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給你一個機會,你還會選擇審計嗎?
因為存貨盤點
成為了年度行業笑話
2019年,「扇貝逃亡連續劇」終於大結局了,「獐子島」成為眾矢之的,不過相比被人罵「壞」而言,作為國內八大之一的大華會計師事務所,則成為了全行業的負面典型,被忽悠了。
2014年,一家以水產養殖為主的集團——獐子島,披露了年報,顯示虧損8.12億元,公司發公告稱,是因為冷水團異凍導致扇貝全年絕收。天災躲不過,市場予以同情。
2018年,獐子島公布2017年年報,虧損7.23億元,公司再次發文稱因為降水量少,餌料短缺,水溫異常,扇貝被大量餓死。市場開始騷動了,股民們一臉「地鐵老人看手機」的表情。
2019年,因為市場的負面新聞不斷,獐子島再次發公告:扇貝投放採捕按計劃進行,不存在減值風險,大家放心。發文一個月之後,獐子島公司突然宣布扇貝離奇死亡。
你沒看錯,就是這麼突然,不只有你懵逼,證監會也懵逼了,於是開始著手調查。
有「海上紅旗」、「海底銀行」之稱的公司怎麼會承認自己財務造假呢?籤字發意見書的會計師事務所,怎麼會承認有內幕造假呢?
是的,如果這件事擱在以前,想要調查取證根本無從下手,因為對於審計來說,農產品已經夠難對付了,別提海產品了。
為什麼呢?
這和審計的行業性質有關,審計,力所能及範圍內是公司提供的財務數據以及公司可調查的資產,而公司需要做的就是儘可能讓你會計師事務所根據我們已有的東西承認我們財務的合規合法性,從而出具相對客觀公正的報告,以穩定我們的股價。
所以,如何才能讓審計公司出具的審計報告中認為我們的企業是盈利的呢?
好辦,從存貨上下功夫,為什麼要從存貨中下功夫呢?
在會計帳目中,存貨的價值變動是算在利潤中的,也就是說,不管你的存貨是被偷了被搶了,只要市場上該物品的價格是上漲的,你在財報中,利潤就是漲的。
於是,獐子島的騷操作來了,將自己幾十個漁場的扇貝全部打撈出來然後賣掉,這時候仍然填不了自己的虧損,然後和會計師事務所說,這是我們四五個漁場打撈來的,其他十幾個還沒動呢,他們是存貨,你要記在利潤裡哦~
要是其他任何一個品類的公司,審計二話不說就清點存貨去了,還用你在這裡教我做事?
但千算萬算,獐子島……是海產品,審計機構就算再厲害也不可能人人穿潛水服一個一個下海打撈扇貝然後數啊……所以,只能根據現有的來估計了。
結果就是,獐子島利用這樣的bug,保證了三年內只要盈利一年就不退市的標準,開開心心割韭菜。你以為人家是水產公司,結果人家是蔬菜種植大戶。
但證監會最後是怎麼實錘獐子島造假的呢?人數不過來,那我機器數可以不?沒錯,「科技爸爸」它帶著北鬥衛星系統來了!
據相關消息,證監會利用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對公司的27條採捕船隻百萬餘條海上航線數據進行了相關分析,真實還原出了這些採捕船隻的真實航行軌跡和覆蓋範圍。
所以,你幾十條船跑遍了所有的漁場,然後告我只採捕了幾個區域的?你是為了消耗抄底買的石油嗎?原油寶知乎內行。
調查顯示,公司的成本、營業外支出、利潤等會計帳目,全部涉嫌造假。
一個國內知名的會計師事務所被一套系統打敗了,從業者蒙羞。
由此來看,審計行業是不是真的沒有什麼前途了?
「底稿用資料庫來替代,往來詢證函、資產盤點將轉由數據分析,一個懂計算機的人很快就能將最有用的數據篩選出來……」
事實來看,似乎目前的審計市場,也更加注重大家的計算機水平,而非財會知識,這樣的信息在四大的招聘JD中就可以看到,IT審計已經成為了常規操作↓
而且,普華永道在自己的官網中,明確提出了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智能化、全球協同化、數據化、可視化。
審計,這樣一個用人力、工時碓出來的行業,即便是作為市場中「watchdog」般的存在,在面對數位化浪潮的衝擊下,也多少有點不合時宜。
於是這樣的聲音層出不窮:「審計真的要被淘汰了,從事審計真的沒前途?」
請問這些工作
你讓我用什麼語言來完成?
審計,是個細活兒。
碰上扇貝這種倒黴催的玩意兒,咱實在沒辦法,但如若碰到的是魚塘、果樹林、養殖場呢?那審計就得親自動手了:
碰上養魚的,就得把魚全撈上來,數完數量還得分大小、分顏色、分種類、碰到情形嚴重的,非常有可能還得數鱗片;
碰上種樹的,就得滿山坡跑,看看種的數量對不對,哪些種類多了少了,年限分別是多少,每棵樹的產量有多少,對,你可能還得數果子;
碰上養豬的,就得去豬圈,看重量、分大小、分種豬和肉豬、觀察每一頭豬的日常成本……
會有人質疑:「哎呦,這些東西遲早可以數位化,審計的淘汰只是時間問題啦~」
是嗎?
如果是一家國有企業已經投資了十幾億,因為某些政策無法決算怎麼辦呢?
給計算機的結果無非就是自動劃到出非標的底稿池子裡嘛,會計師事務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可這家企業就會面臨無法貸款,公司破產,數萬人下崗,數不清的財務糾紛,讓供應鏈上的企業全部蒙受損失。
那麼一家會計師事務所應該怎麼做呢?
聯合企業,結合年報進行結算、成立專項審計,然後核實、清理、該計損失計損失,該提壞帳提壞帳,最後完成決算,導致的結果就有可能是合伙人滿意、相關政府機構配合當地金融機構妥善處理與員工和受害者的經濟糾紛,事務所從此一鳴驚人。
如果是一家上市公司持續低迷,潛在虧損連年增加,包袱愈發沉重怎麼辦呢?
給計算機的話,依然是直接出非標,企業該停貸停貸、資金鍊該斷裂斷裂、該破產破產。
但有些會計師事務所是怎麼做的呢?趕著企業領導集體換屆,上到合伙人、下到auditor聯合說服公司計提十幾億的損失,然後一次性將潛虧處理乾淨,讓企業輕裝上陣,融資成本降低,融資規模就能逐漸擴大,企業盈利了,就能抓緊轉型。
所以,十幾億的損失說計提就計提嗎?什麼時候提這個要求最合適?專項審計怎麼做,和誰聯合,查哪些內容,補哪些內容?
當計算機算和AI通過無數次的學習堅定地給出「非標」意見的時候,是一群「禿頭」的審計從業者,在以最專業的態度,多方交涉,採用最合理的處理方式,解決企業面臨的困境。
請問,哪種語言通得世事洞明,那種編程又能曉得人情練達呢?
審計,早已不是核對財務數據,有個概念,雖埋葬的不乾淨,但不妨礙它熠熠生輝——BA(business audit),一個由安達信最先提出的概念。
如果我把手伸進這個自動訂書機裡
我明天就可以請假了
安達信會計師事務所,中國聯通IPO項目,對於任何一個新人來講,都是不可多得的鍛鍊機會。但……
作為一個剛入行的小白,對於這麼大一個項目,是慌的,那時候我甚至連正經的帳目都沒見到過,客戶的資料更是無從下手。
「你先把這些資料看了,有不明白的直接打電話問那邊的負責人」Senior拋下這樣一句話,著急忙慌得走了。
「喂,您好!我是安達信的,我想與您核實一下這些資料……」
「一天八百個人說我是安達信的,我什麼也不知道,別找我!」我懵了,以後也都是這樣的客戶嗎?
「做長了就懂了,別和他們一般見識,別讓這些東西影響你的情緒,自己的壓力和責任要自己承擔的,公司沒人有空幫你」這是我在找senior反饋時,她跟我說的話。
之後的工作常態便是:
在做聯通IPO的小半年時間裡,沒有假期、沒有飯局、沒有約會、沒有休息,甚至都不敢照鏡子,害怕看到已經脫相的自己。在給客戶印資料的時候,盯著複印機臺上的自動訂書機想:「如果我現在把手伸進去,明天就可以休假了,這個想法足足讓我在印表機前徘徊了十分鐘」。
後來怎麼樣了?後來就無所謂了……
安達信開始大力推行BA之後,白天,走訪客戶的採購、銷售、市場、設備和車間,同各個部門的負責人談話,了解企業運作,採購流程、銷售、生產、費用。晚上把白天問詢的每一個細節,用全英文複述一遍,落到紙面上。
每一個晚上,50頁A4紙。
自那之後,再也沒有讓我害怕的客戶了,所有刁鑽的問題我自己也可以全部handle,再也不會面對客戶的八面玲瓏唯唯諾諾,戰戰兢兢,擔心自己抓不到要害了。
上面的這則案例,親述自一位在安達信工作過的人,並撰成了一篇文章,《活在安達信的日子》。
所以,現在再問問自己,從事審計還有前途嗎?
【「在看」+關注,你才是「墜」diao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