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內參導讀:不同於此前大多數慢綜藝的「走出去」,《念念桃花源》將聚焦點拉回原點——都市,從生活中挖掘都市慢綜的更多美好和趣味,顯然更具煙火氣和現實感,引導大家去發現和感受生活中被忽視的美好。
來源:傳媒內參—主編溫靜
文/遲遲
繁忙的都市生活,緊張的工作節奏下,慢綜藝曾一度成為年輕人舒緩情緒的寄託,可以感受回歸田園與三五好友把酒言歡的悠閒生活,也可以跟隨明星腳步踏上一段未知旅行、經歷全新風景,可以在風景如畫的景區開一間餐廳或客棧體驗另一種人生,也可以開啟尋味之旅、品味獨特美食文化……但近幾年隨著同質競爭加劇、新鮮感不再,部分慢綜藝開始「變味兒」了,矛盾衝突、混亂剪輯、割裂的廣告植入等問題層出不窮。在當下這個特殊的時間背景裡,大眾無疑對慢綜藝投射了更多陪伴與治癒的情感需求,但不禁要問,如今的慢綜藝還能療愈觀眾嗎?我們對慢綜藝還能有何期待?
今晚(1月2日)開播的打造理想生活空間、記錄青年人理想生活方式的綜藝節目《念念桃花源》,似乎再次燃起了觀眾的期待感。不同於此前大多數慢綜藝的「走出去」,《念念桃花源》將聚焦點拉回原點——都市,從生活中挖掘都市慢綜的更多美好和趣味,顯然更具煙火氣和現實感,引導大家去發現和感受生活中被忽視的美好。
為慢綜藝做「減法」
一切未知,如同生活
《念念桃花源》主打的城市慢生活記錄,是慢綜藝中最難做的內容之一,沒有任務也沒有經營壓力,沒有要求更沒有過多社交需要,就像嘉賓入住合同中寫到的:「做自己想做的事,快樂就完事」「每天睡到自然醒,美食吃到飽」「和室友溫馨相處,互幫互助」「堅持健康生活,每天都要元氣滿滿」「照顧好小萌寵,做個合格鏟屎官」「和室友分享每天精彩moment」。
大片留白,意味著留給製作團隊的創作空間極其有限。《念念桃花源》由浙江衛視聯合浙江視通出品,《漫遊記》《鋒味》團隊聯合製作,保障了節目的質量和成色,但要避免流水帳式記錄,還需要更多的「巧思」。
從首期節目來看,《念念桃花源》先給創作的底層邏輯做了「減法」——無臺本,不設限,沒有故事需求。阮經天、張天愛、周奇三位沒有生活交際的明星嘉賓,入住桃花源只有一件事,就是「生活」,於是自然發生的做什麼、吃什麼、聊什麼,完整呈現出社交距離的拉近,也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
在此基礎上,節目挖掘生活細節的生動有趣之處,面對當地老阿姨的熱情勸飯,有健身習慣的阮經天和減肥苦惱的周奇默契一笑;當溫柔的張天愛拿出搓澡巾禮物,來自東北人的反差萌展露無遺;還有阮經天霸氣的遛狗宣言「我才是老大」秒被「打臉」等等,真實又接地氣,情感互動也在這個過程中層層鋪墊、悄然加深。
當慢綜藝回歸都市,找準與大眾的契合點是關鍵。《念念桃花源》裡未知且真實的生活,充滿了煙火氣和人情味,不斷與觀眾的生活重合,讓觀眾能夠真正代入其中,與明星嘉賓一起探索打開美好生活的「N」種方式。
慢與真為底色
再敘慢綜藝裡「詩與遠方」的故事
與真人秀可以通過賽制壓力、矛盾衝突等來營造故事感不同,慢綜藝的故事感往往來自於平淡生活中的樂趣,但在這個過程中,節目立足點在哪裡、如何講好生活小事,是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念念桃花源》給出了區別於市場上其他慢生活綜藝的全新表達:
第一,提出都市「桃花源」新概念。節目沒有遠離人煙,也並非「理想國」式構建,而是大隱「隱於室」,取景杭州城市邊界的秘境「龍塢茶園」,打造與都市有合適距離感的「桃花源」,既有周邊的熱情老鄉,也有獨居一隅的恬淡生活,既可以走出家門感受自然風景與風土人情,也可以與好友相聚享受寧靜時光,節目希望傳達出的是生活的本質美好。
第二,簡單有趣的嘉賓選擇。三位嘉賓雖有年齡差,但沒有代際感,更像是兄妹三人,真誠有趣的大哥阮經天、溫柔知性的二姐張天愛、憨憨可愛的小弟周奇,不斷碰撞出奇妙的化學反應。夜間談話聊起「雷區」話題,周奇選擇適應,張天愛嘗試改變,如阮經天所言「不見得每個人都完全合拍」,但正是因為差異的存在,才讓他們的互補包容像極了生活中的你我。
第三,凸顯慢與真實的特性。在大多數慢綜藝的具體表達裡,「慢」只是個相對概念,依舊以遊戲、三餐、旅行、經營、探訪等信息量大、真人秀效果足的形式為主,能如《念念桃花源》這般真正慢下來的少有。就像阮經天散步時被老鄉邀請做客,遛狗時聽說泉水甜就搭順風車上了山,可以看到節目的表達核心在真不在秀,力求還原生活的真實樣子,帶領觀眾一起放緩腳步去感受美景美食,感受生活的點滴美好和情致。
曾經我們嚮往走出去尋找「詩與遠方」,但《念念桃花源》告訴我們,「詩與遠方」不只是夢想,也可以是觸手可及的生活美好,最重要的是擁有那份不被束縛的灑脫和放鬆,找到適合自己生活的1/N種方式。
關注都市人情感情緒訴求
用桃花源情結療愈現實生活
人人心中都有一座桃花源,就如節目開篇問到嘉賓「你心中的桃花源是什麼樣的」,寬闊、簡單、明淨的共性,輔以溫暖改造、籃球元素的個性需求,勾勒出了大多數人理想「桃花源」的輪廓——或許是一間具象屋子也或者只是內心建構,但明亮包容,總能夠在我們焦慮疲憊時給予溫暖和希望。
但在與現實的碰撞中,內心「桃花源」不斷被摧毀,很多為生活奔波的都市人存在諸如焦慮症、輕度抑鬱等問題,渴望逃離擁擠的城市,尋找內心的聲音。這也是慢綜藝應運而生的契機。
與大多數慢綜藝選擇遠離都市、呈現別樣生活的「遠景」不同,《念念桃花源》更關注「近景」,關注都市80、90、Z世代等群體的心理症候,體現出節目應有的人文關懷和療愈感。
具體表現在,一方面,風景呈現是對小美好、小確幸生活的儀式感記錄。滿眼綠色、鳥語茶香、清晨傍晚、和風暖煦,具有電影美學效果的鏡頭讓疲憊緊繃的都市人仿佛身處其中,時間變得很慢很慢,內心充盈純淨力量。
另一方面,節奏感掌握得恰到好處。節目在快生活與慢生活中間找到制衡點,一起早餐、遛狗、採購、散步、騎車,都是生活中可觸達的小事,增加觀眾的歸屬感和投射感,將大眾對美好生活的期待與遐想照進現實。
讓內心得到真正的休養,才能在現實生活中更加堅定去闖。《念念桃花源》的價值,不僅使用理想生活療愈都市年輕人,更重要的是引導大家構建自己的「桃花源」。真正的桃花源就在我們心中,心懷美好,哪裡都是桃花源,不妨給自己片刻寧靜,在《念念桃花源》中去找尋明晰屬於自己的那塊「桃花源」。