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上一次說起自己的夢想,是什麼時候嗎?」
是滿懷憧憬進入大學時?是信心滿滿步入社會時?還是經歷了些許挫折後與三五好友酒後談心時……眼下,有這樣一檔節目,圍繞著「夢想」這個主題,進行一場又一場走心的對話,讓更多人對「夢想」進行了重新的審視與思考。
作為首檔場景闖關式人物訪談節目,由浙江衛視和實力亦視界聯手推出的《追夢人之開合人生》創新打造「追夢殿堂」,通過與身份、背景各異的嘉賓展開交流與觀察,帶領觀眾走進了一場場充滿勵志與感動的訪談之旅。節目開播後,收穫了觀眾自來水式的安利,在談話類節目日漸式微的當下,這檔訪談節目挑動觀眾的情緒與共鳴的秘訣是什麼呢?
夢想,是與每個人都能發生緊密關係的命題。基於此,《追夢人之開合人生》這檔訪談節目選擇以「夢想」為敘事基點,引導嘉賓思考自己的夢想初心和追夢路上堅持始終的動力,總結人生得失,並通過對他們的訪談和觀察,將勇敢追夢的拼搏精神傳遞給觀眾。
節目中,實力派演員何冰與觀眾分享了他的追夢之旅。在觀眾的印象中,無論是話劇舞臺還是影視劇演出,何冰對角色的刻畫總能入木三分。而能夠取得今天的成績,離不開何冰對演員夢想始終如一的堅持,正如他在節目中說的:「如果當初沒有當演員這個夢想,我的生活就不會是這樣。」
小學二年級,姥姥講的四大名著的故事,讓成為演員這個夢想的種子在何冰心裡生根發芽。中戲畢業後,他進入北京人藝工作,而就在他以為自己離演員夢又近了一步時,挫敗感卻率先向他襲來。與學校老師的教導與訓練不同,演員進入劇院就是「真刀真槍」地幹,「做不好,導演不會像老師一樣罵你,因為他把你當作一個專業演員。」但實際上,初入劇院的何冰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會,「連上臺跑龍套都不敢,怕露怯。」
可成為演員這個夢想,讓何冰堅定地在這條路上走下去。他從跑龍套開始練,與劇院的老藝術家們合作,逐漸打開了演技的大門,並最終成為一名實力派演員。「很多夢想就已經消失在我們的生活當中了,就好像不再去想它了,可是你仔細想的時候,夢想這個事千真萬確的存在,我們現在所有的生活可能背後支撐我們那個的就是夢想。」在談到夢想給予他的力量時,何冰這樣說道。
節目通過這一場走心的訪談,為觀眾呈現了最真實的「追夢故事」,把何冰在追夢過程中收穫的幸運與遇到的困難,毫無保留地呈現在大家面前。這些經歷讓現場的觀察員深受啟發,在「追夢見面會」環節,他們提出了自己的困惑與思考,向何冰進行了犀利的提問。
觀察員、北大學生婉婷說出了很多年輕人的心聲:「我們很多的夢想是很難實現的,那我們要堅持還是放棄呢?」而經歷了一次又一次挫折的何冰,用親身的經歷給出了回答:「如果您以實現這個夢想為結果的話,他可能就是個悲劇,但是如果您以在實現夢想的過程當中的收穫為收穫的話,您可能是豐富的一生。」
《追夢人之開合人生》最能打動人的地方,其實並不是嘉賓鮮少披露的個人隱秘。而是在觀看節目時,觀眾會發現,每個明星嘉賓都會有和普通人一樣的追夢歷程,也會面對著來自各個方面的壓力,在光環的背後也有不為人知的付出和努力,而這些相似之處往往更能觸達到大家的心靈深處。
對於訪談類節目來說,大多追求的都是讓拍攝對象能夠儘可能地釋放自我,表達當下最真實的想法與態度。而《追夢人之開合人生》立足於人物訪談這一傳統題材,但打破了傳統訪談節目單一問答式格局,以「訪談+場景闖關+觀察」的呈現方式將原有談話類節目的模式進行打破和重塑,為嘉賓創造出一個能敞開心扉的空間。
通過三期內容不難發現,節目從環節設計到場景設置,都基於「夢想」這一主題展開,形成了具有標誌性的節目內容和視覺呈現。變換的場景更是將內容層層遞進,從不同角度回顧和了解嘉賓的追夢歷程,既保證了談話的趣味性,又讓觀眾更容易從嘉賓身上找到閃光點,從節目中得到共鳴。
在「追夢會客廳」裡,主持人謝楠與嘉賓一同回望追夢旅程,講述一路走來的得與失。嘉賓們聊得不是什麼高屋建瓴的空中樓閣,主持人與嘉賓也並不針鋒相對,家庭會客廳般的輕鬆氛圍,讓嘉賓沉浸其中侃侃而談,輸出了了不少「乾貨」。
以電影院形式呈現的「追夢影像館」,則是用影片再現嘉賓追夢的足跡,讓他們有機會重新審視自我。張天愛看到拍攝的第一部作品《落櫻》時,害羞地捂住眼睛並坦言「滿屏尷尬」,她說「我覺得我當年說了大話,你不光角色演差了,還耽誤了導演未來的發展。」
而在「追夢見面會」這個場景中,節目邀請了與嘉賓有關聯的素人擔當觀察員,他們將圍繞自己感興趣或者熱點的問題,向明星嘉賓提問,進行一次言語的交鋒。近兩年在眾多領域跨界的李雲迪,就遇到了「這些跨界與鋼琴家的身份是否不相符?」這樣犀利的問題。對此,他表示,在不同領域的跨界,其實都可能成為他鋼琴演奏靈感的來源。
最終,嘉賓會進入節目最具儀式感的空間——「追夢演講廳」。在這裡,嘉賓自己選定關鍵詞進行一場即興3分鐘的演講,與觀眾進行一次有深度的溝通,用生動的內容,把堅持夢想這個主題傳遞給每一位觀眾。
豐富的場景設置、緊湊而有連續性的轉場,不斷為嘉賓帶來驚喜、感動和思考,保證了節目能夠準確切入觀眾感興趣的話題,展現出嘉賓不為人知的一面。而在嘉賓回顧自己的追夢旅程,完成自我審視的同時,也為觀眾提供了一個更有代入感的切口。
當下,在觀眾對於節目內容和節目審美要求越來越高的現實狀況下,既要做到專注內容,同時又要做到不固步自封、大膽創新,對於任何一個幕後製作者來說都絕非易事。而《追夢人之開合人生》創作團隊改變了訪談節目僵坐演播室的空間形態,通過場景化、舞臺化的藝術表現形式以及鮮活的故事,為觀眾帶來全新的觀看體驗和深度共鳴。
時代的發展與進步,離不開每一個奮鬥者對夢想的不斷追求。大到國家,小到個人,夢想成為現實,都離不開踏實的努力和不懈的奮鬥。「我們都在努力奔跑,我們都是追夢人。」習近平總書記的新年賀詞,激勵著每個國人擁抱夢想、成就夢想。
而對於一檔訪談節目來說,尋找共鳴往往是製作層面的重要出發點。因此,《追夢人之開合人生》在展現明星嘉賓高光時刻的同時,也深入剖析了其面臨困境時的探索,用鮮活的故事去觸發觀眾思考,讓觀眾能夠回望自我,從而成就更好的自己。
張天愛分享了自己從夢想成為一名設計師,到成為演員的轉折之路。這讓不少電視機前的觀眾聯想到自己面臨轉折的處境。而她「無需懼怕,因為他人的話語和目光,終將變成我們前進的能量」的勵志演講,無疑成為對觀眾最佳的鼓勵。
可以說,節目是一面鏡子,照出了嘉賓平時極少顯露的一面。同時,這面鏡子也在拷問著觀眾們:當你在追夢的路上面對這些困難與挫折,你會怎麼做。
更值得一提的,節目將個體置於時代的洪流中,明星嘉賓或是被命運眷顧,或在生活裡沉浮,他們所展現的每一寸真實,都折射出當代人追夢路上的拼搏力量。
節目既呈現了像張天愛一般,事業處於上升階段的當代年輕人奮鬥過程中,也展現了像何冰這樣,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仍願意為實現更高的目標而付出行動的人生態度。從表象上來看,節目是在講述某一位嘉賓的追夢故事,但他們的境遇和經歷、他們的思考和探索,實際上折射出是新時代人們不斷拼搏的精神風貌,具有極大的普世價值。
以「夢想」入題,《追夢人之開合人生》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上,都在做的是一種全新的探索。在挖掘嘉賓追夢路上勵志一面的同時,節目也通過一個個空間場景的轉換連接起觀眾與嘉賓心靈相通的橋梁,而這或許正是節目能挑動觀眾情緒的秘密。
— THE END —
作者 | 李楊
主編 | 彭侃
編輯 | 楊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