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情分析師 毛亞美
自去年起,由浙江衛視推出的明星戶外真人秀節目《奔跑吧兄弟》在全國範圍內持續引發收視和討論熱潮。尤其是第二季《奔跑吧兄弟》回歸螢屏,收視率始終維持在4.3以上,第二季全片網絡點播總量為45億。而根據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統計顯示,「奔跑吧兄弟」相關的網絡新聞達258萬篇,百度指數「奔跑吧兄弟」單日搜索量最高值達到2749387,是第一季的兩倍,微博主話題#奔跑吧兄弟#閱讀數突破185億,討論書破832萬次。在電視收視率、媒體關注度、網絡話題性以及業內認可度上,都遠遠超過其他同期綜藝節目。
與此同時,《奔跑吧兄弟》的收視效應和良好口碑也在全國範圍內掀起「跑男熱潮」,「奔跑2015」計劃也激發全民跑步健身的運動熱情,吸引1.5億人次參與。可以說,《奔跑吧兄弟》不僅為大眾提供休閒娛樂的新方式,更在網際網路新時代下引領中國真人秀綜藝節目探索內容製作和社會傳播的新風向,在呼喚健康生活、倡導全民公益的時代語境中傳遞努力拼搏、快樂向上的社會正能量,樹立了內地真人秀綜藝節目的新標杆。
《奔跑吧兄弟》作為一擋"現象級"節目,己經吸引了業界極大的關注目光。那麼,到底什麼是"跑男現象"呢?
對此,浙江衛視總編室副主任許繼鋒有個形象的比喻,他說,"跑男現象"其實就是三個+!就是電視+、網際網路+和快樂+。"所謂電視+,指的是「跑男」注重節目創新,內容主導,是以產品為核心動力的產業運營體系;而網際網路+,指的是「跑男」注重思維創新、基因嫁接,是以分享為核心設計的品牌傳播體系;而更重要的則是快樂+,指的是「跑男」注重主題創新、情感引導,是以快樂為核心訴求的情感共振體系。
近年來,「制播分離」正逐漸成為電視行業的大勢所趨。尤其在《中國好聲音》一炮走紅之後,浙江衛視與燦星製作開啟全新制播分離合作模式開始被國內眾多電視綜藝節目所仿效。而此次浙江衛視推出的《奔跑吧兄弟》,則由浙江衛視節目中心俞杭英團隊全盤負責。這支曾製作過《人生第一次》、《爸爸回來了》等節目、積累了豐富戶外真人秀經驗的團隊在浙江衛視製作體系裡以專啃硬骨頭而著稱,接手《奔跑吧兄弟》更是被外界寄予厚望。而《跑男》的一舉成功也向外界證明了一線電視臺在製作大投入、大產出優質節目的優勢和深厚功力。
與國內其他綜藝節目直接引進和照搬海外節目模式不同,《奔跑吧兄弟》與韓國原版採用「聯合開發」的運營模式,走出了跨界融合、二度創新的新路徑,將Running Man本身具備的活力和創造性與中國的悠久歷史、博大文化相結合,創造出一檔具有明顯的中國特色並且是全亞洲第一的綜藝節目。
從遊戲安排到道具製作,甚至情節設置等各個環節,《奔跑吧兄弟》都留下了深深的中國色彩和自我創新的印記。據節目組介紹,僅第一季的原創比重就在60%以上,甚至接近於70%。《奔跑吧兄弟》融入中國本土取景地的文化和地域特色,很好的立足於本土的文化資源進行文化整合創新。《奔跑吧兄弟》加入「中國特色」廣場舞、白蛇傳、重慶、敦煌等民俗文化,又根據拍攝各地之間的差異化特徵就地取材,突出當地特色,打造出一款地地道道的中國式《奔跑吧兄弟》電視節目模式。
而本土化的創意甚至也會被原版節目採納,比如「大漠公主爭奪戰」一期中設置了超能力騎士,後來在韓國《Running Man》中變為「黑白騎士」,實現了節目創意「反向輸出」,為綜藝節目引進與輸出樹立了新標準。
此外,《奔跑吧兄弟》將電視的維度擴展,在情節設置和嘉賓選擇上逐漸接近電影方式的表達。
「跑男團」均為大熒幕上的演員,本身的表現力就非常之強,每期的嘉賓又挑選當前最熱門的影視明星參加,也看出「電視+」的升級與領跑地位。同時,《奔跑吧兄弟》在內容上採用了強情節化的表現,每一期的開場都打造成類似電影大片中場面,在內容編排上採取電影情節化的設計,基本每期都有一個主題,對觀眾來說卻能有很強的帶入感。同時,節目在剪輯中更是採用電影化的敘事手段,正敘、插敘、閃回、設懸念,讓畫面故事性和可看性更強。而且節目平行式剪輯鋪展故事的發展方式,讓觀眾成為唯一統攬全局的知情人而看著「跑男」們當局者迷,這一點也是電影常用的手法之一,這樣的開場模式在國內可以算作是電視節目模式的又一大創新。
《奔跑吧兄弟》的「電視+」不單單是製作、播出在電視臺的傳統電視節目,而是以電視為實施主體的開放式產業運營體系,有本地的特色、有電影的手法、有更宏大的視野和產業鏈。
近年來,隨著視頻網站的崛起以及網絡自製節目的風生水起,網際網路的迅速發展對於傳統電視臺節目製作帶來的衝擊和挑戰已不言而喻。面對這一變化,浙江衛視總監王俊表示,一方面將延續電視大片化的思路,而另一方面,則加強媒體生態圈打造,整合前端後端,打造衍生產品,形成媒體生態圈,將網際網路思維注入節目的創意、敘事、營銷等各個層面,並促使生產機制上的根本性轉變。而《奔跑吧兄弟》正是「網際網路+」時代之下網際網路和電視互融共生的成功典範。
眾所周知,網際網路的精神就是「創新、跨界、分享、用戶體驗」,而《奔跑吧兄弟》在誕生之初就充分運用網際網路思維,包括前期的網絡調研、選擇明星注重網上人氣、遊戲環節的設計、在網絡視頻的播出平臺,後期的各種評論、反饋等,所以跑男的「網際網路+」,不僅僅是播出形式的網際網路+,更是節目思維的網際網路+,「網際網路+」既是跑男的思維、精神,也是跑男的形式、模式、狀態,更是跑男在傳播中的渠道和網上內容的發生器、放大器,最後,更是跑男的反饋裝置、改良裝置、循環裝置。藉助「網際網路+」,跑男形成一個完整的、成熟的,自我不斷修正、成長的全媒體品牌的節目,這正是跑男「網際網路+」的奧義。
《奔跑吧兄弟》從誕生之日起便具有濃厚的網際網路基因。在這個大數據的網絡時代,《奔跑吧兄弟》牢牢抓住了以年輕觀眾為主的網絡用戶,節目邀請的嘉賓鄧超、李晨、Angel baby等在網絡中擁有超高人氣的明星,微博、論壇中的「粉絲效應」為節目的宣傳推廣和形象塑造提供了良好的輿論平臺。另外,《奔跑吧兄弟》在傳播中也呈現除多終端布局的特點。
跑男的傳播從電視上到電視下,從網絡上到網絡下,人際傳播存在於電視節目內外。在電視節目中,各位「跑男」在團隊中的交流協作和「路人」的交流或求助,將人際傳播引入到大眾傳播的傳播者中。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國外,都有效的跟「同學」、「路人」交流,擴大溝通渠道。
在網絡播放權上,浙江衛視在《奔跑吧兄弟》採取「不賣獨家」的策略,愛奇藝、優酷、騰訊、搜狐、樂視、PPTV、新藍網七大視頻網站同步助力播出,從而實現網絡全方位為節目服務,打造娛樂資源全媒體開放共享傳播系統。除電視端和PC端之外,移動終端也逐漸成為《奔跑吧兄弟》收看的主力渠道,開始由「固定屏」向「移動屏」轉變,並且通過評論、微博、彈幕等形式參與互動,實現多屏互動整合,從而開創具有網際網路特色的現象級綜藝網絡視頻播出新形式。
同時,圍繞著傳統網際網路渠道,浙江衛視以節目內容為依託,圍繞節目版權開發了同名手遊,打造節目的互動營銷方式,增強網友的現場參與感;在經營鏈條延伸方面,通過大量商業品牌植入和合作植入提高節目廣告收益,同時與蘇寧易購合作,在網上推出了節目遊戲同款裝備售賣服務,進行項目盈利。「用戶體驗至上」這一網際網路思維的應用,使電視觀眾向用戶轉換,讓用戶參與節目品牌傳播,為節目帶來一連串的經濟效應,開闢「網際網路+」時代綜藝節目品牌經營和市場營銷的新模式。
更重要的是,《奔跑吧兄弟》每期節目播出後節目組都會收集網民、專業人士等各方面的意見,為調整節目提供建設性的參照。而且《奔跑吧兄弟》還積極採納網友們自己構架的劇本。比如「背叛者」劇本和其中不少遊戲都是網友們的自編劇本。節目組重視收集民意,努力打造符合民意的、觀眾愛看的節目可謂走在了電視節目模式創意大眾化、平民參與化的前沿。
作為一檔真人秀,「奔跑吧兄弟」將更強調「真」而不是「秀」。目標是,「真實感情,真情流露」。
跑男的「快樂」是一種「真實」的快樂,也是節目一開始最原始的追求,擯棄了一切虛假、做作,有了這個核心理念,在節目的設計環節、策劃、製作,明星的參與等,都是以真實的快樂為第一要務,明星放下身段,真心娛樂大眾。《奔跑吧兄弟》通過遊戲任務設置,充分展露明星在生活中的另一面,並曝光一些明星「受挫」、「難堪」的畫面,但每個明星都放下了偶像包袱,毫不矜持的表現,這也獲得了觀眾的認同感,受眾對節目本身的認可度和忠實度也相應隨之提升。
而我們知道「真、善、美」是一個緊密的邏輯體系,有了真實,自然而然,就有了後面「善」,就是節目中表現的團結友愛、互助,不放棄、不拋棄的精神,也有了種種正能量的基因;而「美」就是帶給人愉悅,賞心悅目,從頭開心的笑到尾,所以,「快樂+」之一就是真實的快樂。
在節目中,作為主角的明星們不同於以往的影視造型,而以一種運動休閒的形象,在激烈的拼搶、長時間的奔跑中獲得遊戲的勝利,但整個過程在成員之間的互損和調侃中又顯得輕鬆幽默。這一模式恰好與當今社會壓力日益增大之下,人們渴求健康、快樂生活的需求相契合。在觀看節目的過程中,觀眾不僅在歡樂中釋放壓力,擺脫煩惱,同時也掀起全民運動健身的熱情,在社會中營造了一種輕鬆歡樂的氛圍,引導陽光向上、健康生活的社會心態和價值理念。
作為真人秀節目,《奔跑吧兄弟》因遊戲的競爭性、情節充滿不確定性、結局富有懸念而極大引發觀眾的好奇心和收視欲望,並隨著節目的推進,產生「移情」作用和身份認同感。而對於這檔充滿「合家歡」色彩的電視節目,全家人一起收看以及朋友間的討論,也打造了全民情感共享體驗系統。
作為一個「現象級」節目,《奔跑吧兄弟》不僅引發全社會關注,帶來一系列熱議的話題,同時也通過公益活動的形式發揮著積極的社會效應。早在第一季,《奔跑吧兄弟》就曾聯合中國青少年基金會發起了「讓愛益起跑——公益跑鞋計劃」,通過愛心義賣的方式為缺乏運動設施的貧困地區兒童籌集購買運動設施所需的善款。第二季《奔跑吧兄弟》更是聯合微博打造了「奔跑2015」陽光跑道公益健行計劃,募集資金為貧困學校修建操場、跑道、增添體育器材。如今這一活動同樣得到了網友的積極響應,不少網友曬出自己的跑步成績單,表示「因為《奔跑吧兄弟》,幾乎每天都在奔跑」。娛樂和公益的有機結合,讓綜藝節目擺脫「娛樂至上」的浮躁和淺薄,拓展豐富了節目的內涵和外延,進一步提升吸引力和凝聚力。
《奔跑吧兄弟》覆蓋了15~50歲的大部分受眾,是真正地大眾娛樂,觀眾在《奔跑吧兄弟》裡感受到的精神,是一種快樂的信念,有很多笑點,可以讓人快樂,在學習壓力和就業壓力下,他們很需要這樣一檔能夠使人放鬆的節目。這樣廣泛的群眾基礎,大家可以平時充分交流,分享對節目中遊戲設置環節的心得,對明星在節目中表現的點評,產生了各種喜好,尤其現在各個單位的運動會都有「撕名牌」的環節,可見,跑男是多麼的深入人心,多麼的讓大眾產生參與的衝動。
《人民日報》刊文稱讚《奔跑吧兄弟》「實現了在歡笑中傳遞正能量」。明星們在節目中積極參與遊戲,參與者之間相互競爭合作,表現了人性溫情美好、積極向上的一面,傳遞給觀眾的不是你死我活的廝殺,而是敬業與勵志的精神。
與此同時,節目也將觀眾的目光從娛樂至上拉回對人生的思考:人生是必然和偶然的結合,既依循競賽規則,又充滿偶然性;人生必須發揮智力、行動力等多種能力,挑戰自我、戰勝困難、贏得勝利;要學會團隊協作,敢於為大局犧牲自己。大眾媒體的教育功能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現,這不僅是《奔跑吧兄弟》成為「現象級綜藝」的原因,也是它成功帶給綜藝節目的重大啟示。
來 源|人民網輿情監測室
主 編|盧永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