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影響力—推薦英國BBC紀錄片《7Up》

2020-11-23 騰訊網

最近,利用了幾天時間,認真觀看了紀錄片《人生七年》,這是由麥可·艾普特在1964年為英國BBC電視臺拍攝的紀錄片,通過採訪來自英國不同階層的十四個時值七歲妙齡的兒童,並每隔七年重新採訪當年的這些孩子,傾聽他們對世界及人生的期待、教育的感受等。這個拍攝一直從7歲拍攝到63歲,跨越了他們的少年、中年、老年三個人生階段。

一、來自精英家庭的孩子們

來自精英家庭背景的John、Andrew、Charles就讀於教學氛圍比較嚴謹、重視規則的貴族學校,受家庭氛圍的影響,7歲的他們就開始接觸《觀察家報》、《泰晤士報》、《金融時報》等大人才能看懂的報紙,或許他們看不懂,只看個標題,但是父母的日常習慣和世界觀的討論對他們幼小的心靈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是原生家庭帶給孩子的養分,父母有什麼樣的眼界,就會影響孩子看世界的角度。

他們三人在人生不同階段的成長中一直都有著很好的方向感、目標感,很清楚自己要什麼,並為目標不斷地付出努力直到達到目的地,他們從小到大都受到了很好的教育,有著很平穩的心態和三觀,採訪中表現的很自信,且一直如此。

同樣出生於精英家庭的女孩Suzy,從小接受芭蕾舞訓練,上貴族學校,家族在蘇格蘭有度假別墅,小時候優雅淑女範兒,但青春期時父母離異對她產生了很負面的影響,以致她沒能讀大學而去了巴黎等國遊歷,14-21歲的採訪能看出她的迷茫和叛逆。還好,後來她遇到了精神伴侶擁有了幸福的家庭和人生。看到這的時候,我會思考原生家庭父母關係對孩子心靈及個性成長的影響,特別是青春期的少年,我們可以從每個孩子的身上窺見到他們背後的家庭狀態。

二、來自中產家庭的孩子們

Bruce、Neil、Peter都出身於中產階級家庭,具有悲憫之心的Bruce父母離異,生活在讓他一直充滿恐懼的寄宿貴族學校,且備受凌辱。但他並沒有因此對其他人產生怨恨,7歲的他有個做傳教士的美好願望。或許,這是父親帶給他的影響。

他希望長大後去非洲做教育,幫助別人變得更好。長大成人的他並沒有去做傳教士,但去了很多落後的地區、國家教書,只為了幫助更多的人,他一直深信教育會讓人變得更好,從大學畢業直到63歲他都在教書育人的路上樂此不疲,永遠帶著寧靜平和博愛的聖光。

Peter的父母都是老師,從他辭去工作不再接受採訪,直到50多歲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做出些成績才露面來看,父母一定在他的成長中給了很多滋養,比如積極正面的支持和鼓勵等,才使得他有如此的信心去堅持做自己,最終也留下了屬於自己的生命印記。不論考公務員還是做搖滾樂隊,他都完成的很出色。

在觀看他們的成長視頻中,Neil是最讓人心情起伏的一位,一度擔心他會瘋掉或自殺,雖然小時候的他是那樣的可愛,但是在青春期的成長中,原生家庭與他的溝通出現了嚴重問題,並沒有產生良性的通道,可以感受到強勢的父母與敏感脆弱的他之間出現了一道厚厚的無法逾越的屏障阻礙,他負氣輟學去驗證生活的真諦,但四處碰壁。生活的殘酷及沒有考上心儀的牛津大學對他的精神打擊很大,一度他成為了別人眼裡的怪人-流浪漢,靠領救濟金生活。

每當看到在瑟瑟的冷風清雨中聳著雙肩,提著沉重的皮箱如喪家之犬到處流浪的Neil時,總會忍不住讓人替他感到傷悲抑鬱。這難免讓人想起國內那些因感到學習壓力大而跳樓的大學生的報導,他們是否有著類似的原生家庭狀態?父母對兒女的期望太高,超過了稚嫩心靈的承受卻沒意識到如何進行疏導。或許父母在他們的生長中一直嚴厲打壓,或許一直捧在手心卻沒有鍛鍊他們如何接受挫折教育。

很慶幸的是Neil一直在做自我解救,他很清楚自己的問題,且拒絕藉助人工物質來療愈自己的內心,他不斷的讀書、寫作,他就像個浮萍一般到處漂泊卻豐富了人生閱歷,也見識了更多的人情冷暖,終於在42歲的採訪中,找到了人生目標的Neil有了人生的逆襲,成了區民主黨議員,雖然還要領救濟金生活,但你會看到他發自內心的快樂。曾經,他嘗試過很多工作,但他終於找到了能體現自我價值的事兒,雖然,他說自己最喜歡的事是寫作並一直在堅持希望有所成就。我們能從42-63歲的幾次採訪中,看到他變得越來越好,越來越平和。可以說,他也是個內心很強大的人,以一種對抗的方式去面對世界,並在與世界的碰撞中和內心那個「擰巴的我」達成了和解。

三、來自偏遠農村家庭的孩子

在這群受訪的孩子中,出身於約克郡偏遠農村家庭的Nick,小時候是不自信且內向羞澀的。

但他卻是將「教育會改變命運」踐行到閃閃發光的人,他不斷地堅持自我提升,一直讀到了牛津博士。35-42歲時,他在美國一所大學從副教授到專家教授。從21歲採訪開始,他看起來是那樣的自信並充滿激情,給人帶來積極拼搏的力量。

四、來自倫敦貧民區的孩子們

男孩Tony和三個女孩Jackie、Lynn、Sue都出身東倫敦的貧民區。從他們身上,我們會看到小人物的奮鬥、掙扎與妥協。Tony在所有的採訪中,都能看到他和命運的抗爭、不斷進取向上、並努力抓住機會。

Tony7歲奔跑的樣子和63歲沒有什麼變化,他好像始終在奔跑,他嘗試了很多自己想做的事情,雖然他沒有接受太多的良好教育,但他用小人物的生存智慧活出了自己喜歡的人生。做馴馬師,開計程車,提高生活質量給自己和家人買度假別墅,雖然63歲時,他因為經濟危機準備賣掉西班牙的度假別墅。但是,他在陪伴孩子的成長中感受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就像他總結的,教育總會讓你懂得生活中的一些道理。

三個女孩都沒有接受過大學教育,Lynn總讓人感覺活的太嚴肅不放鬆,或許她內心對人生有著更高標準的要求但卻不能事事如意,婚姻美滿的她很不幸在63歲採訪前兩年就去世了。Jackie雖然身體有病痛,但她活出了自己任性選擇的一生,63歲採訪時一向嘴硬不服輸的她開始承認自己沒有好好接受教育是因為目光短淺。

Sue是三個未接受大學教育的女孩中,逆襲最成功的。雖然也是單身母親,但她將家庭與工作平衡的很好,她從不放棄自我的成長,積極向上樂觀,最後成為瑪麗皇后學院的管理人員。一個沒有大學文憑的人能得到這樣的工作崗位,背後所付出的辛苦努力,可想而知。

五、來自福利院的孩子們

私生子Simon和父母離異的Paul,他們共同生活在福利院,在沒有父母關愛的環境中長大,備受欺凌,但他們卻過出了平和而真實的人生。Paul很幸運找到個好妻子,一起生活了40年仍然很恩愛,小時候對人生教育很迷茫的他,終於在兒女的成長中看到了教育的作用。

Simon在孩子大了以後竟然和妻子一起申請了寄養家庭,幫助了來自不同國家不同種族的130多個孩子,這真是讓人驚訝、讚嘆他對社會的感恩與愛。

小結:

當完整地從所有人的7歲看到63歲,很多人可以在未來幾十年中還能看到他們童年的影子,雖然有人曾經拒絕了一些年齡段的採訪,但我們看到小時候天真活潑或是沉默敏感的他們,到長大後意氣風發或沉淪平靜的他們,還是會感嘆,家庭環境、學校教育、性格、婚姻等對人生產生的重大影響。

思考:

相信每個觀看的人,都會從這些人的成長中或多或少看到自我成長的影子並產生唏噓不已的感慨或共鳴,這會帶給觀者一個向內的思考:原生家庭對人格形成的影響,以及教育對人一生的影響。父母、老師在人的培養中到底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是觀察者還是傾聽者,或是引領者?這是個需要靜心思考的問題。但毫不疑問,教育的最大魅力就是:相較於物質而言,不論過去多少年,它都會在你的身體裡流淌並永遠陪伴你左右,陪你度過很多平淡起伏的歲月。

(備註:《7Up》騰訊視頻VIP可觀看全部年齡段的採訪。)

傳播美好,與您同行!

湄溪簡介:自幼習畫,對視覺藝術興趣廣泛,從設計領域到文化教育領域,從形象管理到美育培養,從成人教育到學前教育,都有涉獵。重視人的心理健康建設、關注幼兒的心理健康發展。

相關焦點

  • 推薦一部BBC超級紀錄片《seven up》(人生七年)~
    這部片子是小編上大學時英語老師推薦的,當時在課上看了《7 up》、《14 up》、《21up》、《28up》,後面的《35up》、《42up》、
  • 英國小說家們的自述 BBC紀錄片
    這部BBC紀錄片一共三集,包含了上個世紀英國作家的眾多寶貴視頻資料,包括伍爾芙、託爾金、拉什迪、艾麗絲·默多克、伊恩·麥克尤恩等等
  • 推薦BBC紀錄片——Deep Down and Dirty|談土不凡
    導   讀2014年,英國廣播公司(BBC)製作了一部名為DEEP DOWN AND
  • BBC紀錄片 |《文藝復興(全三集)》中英文字幕
    導演: 蘭德爾·賴特編劇: 馬休·柯林斯 主演: 馬休·柯林斯 類型: 紀錄片官方網站: www.bbc.co.uk/programmes/b00vjkfj製片國家/地區: 英國語言: 英語首播: 2010-10-16(英國)集數: 3單集片長: 58分鐘
  • BBC紀錄片《文藝復興(全三集)》中英文字幕
    導演: 蘭德爾·賴特編劇: 馬休·柯林斯 主演: 馬休·柯林斯 類型: 紀錄片官方網站: www.bbc.co.uk/programmes/b00vjkfj製片國家/地區: 英國語言: 英語首播: 2010-10-16(英國)集數: 3單集片長: 58分鐘
  • BBC紀錄片《女王的宮殿 》全集
    主演: Fiona Bruce類型: 紀錄片官方網站: www.bbc.co.uk/programmes/b014s2pv製片國家/地區: 英國語言: 英語首播: 2011-09-12(英國)集數: 3單集片長: 60分鐘又名: 女皇大觀園
  • 【推薦|留學】關於義大利,7部值得一看的紀錄片!
    上一回咱們推薦了【去義大利之前不得不看的書籍】【書單|留學】去義大利之前不可不看的書籍清單(一)但短時間要想啃完那麼多的書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兒(本來當代人就越來越難得靜下心看書啦)而且還是那些深奧的、厚重的書籍對吧?所以今天給大家推薦一些紀錄片看視頻應該要簡單多了叭?
  • 永遠的鄉愁|BBC 紀錄片《中國新年:全球最大慶典》
    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發展,以及中國在世界上影響力的不斷提升,中國的文化「勢必」會更多的被全世界所認可,這個是一個大趨勢。。。
  • 紀錄片: 《BBC之英國史》,世界歷史的啟蒙課
    檁子語:周五影院時間,今天推薦的是一個系列紀錄片 - BBC出版的《英國史》。
  • BBC紀錄片《人生七年》:跟蹤14位英國孩子成長, 決定人生命運的到底是什麼?
    ——採訪拍攝來自英國不同階層的7歲孩子,並且每隔7年進行一次回訪拍攝。)的最新一集《63 up 9》。7歲與63歲的安德魯布魯斯因為覺得教育事業更意義,牛津畢業後沒有選擇高薪工作,而是去了不同的公立學校教書,對英國的教育體系形成了自己的獨到見解。
  • 最特殊的紀錄片:7年一部、真實人生-紀錄片,真實,人生,英國,56UP
    英國格拉納達電視臺拍攝播出了來自英國不同地區和家庭的14位孩子從7歲到56歲的人生經歷,默默追問決定人生的答案。這不僅僅是一部史無前例引人思考的紀錄片,或者說,這是一個追問普通人命運的社會學研究報告。看到他們小,看著他們老,看他們努力奮鬥,看他們徒勞掙扎。他們是他們,但他們也可能是你、是我。
  • 帶你深入了解英國文學,BBC6部高分紀錄片(後附觀看連結)
    英國文學享譽全球,幾百年的文學沉澱,給世人留下無數經典著作。喜歡看紀錄片的同學們一定都知道BBC吧!
  • BBC56UP啟示,原生家庭對員工的影響
    BBC從1964年開始記錄了一群7歲的英國兒童的成長經歷。14歲的約翰,被問及渴望什麼樣的權利,一臉嬌羞1964年,導演在英國選了14個來自不同的階層的孩子,都是7歲,每隔7年,導演會追拍現狀,一直到2012年他們56歲。
  • BBC紀錄片《現代藝術大師 —— 達利》
    導演: Louise Hooper編劇: Alastair Sooke主演: 阿拉斯泰爾·蘇克類型: 紀錄片官方網站: www.bbc.co.uk/programmes/b00rrbdj製片國家/地區: 英國語言: 英語首播: 2010-05-02(英國)集數: 4單集片長: 60分鐘又名:
  •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展現英國精英教育的本質
    最近的教育圈被一部紀錄片刷屏了——《他鄉的童年》,在這部豆瓣9.2分的6集紀錄片中,周軼君以一個中國母親的視角,走訪芬蘭、日本、印度、以色列及英國等五個國家,探尋各地不同的教育之道。
  • 海洋紀錄片推薦 BBC紀錄片《向深海出發》
    幸好有了這些海洋類紀錄片,用畫面和音樂,給我們打開了一扇探索海洋的大門,完整呈現海洋的壯美與遼闊。  傳播海洋文化,共建海洋生態,海洋網推出《海洋紀錄片》欄目,為喜歡海洋熱愛海洋的人士,推薦那些精彩的海洋紀錄片。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海洋紀錄片是《向深海出發》又名: 海洋探秘 / 海洋。
  • 篩掉了一堆「看不了的」,我為孩子們精選了這6部藝術紀錄片
    因為版權的原因,其實我們在海外看一些視頻有時候比國內要難得多,所以這次推薦的紀錄片,都是能找到相關資源的,找不到的那些,只能忍痛割愛,不做細緻推薦了。片源不要過於模糊,很多經典的紀錄片是十幾年前的,好是好,但畫質已經很模糊了,藝術紀錄片如果畫質過於模糊,就失去了鑑賞意義了,所以,又是一大批的割捨。
  • 【吐血推薦好看的紀錄片!】
    一直有人讓我推薦推薦,可惜因為電腦空間的原因,隔一段時間就要清空一下,所以我究竟看過什麼自己也記不清楚了。 記錄片和電影一樣也分好壞,爛片看十分鐘就忍不住點叉了,好的紀錄片能讓人看好幾遍。之前一直看有關於電影的,美劇的推薦list,今天我在此根據我自己的喜好做一個關於紀錄片的推薦好了。
  • BBC紀錄片《出路:為什麼貧窮?》關於中國教育
    拍攝意義組織這個系列的是非盈利組織Steps International,總部設在丹麥,該組織的目的是委託拍攝並製作具有重要社會意義的紀錄片,《為什麼貧窮》是最新的一部。Steps International希望用影片刺激大眾討論貧窮問題,計劃共同發起人還有英國廣播公司(BBC)和丹麥廣播公司(DR),這兩家電視臺也是本計劃的主要合作夥伴和推動者。
  • BBC紀錄片:《攝影藝術百年史》 (全集)
    BBC紀錄片:《攝影藝術百年史》(高清中字三集)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