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由「貝克街221號」同學給大家推薦一部對「初學者友好」的德語電影,同時也是一部在科幻電影史上也留下濃墨重彩一筆的德國電影(文末附片源)。
我們看一下維基百科對這部電影的簡要介紹吧:
Metropolis ist ein monumentaler Stummfilm des deutschen Expressionismus, den Fritz Lang in den Jahren 1925 bis 1926 drehte. Schauplatz ist eine futuristische Großstadt mit ausgeprägter Zweiklassengesellschaft. Dieser Science-Fiction-Film war der erste seines Genres in Spielfilmlänge. Er ist einer der teuersten Filme der damaligen Zeit und gilt als eines der bedeutendsten Werke der Filmgeschichte.
《大都會》——對於工業社會的反思
1927年,一部電影成為了《黑客帝國》、《銀翼殺手》和《2001:太空漫遊》等這些經典科幻巨作的開山之作。今天我們來介紹這部德國電影——《大都會》。
說起德國電影,我們的思路可能會集中在那些沉重的反思一戰二戰的歷史/戰爭系列上,但這部默片與戰爭的關係不大,主題沒有那麼沉重,是德國表現主義時期電影的典型代表。其導演弗裡茨·朗也是表現主義時期具有代表性的導演之一。作為造價最為昂貴的無聲電影,其視覺效果在當時無出其右,表現手法和主題放到90年後的今天似乎也不顯過時。
想無劇透欣賞這部電影的胖友們,可以先收藏或者點擊上面的關注,回過頭來再看這篇推文呀。
這裡簡單介紹一下劇情吧:在未來的大都會裡社會分為兩個階層。建立並策劃了整個城市賴以運轉的龐大機器的是以強·弗萊德森為首的資本家,他們生活在富麗堂皇的摩天大廈之內;靠勞動以雙手建立了機器並日夜維護的則是廣大的工人團體,他們群居於黑暗的地下城。有一天,在弗萊德森為子女修建的美麗花園中,他的兒子弗雷德對工人之女瑪麗婭一見鍾情,追隨她進入了地下工廠城,親歷機器事故。被悲慘景象驚呆的弗雷德決定追隨瑪麗婭;與此同時,對工人傳單不解的弗萊德森則求助於過去的科學家對頭洛特汪。洛特汪建造出一個以瑪麗婭面目出現的機器人,試圖煽動工人暴亂,徹底摧毀弗萊德森的機器世界。但工頭發現了端倪,率領大家燒死了機器人。弗雷德在屋簷上與邪惡科學家展開殊死搏鬥並殺死了他。最後工人和資本家握手言和。(本段改編自豆瓣電影劇情介紹)
《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中說道:「科幻不是預測未來,而是選擇未來,關注我們所處的世界和我們想去的方向。」1927年的德國,正處於魏瑪共和國的「黃金時期」,經濟略有復甦,工業生產也如火如荼地進行著,但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展,新的生產關係和生產形式將更多地工人送到了機器旁邊,科技對人的異化,新型勞資關係都成為了社會性問題。所以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導演在這個時期拍下了這部反思工業社會的反烏託邦史詩。
這部影片的角色設置很有趣,也頗有些宗教色彩。
「Mittler zwischen Hirn und Händen muss das Herz sein.」 資本家之子弗雷德就是這樣一個「調合者」的形象,同時也是導演表達的人文反思最重要的承載者。一個本在花園中享受天堂般榮華富貴生活的公子,到地獄般惡劣的地下城感受並主動承擔著普通工人的疾苦,是影片中人文關懷的集中代表。解救瑪利亞和孩子們,手撕羅特旺,將工人和資本家的關係調合,似乎有救世主的味道。
而瑪利亞這個名字本身就具有很強的宗教色彩。在宗教中,聖母瑪利亞以服從、信德、希望和熾熱的愛情和救主超絕地合作,為重建人靈的超性生命。這和電影中的瑪利亞和弗雷德相愛並聯手拯救人們基本吻合。電影中瑪利亞出現的時候被孩子們簇擁在身邊,最後將他們救下,也多了一些「聖母」的形象。最重要的是,她是地下城工人們的精神寄託,即代表人民群眾的信仰和信念:主張和平,反對暴力,等待救世主的降臨。
《啟示錄》節選
邪惡的瑪利亞由機器人Hel變化而來。Hel在北歐神話中是洛基的女兒,是死亡女神,皮膚一半是正常顏色,另一半是藍黑色,這象徵著她的身體一半是死的,一半是活的。而邪惡瑪利亞的身份在聖徒的書上可見一斑,截圖中這段話來自《啟示錄》第十七章,描述的是巴比倫淫婦。在電影中,她代表了七宗罪,她用行淫誘惑著那些權貴們,讓他們對她趨之若鶩,且所至之處必生混亂與矛盾。另一方面她代替了善良瑪利亞成為了人民新的信仰,她鼓勵人們暴動和革命,以暴力解決問題。邪魅的笑容配上變奏版《馬賽曲》,帶領人們走向短暫短視的「自由」。被識破後又如《啟示錄》中所寫得那樣,「使她赤身」「吃掉她的肉」「用火把她完全燒掉」,被正義的人們處決。
機器人Hel
再來說說羅特旺這個弗蘭肯斯坦式的人物,一心想摧毀資本家的大都會,並讓底層人民也跟著受苦,是個不折不扣的魔鬼。他有如撒旦一般,摧毀人們的信仰。他代表著狂熱的科技崇拜、大機器崇拜者,那些妄圖通過機器滿足自身利益,無視人性的人。當然他的結局也像撒旦一樣,因背叛了上帝而被「趕出」天國。
其實個人認為最有意思的角色設置是資本家。一般反應民眾疾苦,飽受壓迫的作品都會將肉食者作為抨擊的對象。但在這部電影裡資本家形象變得異常矛盾。他一方面壓迫著人民、隨意開除手下、摧毀人們的信仰、想要以暴制暴,一方面又沒有過多限制兒子的行動、與科學家似合作似敵對、最後與工頭握手言和。外加演員慈眉善目,角色多愁善感,看上去並不像狠角,感覺導演並無心將資本家徹底黑化,只是將其設於矛盾的境地:既要讓工人工作,使其不被所謂的自由言論所左右,維持大都會正常穩定運行,又要和工人保持和諧的關係。
工頭的形象就簡單多了,作為平民階級的優秀領導,風平浪靜的時候認真工作,有問題及時匯報,遇到動蕩的時候不被言論蠱惑,以冷靜清晰的頭腦分析問題,率領人民剔除邪惡。
所以說,導演並沒有將工人和資本家的對立全部歸結為資本家的剝削,也沒有將人們的暴動革命給予勝利的果實。在導演眼中,「自由引導人民」並不是萬能的,相反,暴動的結果可能就是家破人亡。在國家機器中,人民暴動這種看似大快人心的極端做法隱患無窮,真正能保證社會穩定的就是和諧與各司其職。引導自由的反倒是邪惡瑪利亞,而救世主卻在做著調節者的工作。相信,這種主題也是《大都會》長期為人津津樂道的原因之一。
除了內容和主題方面讓人嘆為觀止外,作為表現主義時期的代表作,這部影片在視覺衝擊上也帶給我們不少享受。
誇張的人物動作(工人無力的步伐,弗雷德傷心的時候一直捂著胸口,最後兒子和科學家打鬥時弗萊德森跪地仰視雙手抱頭)、多次出現的萬花筒式鏡頭(機器在運行下的壓抑感,大都會紅燈區的觥籌交錯、燈紅酒綠,男人們被完全誘惑住的心理)、荒誕地將人物內心世界可視化(機器變成怪獸,弗雷德內心的恐懼,邪惡瑪利亞代表著七宗罪)、某些特寫(如警報鐘錘的特寫表示時間的緊迫)等等,就像卡夫卡筆下將人變成甲蟲一樣的荒誕又極其直接的表現方法。再加上當時愛森斯坦發明了蒙太奇理論,電影中也有很多值得稱讚的蒙太奇片段,比如說邪惡瑪利亞初次登場跳舞和弗雷德的恐懼幻覺間近4分鐘的片段。
另外,未來都市的賽博朋克風在這裡就可以初現一二,通體金屬質感的機器人Hel也有很強的未來主義風格,在《銀翼殺手》和《星球大戰》中,也能看到些許這樣的影子。本片的所有海報中也都是用Hel和高樓大廈作為海報元素,極具前衛科幻風格。還有很多構圖很美很講究。比如在這裡放出來的幾張光影效果和透視效果都非常棒。
機器人Hel
在驚豔了兩個多小時之後,這樣大團圓的結局對於現在的觀眾來說有些過於穩妥。就我個人而言,家破人亡,弗雷德和瑪利亞無力回天逃出巴別塔,而被蠱惑的群眾依舊狂熱地消滅機器,與資本家同歸於盡……類似於這樣的悲劇性結尾似乎更來得震撼。當然,1927年電影結構還是趨於傳統的戲劇式,而且和平的結尾也可以反映出導演對於工業社會的樂觀希冀和「手和腦的調節者一定是心」主旨的重現,與前面多次呼應,並在最後達到高潮。
影片中出現的德語字幕也都不難,是為數不多「初學者友好」的德語電影!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繫作者。
http://bt0.com/torrent/75794.html或 https://www.bttt.la/subject/6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