父親對他說的話的那種傷感的神情已經深深地牽動了大眾的心。
在拍攝的過程中,飾演寶玉的歐陽奮強還大大的吐槽了林黛玉。
當下就把陳曉旭給惹惱了,說他不懂得欣賞林黛玉的美,還反而吐槽了一下寶玉,還生氣的說:「林黛玉怎麼會喜歡上賈寶玉。」
之後她便成了劇組的一個小指導,大家都喜歡向她討教角色裡的人物。
而歐陽奮強因為她的解釋和指導,才使得寶玉的這個角色演繹的更加的飽滿。
再拍完《紅樓夢》後,讓她徹底火到了大江南北。
後面在接受訪談的時候,說自此以後除了又拍了一部《家春秋》外就再也沒有接到合適的戲了。
她自己還笑著說:「不知道是自己演的太好了還是太差了,是《紅樓夢》打開了我的一扇新的大門,但是也是《紅樓夢》關閉了我演繹的大門。」
後面她和當年的那個讓他去試鏡的大哥哥,那個說要等著他心裡的那個小姑娘長大的大哥哥結婚了,但是結局卻是因為性格不合又分開了。
之後又遇到了一個走進她內心的人並且和那個人一起下海經商,他們承包了一個廣告公司。
經商的路總是沒那麼好走,必須要經過「九九八十一難」才可能會得到一些成就。
在她最難得時候,有廣告公司要出60萬的價格買她的肖像權,但是她不賣。
她有自己的原則,有著和林黛玉一樣的韌性。
後來他們的公司一年比一年壯大,收益也是一年比一年的高。
在經過六年的摸索後,她決定脫離原來的公司,成立自己公司。
又經過十年的發展,她的一些子公司也紛紛成立。
2004年在「中國廣告風雲榜」評比中,被評為「中國30位傑出女性廣告人」。
2005年被《世界經理人》周刊社授予「中國經濟年度風雲人物」榮譽稱號。
在2006年的時候寫了一份工作終結,都是在這一年的所有成就和客戶的評價和認可。
但是卻在2007年的2月25日,各大頭條都炸開了,紛紛都報導一條消息,就是《陳曉旭和愛人棄億萬身家剃度出家》。
其實早年的時候,她就已經皈依,且受她影響的丈夫也每天打坐,念經。
直到2006年的時候就確診為乳腺癌,她放棄治療。在2007年2月23日這天,她真的在一個不出名的寺廟剃度為尼,法號妙真。
而在同年的3月8號,他的丈夫在另外一個地方剃度為僧,法號開誠。
在2007年5月13日這天,陳曉旭永遠的離開了人間。
香魂一縷隨風散,愁緒三更入夢遙。
林黛玉是天上的絳珠草,而那個最初的那個"ye"字也是一種草。
那麼多的巧合堆在一起讓她不知是她演活了林黛玉,還是林黛玉演活了她;不知是莊周夢了蝶,還是蝶夢了莊周,恐怕早已傻傻分不清楚了。
都說林黛玉比較作,但是我想之所以陳曉旭那麼理解她,那麼喜歡她是因為林黛玉太過於較真兒了,太過於喜歡純粹的東西了。
她不允許那份純粹參雜著任何汙點。可是身處在凡間,又怎麼可能做到完全剝離世間的恩恩怨怨,心無雜念。
因此才會在兩者之間用幽怨的方式進行掙扎,剛好也完成用一世的眼淚來報神瑛侍者的澆灌之恩。突出了人物也完成了劇情。
真的凸顯了那句滴水之恩,當湧源相報的俗語。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當陳曉旭喜歡她的同時,她身上也具備了一些和黛玉相通的地方,在某些方面也能看到她身上的一些林黛玉的特質。
因為她從小就很喜歡黛玉,所以經常去研讀她的同時,也在漸漸地去吸收黛玉的因子。因此後來也就慢慢的在各方面都神像了黛玉。
這也就一些人常說的,看書會影響一個人的外貌。
半卷湘簾半掩門,碾冰為土玉為盆。
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
月窟仙人縫縞袂,秋閨怨女拭啼痕。
嬌羞默默同誰訴,倦倚西風夜已昏。
名園築何處?仙境別紅塵。
借得山川秀,添來景物新。
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
何幸邀恩寵,宮車過往頻。
無端弄筆是何人?作踐南華莊子文。
不悔自家無見識,卻將醜語詆他人!
每次看到不管是關於她的文章還是她的追悼會視頻,都會有些心傷或者是一兩滴眼淚。
我不知道為什麼,可能她是一個悲傷的故事吧!
作為女生,普遍都是感性的吧!當年的我還幼稚的對朋友說:「我想要把它改寫一個美好的結局。」
之後的年間裡還流行著這樣一句話:生在水滸的年代,卻長著一顆紅樓的心 ,想交些三國裡的桃園弟兄,卻總遇到些西遊記裡的妖魔鬼怪 。
其實想想,很現實的一句話呀!
曾經有一段時間特別著迷妙玉的判詞:
欲潔何曾潔,雲空未必空;
可憐金玉質,終陷淖泥中。
前一陣子,還在和一位朋友討論這部著作 。
我們分別說出各自喜歡的人物且原因,能有人一起討論文學,討論生命也很難得呀!但是對於這部書來說,說不上特別喜歡誰。
之前說喜歡黛玉,後來說喜歡妙玉。
但是只是在某一個角色中,或許能看到自己身上的東西或者是自己心裡所嚮往的東西吧。
感慨一下更多的無奈,紅樓一夢,終是一場空。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言作者痴,誰解其中味。
——曹雪芹《紅樓夢》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康乾的歷史線
美人遲暮——葉嘉瑩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